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进程中发挥人才“虹吸效应” ——长春市落实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系列采撷

作者:于水 李亚东 孟凡明   更新时间:2021-09-15 09:09   来源:吉林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长春组织专家人才开展国情研修活动。

国际生物技术专家与长春市企业技术人员探讨技术创新。

为大学生提供免费就业指导服务。

开展吉人回乡系列招聘活动。

面向企业宣讲人才政策。(资料图片)

“才聚长春”高校毕业生服务专场。

院士专家与民营企业面对面对接。


吉林振兴,大潮奔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进程中,省会长春主动担起“一主”使命,广纳人才求发展,高高举起人才大旗,构筑人才集聚高地,为“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高度重视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8月31日,省委书记景俊海到长春人才市场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坚持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留住用好各类人才,保障促进充分就业,以“人”兴引领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张志军谈到,去年以来,长春各项主要指标增速领跑东北,一批重大平台载体相继落位,新时代的长春是一座有实力、有活力、有魅力、有潜力、有磁力的城市,今天的长春,立足“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围绕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将继续深入贯彻“人才强市”战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搭建凝聚人才“磁力场”,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近年来,长春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政策惠才、产业引才、平台聚才、服务暖才,全市人才总量持续扩大,人才结构更加优化,高端人才不断涌现,人才智力势能源源不断转化为创新发展动能。省委书记景俊海3次对长春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中组部、省委组织部多次进行总结和推广。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为全国第四大智力密集型城市,新时代的长春,以人才为第一资源,引才、育才、用才,必将在“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人才总量不断扩大,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

截至2020年末,长春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7%。其中,党政人才3.3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1.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64.3万人,高技能人才18.3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9.4万人,社会工作人才0.9万人。2010至2020年全市人才量累计增加35.3万人,人才连续多年实现正流入。

在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高层次人才在长春不断涌现。全市拥有两院院士54人(含双聘院士33人)、国家重点联系专家93人、“万人计划”专家102人、省高级专家356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4人、市有突出贡献专家808人。人才指数为0.9,位于全国城市第10位,人才贡献率为34%,处于副省级城市中游水平。

科教资源比较丰富。市域内有各类高等院校43所、科研院所94个,分别位于副省级城市第5位和第10位。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6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0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6个,有10家国家级和55家省级转移示范机构,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74家(国家级服务平台27家,省级服务平台47家),高新技术企业1322家,院士工作站24家,国家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1家。全口径计算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才26272.9人年,2019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3144件,授权量11894件,其中发明专利9215件,授权量2600件。

优化党管人才格局,强化人才工作保障

长春市积极探索党管人才原则的实现机制,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高位统筹规划,加强分类指导,注重整合力量,有效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

长春构建多元治理主体责任共同体。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单位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多元治理主体责任共同体。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常务副市长和常委组织部长任副组长,组织、宣传、人社、财政、科技、工信等17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小组日常工作。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汇报,定期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凡重大政策出台、重点工程实施、优秀人才表彰,都由领导小组会议讨论通过,并组织实施。强化顶层设计,密集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集聚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计划》《关于支持院士长春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市直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管理办法》等人才政策文件,推进长春人才政策2.0升级版工作,出台促进应届高校毕业生来(留)长创业就业12条措施,深入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长白慧谷”英才品牌,组织开展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长春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评选工作。强化经费保障。市财政单独列支2.5亿元人才经费,主要用于兑现落实省市人才新政、推动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市“突贡”专家评选、专家人才服务保障及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等,各地各部门也不断加大投入保障力度,每年市县两级投入到人才开发方面的资金超过10亿元。

深度嵌入中心大局,铸牢磁力场助推发展

创新发展,人才先行。长春注重下好人才“先手棋”,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效融合,切实以人才第一资源助推发展第一要务。

充分发挥重点产业聚才“磁极效应”。依托汽车制造、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及医药健康、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大数据等重点产业打造人才高地15个,集聚产业人才总量达36万人。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重,项目支持和人才激励同步兑现,聚焦“四大板块”协调发展战略,依托全市1300多个亿元以上项目打造产业人才高地,聚集各类高端产业人才6500余人。持续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开展“院士专家长春行”活动,为专业人才服务企业搭建平台,推动产学研融合紧密深入,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带动行业快速发展。近两年,共组织197名院士专家深入90多户企业进行技术指导,攻关难题100余项,形成了具有长春特色的“政府引导、学研输出、金融助力”自主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科研人才职务发明转化所获净收益,以不低于70%的比例奖励给成果完成人或团队,奖励比例上不封顶;完善人才创新创业金融支持体系,累计为2300多户科技企业融资超过200亿元,为31家上市企业发放2500万元奖励资金;加大创新研究补贴力度,为1000余家企业发放“创新券”2.2万张,兑现资金5600万元;支持17家企事业单位建设创新中心和技术中心,给予35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建设北湖科技园、航天信息产业园、光电和智能装备产业园等一大批创新创业平台,全市249个创新创业基地集聚各类经营管理和技术研发人才20.2万人。

推动政策落地见效,释放红利惠及人才

长春推动实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计划。将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分解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人才提升计划”“重点产业领军人才开发计划”“社会民生各领域人才专项支持计划”“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推进计划”四大专项,设置20个人才工程,项目涵盖全市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社会民生重点领域各支人才队伍,每项工程每年给予50万元资金支持。截至目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工程”共培养青年创新创业人才60人;“长春名师培养工程”共培养选拔杰出校(园)长55人、专家型校(园)长215人;“文化名家”项目评选长春文化名家15人、文化英才50人,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10人;“乡土专家培育工程”首批共评选产生“土专家”“田秀才”50人;“农产品深加工培育工程”引育企业最佳管理人才13人;“春城名商”项目引育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60人;“长春工匠”打造工程共建立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个、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3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师徒工作间10个,培养选拔高技能领军人才220人、“长春工匠”200人。省市政策叠加发力加大政策兑现力度,真金白银惠及企业人才,超过3万人直接受益。近三年来,累计为国家级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培养和引进的44名领军人才提供激励支持3050万元,为17095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术人才兑现个税返还奖励2.8亿元,为7247名来长留长的高校毕业生发放安家费3.12亿元。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长春建立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发挥编制资源激励作用,设立“人才专项编制池”,下发《市直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管理办法》,对全市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统筹使用事业单位空余编制,不受预留编制和编制结构限制。高质量建设人才管理改革示范区。从2011年开始,率先在长春新区高新区建设东北地区首家人才管理改革示范区,2020年长春新区全年人才建设投入资金达到2.81亿元,新引进产业类项目109个,1名人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人才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吸引新注册涉外企业17家,引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600余人,累计集聚各类高端人才1.5万人。实施基层差异化改革试点。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优势,围绕人才管理、培养支持、创新创业、优先发展等方面确定14项重点改革试点任务,集中解决一批制约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问题,目前,已经形成32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措施文本。二道区结合区“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试点改革,制定实施“二道梧桐”英才计划,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金支持;农安县开展“企业人才培养支持机制”试点,打造构建“基地+讲堂+高校”创新模式,推动人才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长春探索建立人才分类评价体系,联合吉林大学开展“长春市人才分类评价体系”研究,确定了从人才的学术成就、荣誉奖项、业绩贡献、从业经历等“四个维度”设立人才评价基本标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将国内外公认度较高的435个人才荣誉项目由高到低分成5档。目前,已经启动了人才的分类认定工作,对客观评价人才、有效兑现政策奠定了重要基础。推动人才开发产业化。依托长春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科锐国际、安拓国际等46家全球知名人才服务机构,累计引才3500余人,人力资源企业产值130亿元。举办创业就业博览会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高峰论坛,持续深化了“吉人回乡”“吉人生根”系列招聘活动。

细化服务保障举措,打造爱才重才生态

长春市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级,立足需求精准服务、纾解困难,切实提升专家人才的获得感、成就感和满意度。

依托院士专家联合会、长春专家服务中心以及各级人才服务机构,长春打造“三级服务平台”,建立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绿色通道,协调办理“二级医疗保健”待遇,300多名高层次专家人才享受到“一对一”“管家式”贴心服务,近两年,通过市人才办为16位高层次人才子女解决了入学问题,为1名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家属解决了工作异地调转问题。

长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发放安家补助、实行购房补贴,加大人才公寓供给力度,让人才“来之能安”,目前,全市现有人才公寓5000套,入住4000余人,今年启动了人才公寓建设行动,在全市兴建2万套、100万平方米各类人才公寓,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居住需求。

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在健全人才荣誉制度方面,长春每3年开展一次“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评选工作,印发《市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实施方案》,每名市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2名专家人才,春节等重要节假日登门看望;组织开展人才专题培训班、国情研修考察,进一步加大在专家人才中发展党员力度。

留长创业就业乐业,留人政策新而又实

长春全面发力,最大限度引导大学生留长创业就业,市人才办制定《关于促进大学生留长来长的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大高校毕业生留长来长政策宣讲力度,强化就业岗位开发,突出就业服务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连续4年开展“大学生留长来长就业创业行动”,制定下发《长春市促进应届高校毕业生来(留)长创业就业若干措施》,在毕业生落户、开发就业岗位、就业补贴、创业扶持、生活补贴、住房保障等方面进行大力支持,近三年累计吸引留住26.2万人。截至目前,已经有8.7万名高校毕业生选择在长春就业创业,实现了“保就业”“聚人才”双赢目标。长春还面向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人才,组织创新创业大赛,以赛荐才、以赛聚才,对于落户长春的优秀项目和优秀人才分别给予资金支持。

长春以小红书这个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大学生留长来长政策,向高校毕业生推介长春,发表致高校毕业生的公开信,启动暑期就业服务行动计划,邀请广大学子共赴长春创新振兴之约,发布“学子留长”小红书手机版,采取图文解读、视频展示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推介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的政策信息,帮助广大学子实现重要政策一手掌握、办理流程一查便知、优质岗位扫码可查、动态信息适时更新。“小红书”一上线,就受到各级媒体广泛关注,在大学生中产生热烈反响,被广大学子誉为“随身携带的人才政策工具箱和就业岗位信息库”。

长春本着“想留尽留、可聘尽聘”原则,广开渠道、多措并举,针对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采取机关事业单位带头招录、国有企业主动吸纳、各类型企业精准招聘方式,不断强化岗位开发力度。今年以来,挖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就业岗位9937个,市本级及以下党政群机关录用公务员达到718人,事业单位招聘6116人,中省直驻长事业单位招聘2276人,驻长国有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827个。围绕汽车及零部件加工、轨道客车、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等行业重点企业,开发符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月薪8000元以上优质岗位1万个。发挥公益岗位“中转站”作用,为没有找到合适就业岗位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基层服务公益岗位4000个。

长春进一步创新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加大保障支撑力度。在需求端,对非公有制中小微企业吸纳首次在长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按照1000元/人标准,给予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对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根据吸纳高校毕业生实际人数,按照1780元/月标准,给予6个月职业培训补贴。在供给端,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两目录一清单”新职业免费技能培训,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在长落户创业、灵活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每月400元至800元生活补贴;支持大学生在长安居,对购房的给予2万元购房补贴;对重点院校全日制本科生,普通院校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分别给予3、5、8万元的一次性安家补贴,今年已经为符合申报条件的2525名高校毕业生兑现安家补贴6841万元。

“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大幕开启,长春责无旁贷地擎起“一主”使命,再次汇聚全市力量,聚拢天下人才,突出长春特色,体现省会担当,坚持需求处入手、问题处着力、矛盾处突破,聚焦人才队伍的结构性问题、人才管理的体制性问题、人才激励的有效性问题、人才服务的系统性问题,积极回应广大人才的新期待新要求,进一步创新政策、优化平台、完善服务,努力将长春打造成为人才向往之地、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辈出之地。

长春,正成为天下人才的向往之地。


作者:于水 李亚东 孟凡明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