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时代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

  更新时间:2022-01-20 08:21   来源:吉林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绿色转型,山水通化。 本报记者 隋二龙 摄 (资料图片)

通化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现场。 庄新岩 摄

沃野参乡,丰收在望。 本报记者 隋二龙 摄 (资料图片)

民生通化,厚植百姓福祉。 赵承奇 摄 (资料图片)

通化冰雪示范新城把“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

文旅融合,促进葡萄酒产业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王忠先 摄

医药产业,蓬勃发展。

通化一洋保健品生产流水线上,工人正在进行产品核检。 本报记者 隋二龙 摄

香菇产业成为农民致富“香饽饽”。 本报记者 隋二龙 摄

葡萄酒生产线。

2021年8月22日,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正式启用。 本报记者 裴虹荐 摄

魅力乡村,风景如画。 本报记者 隋二龙 摄 (资料图片)


1月10日至13日,通化市“两会”如期而至。服务大局助发展,聚焦重点议大事,主攻“堵点”解难事,紧扣“热点”办成事……讲民声、汇民意、集民智的“两会声音”为山城高质量发展献良方、出实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回眸“十三五”,是通化振兴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极不容易的五年。全市团结广大干部群众,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为新时代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十四五”,是通化建设东北东部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五年。刚刚闭幕的市第八次党代会,科学描绘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向全市发出了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

五年看头年,开局最关键。全市上下将全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十大行动、百项工程”,构建以“333”工业产业体系、“3+N”服务业产业体系、六大农业龙型经济为主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钢铁城升级、擦亮中国医药城名片、提升中国葡萄酒城美誉、打造国际冰雪城优势、铸造红色之城品牌,为加快实现新时代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回顾篇:过去五年 全力以赴面对一系列“大战大考”

回首五载,决胜小康、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等大事要事叠加,抗疫情、促发展、防风险、保稳定等困难挑战交织。面对一系列“大战大考”,通化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奋力进取,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良好开局。

全力以赴稳增长,质量效益持续提升。2021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5亿元,比2016年增加110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1.8:29.7:58.5。持续开展“项目建设年”“项目达产达效年”活动,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549个,完成投资913亿元。东宝生物科技产业园等249个项目竣工。招商落地项目319个,到位资金567亿元。实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行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5户、省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52户。在全省率先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落地转化科技成果超过100项。实施民营经济“五转”三年行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工程,市场主体发展到15.5万户、比2016年增长30.3%。

全力以赴促转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质效稳步提高,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02户。实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壮大工程,95个医药健康产业项目竣工。医药制造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35.7%。实施人参、葡萄酒产业振兴工程,快大人参交易市场、清河野山参交易中心成为全国最大的园参和野山参交易市场,长白山人参品牌数量居全省第一位,人参产业产值占全省50%以上;葡萄酒系列产品获国际国内多项金奖,鸭绿江河谷成为中国顶级冰葡萄酒产区。实施冶金产业升级改造工程,推动通钢与二道江产城融合发展,冶金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工。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稳步发展,新能源、数字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兴起。实施服务业创新升级行动,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87户。高句丽文物古迹景区晋升5A级,“七星山”“七星湖”等旅游开发项目有序推进。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养老养生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实施农特产业发展工程,形成了300亿级人参产业链和优质稻米、林特山珍、畜牧3个10亿级产业链,农特产业产值年均增长5%。

全力以赴打硬仗,三大攻坚战取得胜利。省级贫困县柳河县如期摘帽,73个贫困村、28077名贫困人口脱贫,实施扶贫产业项目598个,实现扶贫产业“3+2”全覆盖,贫困家庭“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高质量达标。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0%以上。全面落实河湖长制,12个重点流域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持续提升,5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优良比例和危废物处理率均达到10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6平方公里,修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754.8公顷,哈泥泥炭沼泽湿地被评为国际重要湿地。政府债务有序化解,金融风险稳妥处置,融资平台全面转型,社会保障、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各类风险有效管控。

全力以赴抓改革促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推行“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省率先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程网办”、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企业开办进入小时办结全程零费用时代。在全省率先出台营商环境建设监督管理规定,制定优化营商环境100条,创建“三一三无”的“通·通办”服务品牌,“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成为服务常态。应急周转基金、信保基金和“吉企银通”“吉农金服”通化平台投入运营。实施“8+10”上市培育计划,上市挂牌企业达到35户。深交所东北地区首家服务基地落户通化,拟上市企业引进风险投资9.6亿元。实施“千名学子归巢计划”“万名学子兴企计划”,引进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1766人。医药高新区集聚效应凸显,企业发展到1239户、年均增长51.8%。国际内陆港务区公路集装箱中心站建成使用,保税物流中心竣工,累计货物吞吐量突破4000万吨。集安边境经济合作区获批省级边合区,国家级公路口岸通关运营。与台州、东北东部城市、长春和吉林大学对接对口合作取得新成果。通集、辉白、通靖高速建成通车。沈白高铁、集桓高速启动建设,通化机场多航线运营,开放大通道全面打开。

全力以赴强基础,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83万亩、保护黑土地120万亩,粮食年均产量超过27亿斤。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4464个、2376家。改造农村危房1.7万户、农村厕所5.3万座,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100%,建成美丽乡村101个,基本实现“村村干净、家家干净”。行政村、自然屯通硬化路率分别达到100%、97.5%。实施水利重点项目146个,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惠及农民14.4万人。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国有林场、供销社、农垦等改革扎实推进。县域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集安市、通化县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辉南县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柳河县被评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县。

全力以赴提品质,城市环境更加宜居。高铁生态新城完成规划编制,与高新北区、港务区一体发展,建成区面积达到58.5平方公里。市区改造棚户区90.6万平方米、老旧小区391万平方米,实现旧貌换新颜。西昌、五月花互通立交完工,改造建设大街、官道岭大街等街路30余条,群众出行更加便捷。统筹地上地下,新建改造供水、供气、供热管网542.6公里,改造排水管网81公里,建成地下综合管廊29公里。“一江两岸”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城区绿地面积达到2177.3公顷,市容市貌大幅改善。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诸多荣誉。

全力以赴保民生,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12.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2.6万人次,零就业安置比率达到100%。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养老、失业、工伤、低保等保险保障待遇稳步提高。解决“无籍房”6.8万户。新建维修校舍74万平方米,义务教育薄弱校改造全面完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医联体、医共体稳步实施。市中心医院晋升三甲医院,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有力有效。全民健身中心、市滑冰馆等运动场馆投入使用,在全国竞技体育、冰雪赛事中共获52金、29银、30铜。开展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扫黑除恶成效显著、常态化推进,被评为全国“雪亮工程”重点市。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连续67年无重大森林火灾。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粮储、残联、气象、水文、人防、广电、统计、调查、档案、地方志、公积金、援藏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展望篇:未来五年 着力建设东北东部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勇担新使命、阔步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建设东北东部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宏伟蓝图让通化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今后五年,新一届政府将突出抓好“三产融合、三点联动、三位一体、三个优化、三方保障”,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千亿规模。

——聚焦经济发展高质量,抓好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产融合”,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健全“链长制”,打造医药健康、旅游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生物医药、食品、冶金、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商贸、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九个百亿级产业板块,建设区域产业集聚中心,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壮大发展“333”工业产业体系,医药产业推动中药现代化、生物药规模化、化学药集约化发展,实施投资220亿元的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投资42亿元的医药化工园区等126个重点项目,建设全省医药制造业核心区、医药健康产业样板和国家医药健康名城;食品产业坚持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实施投资50亿元的绿色食品产业园等69个重点项目,建设长白山特色食品产业基地;冶金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实施投资20亿元的百万吨冷轧生产线改造等19个重点项目,拓宽产业链条,发展兴钢产业,增强竞争优势。加快发展“3+N”现代服务业,旅游产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5%以上,创建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4个,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形成“康养、冰雪、文化、红色”旅游品牌。推动冰雪产业示范新城二期等冰雪项目建设,打造吉林“冰雪新地标”、冰雪产业第三极;统筹推进物流、商贸、电商等现代服务业升级提质。大力发展六大农业龙型经济,打造企业引领、产业链完整、集约高效发展的农特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到2026年,粮食产量稳定在27亿斤基础上,通过新技术应用、保护性耕作、新品种推广,稳步增加粮食产量。农特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

——聚焦内生动力高效率,抓好投资拉动、创新驱动、改革带动“三点联动”,着力释放经济新动能。每年滚动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20项,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力争突破千亿元。强化科技创新,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年均增长10%,建设研发机构10家,落地转化科技成果100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0家。推动“数字通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信息化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建立“五位一体”才智引聚机制,支持企业引进1000名急需紧缺人才、吸纳9000名高校毕业生。统筹推动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协同发展,壮大应急周转基金、信保基金规模,支持中小企业转贷规模达到200亿元。发挥深交所通化基地、吉林股交所通化分公司服务功能,实现上市融资新突破,上市挂牌企业达到50户。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三变”改革进程,盘活土地、水面、林地、闲置宅基地等资源要素。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场主体总量力争突破20万户,民营经济占GDP比重力争达到60%。

——聚焦统筹布局高标准,抓好主城区、县城、乡村“三位一体”,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一核三带”城乡发展格局。推动高铁新城、高新北区、港务区协同发展,打造产城港融合发展的通化北部新城,跨入“双百”中心城市时代。规划建设鹤大公路通化绕越线。加快佟佳江及其支流全域绿水长廊建设,打造城市发展轴、景观轴、生态轴。加快沟谷规划开发,为城市空间赋能。完成483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水电气热等市政管网改造工程,推进市政道路和桥梁建设,建成一批“口袋公园”“小微绿地”,统筹布局停车场和智能充电桩等设施,实施五星级酒店、特色商业街等项目,形成更加完善、更适宜居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力争每个县建成一个地标性城市综合体,建设一批产业强镇、特色强镇、文旅强镇,打造县域经济新增长点和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新平台。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基本实现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目标。推动城乡教育、医疗、社保、文体等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聚焦发展环境高水平,抓好营商环境、生态环境、开放环境“三个优化”,着力汇聚发展保障要素。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推进“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健全数字化服务体系,全面打响“通·通办”服务品牌。以推进“治建控兴”为抓手,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95%,消除城乡黑臭水体,创建“无废城市”。推进“十年绿美行动”,森林覆盖率、湿地面积稳步增加。实施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行动,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探索建立碳减排交易中心。加快投资180亿元的东北东部林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引领绿色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深化“五个合作”为载体,加强与长春、台州的全方位对接对口合作,拓展与先进地区的多层次战略合作,推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紧密型专业合作,深化与国家林草局等部委的前瞻性共建合作,扩大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国际性开放合作。加快“一港两区”建设,打造吉林省向南开放新窗口。国际内陆港务区货物吞吐量突破2500万吨;医药高新区“四上”企业力争突破100户、市场主体发展到2000户,实现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发展;集安边境经济合作区晋升国家级。沈白高铁、集桓高速、沿边开放旅游大道建成通车,推进通长、通集、通丹高铁前期工作,启动通化机场改扩建并升级为航空口岸机场,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聚焦人民生活高品质,抓好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安全稳定“三方保障”,着力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供给质量和共享水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万人次以上。强化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为重点的基本保障,进一步扩大参保覆盖面。注重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均衡布局和资源配置优化,建成区域教育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区域康养中心和体育强市。深化平安通化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一步彰显社会公平正义,创建全省最安全城市。建设吉林省东南部应急联动中心,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水平。加强社会治理,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更加有力保障发展和安全。

开局篇:踔厉奋进 稳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稳字当头,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年,通化市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3%,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坚持稳中求进,在保持经济向好态势上开新局。注重供需两端发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服务业潜力释放,形成经济发展稳定支撑。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220个,年度计划投资223亿元。开展以商招商、乡情招商、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新落地签约项目30个以上。壮大一批企业,对50户重点企业加强跟踪服务监测,培育30户企业升规入统,推动50户企业产值超亿元。实施61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推进50个工业项目达产达效、释放产能,新增产值20亿元。升级一批现代服务业,不断释放消费潜力。推动商贸服务业、数字经济融合、现代物流网络、金融服务保障升级。推进道路客运行业和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养老、家政等服务业加快发展。

坚持转型升级,在提升产业链水平上开新局。围绕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九个百亿级产业板块,推进“十百千”工程,落实“链长制”,实施“四图”作业,促进更多企业进“链”入“群”。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化发展,积极融入“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实施医药健康产业重点项目31个,推动医药健康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全省医药健康产业“核心圈”。推动旅游产业特色化发展,深度融入“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充分释放“山水林田湖草花、冰雪溶泉凇瀑挂”优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食品产业品牌化发展,实施人参、葡萄酒产业振兴工程,大力发展绿优米、林蛙、五味子、蓝莓等优势农特产品,壮大保健食品制造业规模。推动冶金、优势和新兴产业精深化发展。

坚持增强发展动力,在改革开放创新上开新局。推行“全程电子化”审批,推广“告知承诺制”“多评合一”等模式,审批时限再压缩20%。实施政务服务“一城通办”,建立完善信用联合激励惩戒机制,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水平。扩大开放合作,发挥港务区化工产业园平台作用,货物吞吐量达到1200万吨。医药高新区开展创新提质攻坚行动,推动企业增效、项目达效,实现产业规模、质量“双提升”。推动边境经济合作区项目建设,深化与台州对口合作,加强与长春、吉林大学对接合作,强化公路、铁路、机场大通道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启动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推动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创建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落地转化科技成果10项,升级中药大品种10个,申报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50个。实施创新人才积聚行动,落实“引才入通”政策,激发本地人才活力。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乡村全面振兴上开新局。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大工程”,推进乡村“五个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保障粮食安全,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2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27亿斤以上。发展乡村产业,优化种植业、扩大养殖业、做大园艺特产业、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六大农业龙型经济产值增长10%。着力发展精品畜牧业,推动畜牧养殖农场化、牧场化、工厂化、肥厂化、规模化发展,畜牧业产值增长5%。增强“三农”服务保障能力,推广农药化肥减量控害增效技术,促进现代农业绿色安全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7个,建设5G基站100座。接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改造农村厕所3900座,创建示范村80个,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坚持践行“两山”理念,在建设生态强市上开新局。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平方公里,有序修复33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4处采煤塌陷区。推进林长制,造林和抚育森林5.8万亩。实施哈泥河源头湿地保护项目,恢复湿地450亩,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开展空气质量提升行动,落实“5+1”秸秆处置措施,推进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道路、工地、矿山等扬尘治理,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不低于95%。严格落实河湖长制,主要河流国省控断面水质和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构建碳达峰“1+6+10”政策体系,推动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加快东北东部林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启动红松国储林等项目,抓好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

坚持建管一体,在提升城市宜居品质上开新局。精致建设城市,市区改造老旧小区27个、58.8万平方米。实施玉皇山大桥改造,完成江安路、江锦西路、金桥路和2处地下人行过街通道建设,实行停车泊位智能化工程,创建“公交都市”,提升城市“微循环”水平。完成净水厂一期建设,改造供热管线12.8公里、换热站5座、燃气设施9000户。新建污水管网5.7公里,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升级改造2条特色美食街区,加快佟佳江绿水长廊建设,新建3处“口袋公园”。精细管理城市,推进《通化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立法,《通化养犬管理条例》公布实施,编制《通化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开展市容市貌、违法建筑、小区物业等专项治理行动。

坚持共建共享,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开新局。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新增基本养老保险1万人。推进门诊医疗费用跨省和重大疾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推行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加强养老体系建设。为7585户困难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解决1万户不动产登记遗留问题。巩固“双减”工作成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十三中和二十中一体化办学,通钢二小教学楼建成使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市中心医院与吉林大学附属医院合作,加快市中心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传染病医院异地新建和两区疾控中心等项目建设,市中医院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成使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实施万发拨子遗址、墓葬遗址保护和环境整治,跳台滑雪、越野训练基地、吉林冰雪丝路博物馆和全民健身运动中心建成使用。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五有”建设,开展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创建工作。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提高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能力,统筹推进各类人群疫苗接种工作,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巩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依法依规、有力有效化解信访诉求和矛盾纠纷。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强化应急管理,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动强边固防,筑牢边境安全屏障。严格规范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记者 隋二龙 裴虹荐)

编辑:赵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