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 —舒兰市打造红色旅游路线走笔

作者:李婷 张添奥 实习生 冯荟羽   更新时间:2021-09-13 09:07   来源:吉林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打响舒兰抗日第一枪战迹地陈列馆里的展品

珠琦军事会议遗址碑

珠琦口子伏击战遗址

舒兰市小城镇拉滨线抗战遗址展览馆揭牌

抗联第十军驻守战士密营

抗联第十军密营遗址

抗联第十军存粮洞遗址


写在前面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中国进入“十四年抗战”9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

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争做红色传人。近日,舒兰市打造出一条以抗联历史为主题的红色旅游路线。他们通过当地文史研究人员查询史料、踏查实地、探访当地老人等方法,确定了多个红色旅游景点。这些景点分别位于开原镇大龙王村的打响舒兰抗日第一枪战迹地、七里乡珠琦村的珠琦军事会议遗址、珠琦口子战斗遗址和开原镇青松林场的抗联第十军存粮洞遗址(抗联存储物资类的密营,以下简称“存粮洞”)。

据了解,这些景点都设立了石碑、牌匾、展板等,其上印有二维码,便于游客了解详细历史,景点还配有来自当地宣传部、文旅局的讲解员。

舒兰市委主要领导表示,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舒兰红色资源,弘扬革命精神,时刻铭记党的伟大成就,坚决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学活用好党的成功经验,将爱国情怀转化为狠抓工作落实的具体行动,努力开创红色旅游发展新局面。

近期,舒兰市借助红色旅游路线,各机关单位开展了多种多样的重走红色路线活动:“庆建党百年忆红色初心”主题党日活动;“踏寻先辈足迹,弘扬爱国精神”主题党日活动;“学党史祭英烈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此外,舒兰市小城镇的拉滨线抗战遗址展览馆于7月底正式揭牌,为舒兰市红色旅游又增添了一处新的景点。该馆展出了日伪军驻扎的老照片12张,收藏满铁专用喇叭、日本90头盔、迫击炮弹等20余件文物,附近还有1934年建成后保留至今的水塔、炮楼遗址以及多处日本老式宪兵房等。

重温党的百年光辉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舒兰在行动!

忆珠琦会议 讲述真实抗联史

从打响舒兰抗日第一枪战迹地出发,一路向北,不出20分钟,就来到了舒兰市红色旅游路线的第二站,位于七里乡珠琦村的珠琦军事会议遗址。经过近90年的岁月的洗礼,当年时不我待的气氛、热烈谈论的场景已经不在,留下的是路边展板上讲述的会议经过,还有一些历史图片,让人依稀记得这里曾经的过往。而在展板后面,地里的玉米已经到了丰收的时节,绿油油一片好不壮观。

舒兰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陈友义已年逾七旬,但是精神头十足,他喜欢别人称他“老陈”。老陈讲起舒兰的抗战历史那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他拍了拍记者的肩膀,指着玉米地说,就在这里,89年前举行了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记者跟随老陈穿越历史,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2年7月末,冯占海部抗日救国军已编成22个旅,十几个支队,部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一支纵横敌人后方、叱咤风云的抗日劲旅。8月,连日鏖战的冯部官兵分别在榆树、德惠、五常等县境休整。此时,东北各地抗日烽火频起,冯占海决心破釜沉舟,集全军所有兵马攻袭当时的省城吉林,以振中国人民的志气和救国军的军威。

1932年8月27日,冯占海在珠琦村朱家街南高家小铺,召开了全军团以上军官会议。到会者120余人,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制定了攻打吉林的决议。会议决定,攻打吉林、长春的各个部队均由舒兰西部的白旗、法特镇所辖渡口过松花江,经对岸的其塔木镇(现今位于长春市九台区)南下攻打省城吉林,西去攻打长春。

珠琦军事会议以后,外围各路人马分头行动,进入指定地区,破坏敌人的交通桥梁,控制铁路交通枢纽,适时歼灭中小据点的敌人。会后不久,冯占海的抗日大军经过九天九夜抢渡松花江,全军离开了舒兰,于9月10日至13日攻打省城吉林,从此再没有回来。

老陈叹了口气,说道:在一年多的时间,冯占海收编宫、姚的抗日队伍,打响舒兰抗日第一枪,扩大了抗日队伍,两打舒兰城,召开攻打省城重要军事会议。这一年的时间,舒兰人民从他领导的队伍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坚定了舒兰人民和日本鬼子战斗到底的决心;他们的抗战精神还鼓舞着宋德林、汪雅臣领导的抗日队伍,在舒兰抗击日本侵略者,抗日烽火在舒兰越烧越旺。

打响舒兰抗日第一枪战迹地陈列馆里的战鼓和鞋子在承载着当年的记忆,珠琦口子战斗的枪炮声似乎还回荡在耳边,抗联第十军的存粮洞延续着斗争的希望……舒兰市打造红色旅游路线,赓续红色血脉,时刻教育着人们,不忘初心,铭记历史。

打响第一枪 浴血奋战为人民

一个村庄记录下一段让后人铭记的红色历史。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驻扎在舒兰的冯占海、宫长海、姚秉乾等人不畏强暴,坚决抗击日寇,在开原镇大龙王村打响了舒兰抗日第一枪,枪声响彻东北大地。

走进舒兰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响舒兰抗日第一枪战迹地”,看着眼前的一块块展板、一幅幅画面,震撼和感动时刻萦绕在胸,把人带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

开原镇党委副书记周优琛指着展板向记者介绍:九一八事变后,被称为“吉林抗日第一人”的辽宁汉子冯占海,带领本部人马一路艰辛进驻舒兰。为了扩大抗日队伍,冯占海收编了在舒兰东部山区的宫长海、姚秉乾的抗日队伍。12月初,宫长海在开原大龙王屯胡晓丰“洪兴长”杂货铺大套院内击溃伪军五连、七连,击毙伪军20多人,伤30多人,伪军被俘30多人。

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这座村落的厚重历史,一幕幕地被翻开。大龙王屯之战是冯占海领导抗日队伍在舒兰打响抗日的第一枪,使舒兰民众看到了抗日救国的希望,点燃了舒兰的抗日烽火,也标志着舒兰人民抗日武装长期浴血奋战的开始。

在展板另一侧的“龙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不仅是实践站,更有一段段抗战历史的缩影和见证。这里展出的每一件文物、史料都弥足珍贵:抗日义勇军使用的大刀、抗日义勇军携带的军锅、一双已经锈满了时间痕迹的铁鞋等,向我们无声诉说着那些充满血泪、痛苦和艰苦奋斗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日本九八式六号军服,军服的尺寸并不大,却可以让人联想到正是那些穿着这样军服的人,手上都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其滔天之罪,罄竹难书。

看着眼前的一个个“历史遗迹”,既有宏大的叙事,又有着令人动容的细节,让人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直面而来,人们的眼前立时浮现出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场景。

周优琛最后说:“我们要通过实物、实事,传播革命先烈为理想奋斗和献身的光荣事迹,让人们永远记住抗日英雄的丰功伟绩,珍惜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将这种红色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难忘伏击战 重叠设伏歼日寇

就在珠琦军事会议遗址不远处的朱家街屯,还发生过一场舒兰抗战史上最大的一次战斗——珠琦口子伏击战。

来到抗战遗址的纪念石碑前,相同样式的介绍展板,身后也是玉米地,但两者的意义却完全不一样。首先是时间上,珠琦口子伏击战发生在1936年,与珠琦会议相隔4年;再有,珠琦会议上是务虚的谋划,而伏击战则是真刀真枪的你死我活。

在珠琦口子伏击战的展板上,有一幅军人的“大头贴”格外显眼,他就是此次伏击战的领导者——汪雅臣。

提到汪雅臣,老陈又打开了他的话匣子——

1911年生在山东的汪雅臣,幼年随父到东北,定居五常。17岁时,因账房先生克扣工钱而发生争执,被警察吊打了一夜。不久,他投奔了“东双胜”。后来,东北军邓团剿匪时,“东双胜”被打散,汪雅臣被俘后编入东北军。

九一八事变后,汪雅臣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士兵回到五常市的牤牛河一带,处决了恶习不改的土匪头子宝胜,被大家推举为首领,报号“双龙队”。汪雅臣带领这支队伍树起了抗日旗帜,在拉林河两岸和舒兰的金马、七里、开原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经常袭击日军守备队和森林警察队。

经过几年的战斗,汪雅臣的队伍不断壮大。1936年初,汪雅臣领导的反满抗日义勇军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汪雅臣为军长,正式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基层组织也逐步建立起来。1936年5月,汪雅臣在朱家街附近的珠琦口子设下了卡子。

日伪军到后,汪雅臣命令放过走在前面的邓云章旅的伪军。待日军全部进入包围圈后,他立即下令开火。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消灭日军300多人。打扫战场时,除了缴获大量的枪支弹药外,还在邓云章旅撤走的地方发现了6箱子弹。这次珠琦口子阻击战是汪雅臣军事生涯最大的一次战斗。

说到动情处,老陈的声音有些沙哑起来:同年9月,汪雅臣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他率领的抗日队伍已发展到1000多人,成为东北抗联主力部队之一。

挖掘密营遗址 抗联精神永流传

转过头来驱车向东南方向走,蜿蜒的小河穿过山峦,流经舒兰市青松林场门前。

“在那秘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那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一腔澎湃热血化作一路高歌,我们来到了珠琦河上游的高山密林,抗联第十军存粮洞遗址就位于这青松林场大山里。

刚一下车,耳畔便是潺潺流淌的溪水,映入眼帘的则是一座正在建设的吊桥。再举目远望,满眼是连片的绿色,层峦叠翠,林下隐约是连绵不绝的陡坡,真切体会到了什么叫作“山高、林密、路险”……

伴着蛇虫鼠蚁的同行,一行人刚刚爬上了几个陡坡,就已经感觉汗水慢慢顺脸下滑。经常“上山”的老陈说:“找一根木棍拄着,走起来可以省点力气。我们这才爬了不到四分之一,要保持体力啊!”

记者拄着木棍,一边走着一边紧盯脚下的滑沙,生怕一不留神,就会滑倒。这时想到当年抗联战士们,要扛着粮食,向上攀爬,那又该是多么艰难,心中的敬佩感油然而生。80多年前,东北抗日联军将士就在眼前的巍巍青山中,栉风沐雨,爬冰卧雪,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和经济封锁,也从未放弃。他们用鲜血书写了一段特别有气节又特别悲壮的历史篇章。

记者还在感慨中,已经走进山高林密处,阳光大部分被茂密的树叶遮挡住,仅透出来斑斑点点的亮光,手机信号也渐渐消失了。

“到了到了,看前面有一块展板,应该就是那里了!”随着老陈的声音,我们跟着走进抗联第十军存粮洞遗址,最先看到的是一块写有“抗联第十军驻守战士密营瞭望哨”的指示牌。站在“瞭望哨”遗址,可以对周边情况一览无余,体现了抗联战士的斗争智慧。老陈用手擦了擦汗水,向大家介绍:“当年,日军在舒兰实行归屯并户政策,抗联部队的活动区域不断被压缩。抗联第十军军长汪雅臣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打游击。战士们依靠深山老林中的密营藏身,顽强地与日伪军周旋。”

再往上走,有一条用原木搭成的木头栈道,顺着它往上走,便能看到一个山洞,那就是存粮洞遗址。走进山洞,借着手机上“手电筒”的光亮,依稀可见斑驳的石壁上开凿的痕迹。“这是当年汪雅臣保管部队粮食的地方。这里山高林密,远离村屯,很难被人发现。抗联第十军的6名战士在附近开荒种地,粮食收获后就储存在存粮洞内,随时为部队提供补给。”老陈说,这个洞深12米,高4米,宽6米至8米。

抚摸着洞口石壁上的弹痕,仿佛触碰到了那段旧时光,好像又看到了抗联战士在此种玉米、土豆、地瓜等粮食作物,还有收藏粮食,防止野兽和鼠类偷吃的场景。

历经岁月的侵蚀,抗联密营痕迹已经不多,但它们穿起的抗联足迹日渐清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寻抗联的足迹,英雄们的精神将永驻后人的心中。


作者:李婷 张添奥 实习生 冯荟羽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