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升高校服务育人成效

作者:鄂义强   更新时间:2021-11-26 10:34   来源:吉林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新的历史时期,广大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服务育人意识,坚持服务与育人相统一,把服务育人做到学生心坎上,让教育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进而促进青年学子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

服务育人主要体现在增强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的功能上,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可见,服务育人是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以高校后勤服务为例,其服务育人的对象是学生,服务的领域是一个无声的课堂,学生所获得的后勤服务体验与感受,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其中蕴含的隐性教育功能是思政教育重要资源,对于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有重要意义。因此,广大高校应坚持服务育人理念,持续深化学生需求导向,将更多的资源、管理、服务下沉到学生最需要的地方,努力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以务实、高效、主动的服务感染人、培养人。

转变服务理念,凝聚育人合力。在服务育人过程中,要聚焦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学生实际困难,把服务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学生关注的焦点上,同时服务育人过程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要着力打造全员育人共同体,汇聚“多维育人”动力源,有效实现服务育人效用最大化。一方面要整合多方资源,强化服务育人理念,增强服务育人成效,通过思想引领和体制机制建设,形成从学校干部到广大教职工都能自觉坚持服务育人的良好风尚。另一方面应有效依托数字化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服务”手段搭建沟通平台,通过党建平台载体,多渠道开展与学生的沟通互动,使服务供给体系更适应学生需求结构变化。在党政管理干部、专任教师、辅导员、教辅和后勤服务人员中广泛培树立德树人意识和责任,激励教职员工由“经师”向“人师”转换,尽育人之责、出育人之效。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作为服务育人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职工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关系到服务效果的好坏,关系到服务育人的成效。高素质的服务让人如沐春风,对服务育人有积极的作用。为此,一方面要定期对教职工进行理论知识、制度规范、专业技术分类培训,培养其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进而推动其有效处理师生个性化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要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服务育人理念入脑入心,通过党建辐射带动外包服务企业,激发他们的家校情怀,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服务育人,打造具有持续性、规范性,并具备自身特色的高校服务育人体系。

聚焦学生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学生对服务供给认同感的高低,直接影响服务育人效率。服务育人主体应在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服务项目、服务环境、服务专业化程度等方面下功夫,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提高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要不断更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手段,正确理性面对师生客观利益诉求,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把服务育人职责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将服务举措嵌入教育生活,努力形成有活力的教育生态。坚持从点滴处入手、由细微处着眼,把服务育人工作做得像绣花一样精细,以匠心促进服务创新,用科技手段提高服务能力,让服务打动人心、深入人心。有效发挥每项工作、每个领域的育人功能,让服务育人工作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有利条件、开辟多种路径、提供丰富资源。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鄂义强
编辑:段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