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隋二龙 李铭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今年以来,通化市继续坚持企业为本的原则,以“优”无止境的服务作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近日,在通化建新科技有限公司,厂房里金属敲击声和器械轰鸣汇聚成一首创新发展的“交响曲”,工人们正全力生产。
董事长助理朱维波告诉记者,2020年公司在疫情影响下,仍实现工业总产值5.8亿元,同比增长139.01%,净增量3.37亿元,“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通化这片发展沃土的滋养。”
近年来,通化市谈发展必谈营商环境,谋项目必论优化服务,在落实“十大行动、百项工程”中,以“营商环境优化行动”为统领,做实打响“通·通办”服务品牌,将优质营商环境转化为支撑通化振兴发展的新优势,彰显“通化活力”。
强化精准服务助推企业发展,2020年通化市印发了《关于扶持培育“双50”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以多项实际举措助力企业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通化市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50户重点企业完成产值30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84%;20户成长型企业完成产值4.4亿元,同比增长11.4%,有25户企业入规入统,组建了两户企业集团。
“扶持培育‘双50’企业是选取全市50户重点企业、20户成长型企业、30户规下企业,实行‘市级领导+市直部门+属地领导+属地部门’包保,一对一专班服务,对市场开拓、要素保障、并购重组、创新提升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通化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通过积极贯彻落实一系列政策福利、成立专项服务企业工作群、帮助企业分析形势等,切实为企业稳产增产创造了条件。
在通化鑫鸿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魏久鸿直言,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精准政策制定、精准帮扶措施、提供任务清单的方式助力企业快速发展,让企业从年产6万吨规模迅速扩建到现年产300万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占领市场。
“我们过去产值大概在3000万至4000万元,现在是2亿至3亿元左右,下一步我们计划扩展到5亿至6亿元。”放眼未来,魏久鸿信心满满。
尽心竭力的“通化服务”,带来的还有实打实的“通化速度”和“通化效率”。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深刻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通化市深化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用行政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
在吉林万通集团盛泰生物工程公司,办公室主任田东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公司年产10万吨微生物制品新建项目准备今年初办理竣工验收,但突发疫情我们以为会影响投产经营,没想到市政务大厅推行‘不见面审批’,还有服务专员亲自指导,5个审批事项一次性完成在线申报。通过相关部门并联审批,15个工作日就拿到了审批结果。”
为企业发展提供“沃土”,目前通化市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5个工作日以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全部实现线上审批,全面推行项目服务帮代办;“税易贷”“税融通”等近20个“银税互动”金融产品,使企业税费和融资成本大幅降低;创建了一张清单、一网覆盖、一城通办和无差别受理、无障碍服务、无证明城市“三一三无”“通·通办”等服务品牌,用机制和制度实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化市还全力营造尊重企业家、尊重投资者、尊重纳税人的良好氛围,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理念,制定完善了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制度,发放“法人卡”“英才卡”,让企业家的获得感、归属感不断增强。
如今,优质的营商环境已成为通化市的核心软实力和最亮“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