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委组织部 办好“开门第一事” 打好“履职第一仗”

  更新时间:2021-12-30 09:44   来源:吉林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白城市委组织部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组织全市各村开展了“开门第一事”活动,用担当作为赢取党心民心和群众口碑,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增进群众福祉。

一、案例背景

白城市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着眼巩固深化村“两委”换届成果,把“开门第一事”活动作为积极回应群众关心关切的突出抓手,推动村级党组织迅速进入“实干模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对村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更加信任。

二、主要做法

(一)开门问策,把实际问题“兜”上来。走访全入户,村级党组织按照党员户、困难户、信访户、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致富户“五必访”原则,开展大走访6257次,确保村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座谈全覆盖,组织召开工作座谈会1000余次,聚焦办好换届后续事、发展致富事、为民服务事、基层治理事“兜”出群众建议1500余条。事务全排查,结合“送学”“讲学”“送温暖”活动,排查基层群众收入保障、子女教育、住房安全和看病就医等实际问题4817件,激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

(二)开门践诺,把履新承诺“亮”出来。围绕实事科学定诺,对走访中摸排的问题、征集的建议,一一梳理,逐一登记建档,召集村“两委”集体商议并征求乡镇党委和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意见,科学合理确定“开门第一事”。面对群众公开承诺,重点围绕班子建设、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村屯环境等事项梳理各类实事项目1171个,多渠道公开履职践诺,主动接受公众监督。激励干部如期践诺,将各村(社区)承诺汇总形成“承诺清单”,由乡镇党委审核把关,建立承诺监督机制,明确市、县、乡三级监督责任,保障承诺既符合基层中长期发展规划,又着眼解决当前民生热点难点问题。

(三)开门干事,把好事实事“办”起来。聚焦振兴发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解决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5000余个,全面消除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庭院经济覆盖23.2万户、实现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聚焦“急难愁盼”,筹集资助资金568万元,资助家庭困难学生1.2万人;针对有的脱贫户年老体弱购药不便问题,建立药品代购机制和用药台账;排查农村房屋30万户,改造危房1948户;开展水质检测2587处,维修改造管网472处,保障了饮水安全。聚焦基层治理,全域推行“党建+网格”治理模式,推出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式养老、“幸福积分”超市等服务载体,开展党员志愿服务3000余次,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3656件,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四)开门评效,把工作实绩“赛”起来。开展效果评定,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标准,发放《“开门评效”群众满意度测评单》1.8万份,由乡镇党委逐村对村“两委”干部“开门第一事”成效进行测评,群众满意率90%以上。完善考核评价,将承诺完成情况作为村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村“两委”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报酬发放、评先评优、选拔任用依据。加大宣传引导,灵活运用报刊、公益广告、理论研讨、互联网新媒体等多种手段,刊发各类报道300余篇,广泛宣传“开门第一事”的做法经验和实际成效,激励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

三、取得成效

一是改变了工作作风。“开门第一事”让群众看到了村级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的决心,增进了干群关系,提高了村级党组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夯实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二是解决了群众难题。“开门第一事”是“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农村的实践载体,通过合力解决群众诉求,增强了基层党组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三是推动了工作开展。“开门第一事”在全市迅速推开、成效凸显,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为民服务方面发挥了实效,同时将好的实践转化成制度优势,实现了制度与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编辑:赵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