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三脚窝石村:景美人和产业兴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慕旗 /文 赵博/摄录   更新时间:2020-09-13 14:55   来源: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绵绵青山脚下,河水蜿蜒流过,依山傍水坐落着靖宇县景山镇三脚窝石村。宽阔整洁的村路上,孩子们踩着滑板车风一样从记者身边滑过。路边的树上坠满果子,花红草绿,空气芬芳。

就在五六年前,村中还是另外一番光景:贫穷如大石般压在村民头顶,村容破败,卫生环境堪忧。全村89户347人,耕地面积843亩,人均耕地不足2.5亩。除了种地,村里没有任何产业项目支撑,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500元。

今年55岁的村民于殿龙,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患病,两个女儿要上学,一家人的日子很艰难。为了增加收入,他扣了2栋大棚搞山野菜种植,又养了5头鹿,但由于资金短缺,规模有限,并没有获得多少收益。

转机是在2015年出现的。村里来了驻村工作队,也带来了国家的扶贫好政策。在驻村第一书记陈磊的鼓励和帮助下,于殿龙有了信心,借钱扩大了山野菜种植规模,又买了10头鹿。通过“以奖代补”政策 ,得到了近一万元的补助款。

于殿龙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去年6栋大棚的山野菜我挣了将近4万块钱,养的鹿也发展到了36头,卖鹿茸又收入了5万块钱,再加上4000多元的木耳分红等,全年收入差不多有小10万了。”

于殿龙种植的“广东菜”

如今,于殿龙早已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把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目前已带动4户农户种植山野菜。

梅花鹿、可繁育母牛等项目竞相发展,平贝母、山野菜等项目欣欣向荣……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驻村第一书记的带动下,三脚窝石村发展了多个产业项目,农户增收途径随之增加,2017年退出贫困村序列。

“我们村通过以奖代投、因户施策、光伏分红、兜底保障等产业帮扶模式,累计实施‘因户施策’贝母项目64户129人,‘以奖代补’养牛等项目86户、145人,平均每年为贫困户增收5000元。”驻村第一书记陈磊告诉记者。

村里的日子欣欣向荣,多点开花的项目发展并没有止步。三脚窝石村山上奇石林立,山脚下的那尔轰河水质清澈。村里瞄准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又谋划起了旅游业。

“这是我们村新建的特色民宿,累计建筑面积129平方米,目前主体框架和装修都完成了,预计10月份就能投入使用。”驻村第一书记陈磊指着一幢崭新的建筑给记者介绍道。

本报记者采访三脚窝石村驻村第一书记陈磊

陈磊告诉记者,他们还计划依托临近村庄的那尔轰河发展水上漂流项目。

“借助旅游业的发展,村民们可以守着家门口就业,在民宿打工,或者在自己家搞采摘、餐饮、农特产品销售等等,增加致富增收渠道。”陈磊告诉记者。

采访接近尾声,落日的余晖洒满三脚窝石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屋舍俨然、宁静美好的乡村画卷。贫困已逝,未来可期。明天,又是一个响晴的好天气。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慕旗 /文 赵博/摄录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