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主责主业 解决实际问题 ——四平市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系列报道之二

作者:刘司媛 吉林日报记者 崔维利 杨率鑫   更新时间:2021-09-17 09:17   来源:吉林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四平城市风光。李坤 摄

改造后的铁东区国测社区绿植环绕。(资料图片)

6月16日,在伊通满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市场,县人社局举办线下招聘会。毛美璎 摄

四平政府大厅的工作人员正在给群众办理业务 (资料图片)


党史如镜,映照为国为民之初心!

学史力行,奏响服务群众主旋律!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四平市确定了20项民生重点工程,各部门切实增强为民服务宗旨意识,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适时把活动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深化政务服务改革——

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事

四平市政数局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服务中心服务大局贯穿起来,紧紧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多次召开党组会议研究部署,做到有专班、有方案、有目标、有措施、有调度、有台账,确保活动走深走实;成立督导检查组,每月调度前一阶段工作情况,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确保把实事办好。

立足自身职能,市政数局建成全省首家综合性政务大厅,推行“无差别全科受理”,把流程再造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和服务效率。市政务大厅全面落实“三集中、三到位”,按照“应进必进”原则,全市41个部门1745个业务办理项全部进驻,进厅率100%。企业和群众进“一扇门”就能办全部事,所有事情“最多跑一次”。

借鉴市公安局审批办做法,政务大厅各审批服务窗口,全面推广以“申办业务零积压、服务群众零延误、工作质量零差错、便民服务零距离、沟通咨询零障碍、规范审批零投诉”的“六零”服务新模式,全市政务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

在全市搭建利企便民服务平台,市政务大厅设立了利企便民服务专门窗口,接待咨询服务50余起,解决问题10余件。在全市各级政务大厅部署新版全流程审批系统,实现数据全面共享,为“一网通办”“同城通办”“跨区域通办”提供全面系统支撑。在全市铺设电子政务外网1317条,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为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米”奠定基础,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事。

深化“无证明城市”改革。推行“告知承诺制”,为群众和企业实施“无证明”服务。现已完成《四平市“无证明城市”改革事项清单》的梳理,市本级17个部门159项业务办理项,其中告知承诺办理方式47项,占比达30%。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联络代办机制,对尚未实现数据共享的证明事项,一律实行联络员、代办员兜底办理。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通过减环节、减流程、减材料、减时间,压缩审批事项15项,审批材料缩减60%,审批效率提高50%以上。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助推项目单位抢抓施工黄金期,早开工,早见效。

继续开展“减证便民”,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五零服务”,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共有45家企业享受到“五零”服务。

率先在全省开展“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区域联办”等便民举措。对标国家和省“跨省通办”清单,梳理出跨省(市)通办事项265项。2020年实现跨省(市)通办事项12项,计划2021年实现24项。

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在政府门户网站开设政策解读专栏,下发《四平市市直行政机关政策解读质量考评工作实施办法》,提高企业和群众政策知晓率。以办理《省长信箱》《市长信箱》《人民网领导留言板》、12345市民热线、百度贴吧群众意见建议为抓手,聚焦网上群众路线,正确引导舆情,及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在人民网385个城市领导留言板回复率排名中,市长留言板回复率100%,连续数月居全国第一,获得百姓点赞。

与此同时,政数局各党支部深入基层,为群众送去温暖和关爱。建设仁兴街诚信示范街、开展诚信“五进”活动、在信用中国网站对满足条件的企业进行信用修复2000余次;开通老年人绿色通道,提供从接待、答疑、受理,到办理、反馈的“一站式”服务,为老年人准备老花镜、轮椅、常用药品急救箱和通俗易懂的宣传读本;投入1万元经费,设立母婴室,配备婴儿床、玩具、热水器等,为哺乳期妇女提供方便;组建服务团队,为行动不便、因病卧床等不能到现场办理业务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深入包保贫困村,帮助无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打扫卫生,送去大米、白面、豆油;走进儿童福利院,带去生活、学习物品,陪孩子们谈心、玩耍;认领社区贫困老年人79个“微心愿”,送去价值4290元的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

关注“突出需求”——

“马上就办、用心去办”

市人社局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召开专题会议,制定活动方案,高效推动相关事宜。局党组成员挂帅作战,带头实干先干,形成“头雁”示范,大力解决困扰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走进医院,调研专业技术人才的开发使用情况,帮助群众解决“看大病难”“看大病远”问题;走进高校,与申报职称的相关人员座谈,现场体验职称业务经办过程,解读政策、疏通流程、解决难点;走进工地,现场检查施工方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情况,消除拖欠农民工工资隐患。

全局将为民办实事分为调查收集、研究措施、限时督办、跟踪落实4个具体步骤,把察民情、访民意作为有力抓手,广泛听取意见、收集民生需求,以此为基础形成项目清单。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设定阶段工作目标,实行逐项销号。

结合群众反映的突出需求,市人社局把“马上就办、用心去办、办就办好”作为基本工作遵循,坚决纠治“走秀式”调查研究和“口号式”落实。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从一个个细节处着眼,从一件件小事情做起,全局上下创新方式方法,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今年4月25日,铁东区人社局和相关部门联合举行“2021年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现场招聘会,以“‘职’在民企,‘就’有未来”为主题,为各企业和求职人员搭建对接洽谈平台。

铁西区人社局开展系列爱心帮扶,慰问脱贫户,为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普及“四平铁西就业”等公众号,让群众及时了解就业信息,增加就业机会。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社局开展线上线下企业招聘周活动。线下定期举办大型招聘会,众多城乡劳动者自发入场挑选岗位。截至目前,举办美篇app网上招聘会8场,发布70余家企业的招工信息,征集岗位3800余个。各乡镇、行政村就业服务平台同步更新信息,阅读量达2万人(次)。

双辽市人社局要求职业培训机构,将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贯穿培训全过程,预防事故发生。市就业服务局按照局党组工作部署,承担起行管部门主体责任,统筹抓好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安全管理及疫情防控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梨树县人社局精心设计党员干部办实事内容,全局71名在职党员干部,每人认领1项办实事内容;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计划项目29人(次),目前已完成29人(次),完成率100%;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计划项目16人(次),目前已完成15人(次),近期将全部完成。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为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四平市人社局在审批民办职业培训行政许可业务过程中,实施了告知承诺制,即申报机构持不完整材料进行申报时,审批部门首先核实该企业(法人)的信用情况,然后指导申报机构填写审批事项告知承诺书和申请承诺书,再按照前台受理、后台审批、统一出证的审理流程,直接进行审批,并予以先行发放许可证。通过实施告知承诺制,简化了审批流程,降低了准入门槛,促进了民办职业培训的蓬勃开展。

优化设施环境——

“里子”“面子”一起改

铁东区东兴社区东星小区4号楼1单元,是四平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中的样板单元,已经完成施工一年多了。

接受采访时,小区居民谭大姐满面喜色地对记者说:“这楼道里都是重新粉刷的墙面,而且安装了声控灯,干净又亮堂。你看这楼梯扶手,比以前结实多了,扶着也得劲。以前散乱的那些网线、电线、水管啥的,现在都被规矩起来了。楼道敞亮了,我这生活都跟着敞亮了!”

破损的地面、发霉的墙面、熏人的臭味,这些让居民不堪忍受的场景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旧小区换新颜,老住户喜开颜”。而像这样的“正剧”,正在四平市更多的老旧小区上演。

为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尽快落实,一段时间以来,四平市相关部门联合作业、通力配合,多次对小区楼体、楼道内基础设施等情况进行实地踏查,明确了先完成房屋、基础设施改造等“里子”工程,再实施优化服务、室外环境等“面子”工程的方案。

小区怎么改,群众说了算。两区政府逐户入户调查,建立详实台账,并根据居民反馈的内容,多次组织街道、社区、居民代表与设计人员,共同对每个小区急需改造、应改造的内容提出设计方案,制定、完善“一小区、一方案”的改造内容和规模,确保精准定位、精准改造、节省资金、健全机制。在2019年和2020年全省老旧小区绩效考核中,四平市均被评为优秀。

同时,“阀管”改造进展顺利。制定了《“阀管灶”及燃气管网改造、管网智能监测系统建设工作方案》,发布了《四平市政府关于“阀管灶”改造工作的通知》。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住建局充分发挥改造办公室职能作用,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领部门人员,到一线工地检查督办,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调度,并抽调两名专职人员负责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铁东、铁西区政府积极配合,分管副区长亲自协调调度;华生燃气集团组建了40人的安装队伍,合理安排施工,保证了改造工作顺利推进。4月10日开工以来,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78534户安装任务。

创建“幸福小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提升、社区综合治理等工作,四平市连续3年创建“幸福小区”110个,为居民创造幸福、传递幸福、提升幸福。指导街道社区召开业主大会,成立居民业主委员会,动员党员、社区志愿者参与小区建设和管理,营造“党建引领安心、改造效果称心、群众居住放心、邻里和睦温心、文体活动欢心、服务方便暖心、居民代表热心”的幸福小区。打造“红心物业”小区30个,树立“红心物业”典型,四季阳光物业、坤博物业按照“强化红色引领、聚合服务力量、激发内生动力”思路,充分运用“兼合式”党支部建设经验,打造党建引领物业行业的“四平模式”。

建设“1号民生工程”。2020年初,四平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南北河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并将该项目确定为全市“1号民生工程”。

截至目前,今年已完成投资1.13亿元。其中,水利工程完成投资4330万元。完成南北河7.1公里综合治理工程土方开挖外运26.21万立方米,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10.72公里,堤防填筑24万立方米,铺种草皮护坡3.5万平方米、生态矮坝2座等,完成工程量85%。南河4座钢闸坝改造基本完成。

生态修复工程完成投资6900万元。南河南湖公园河湖连通拱桥、钢板连心桥、观景平台及景观阁基本完成。完成南北河建成区林廊长度18.7公里,改造边石砌筑2.82万米,灯基完成2088个,安装路灯1700盏,铺设彩色沥青路面9.87万平方米,栽植树木1.17万余株、草花64.6万株,播种白三叶草坪1.05万平方米,铺种草坪卷629平方米等,完成工程量90%。完成东山公园、玄武公园及新建小广场混凝土基层铺装2.7万平方米,土方工程量15.2万立方米,栽植树木2.06万余株,完成工程量80%。

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项目总投资4.29亿元,自去年10月开工,至今已完成投资6096万元,完成雨污分流改造8.6公里,已竣工道路3条,正在施工道路8条。

四平市自成为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后,共完成104个小区、36条道路、10个广场建设任务,改造建筑面积161.08万平方米,完成小区及广场绿化施工41.14万平方米,完成透水砖、透水沥青等透水铺装6293万平方米,结合海绵城市完成道路雨污分流改造36公里。

2021年5月,四平市以全国第四名的成绩,成为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城市。计划通过3年示范攻坚,在带动严寒地区海绵城市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实现公共空间功能提升、推进管廊优势充分释放、达成信息平台功能集成、实施区域治理上下共治5个方面,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计划实施50个项目,包含管网、社区、街路、公共空间、智慧平台等类型,投资30亿元左右。

鼓励农民进城购房。今年3月,出台了《四平市鼓励农民进城购房优惠政策(试行)》,以及《四平市鼓励农民进城购房补贴优惠政策实施意见(试行)》。自实施以来,广大农民反响热烈,购房积极性持续高涨。截至目前,市住建局累计发放农民进城购房补贴1085笔,发放补贴资金499.3万元。


作者:刘司媛 吉林日报记者 崔维利 杨率鑫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