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法院基层法庭化解万千“小事” 守护公平正义

作者:李佳彤   更新时间:2022-05-16 08:48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到敬老院开庭。

将“流动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

法官向当事人进行判后答疑。

因当事人行动不便,巨宝山法庭的法官将开庭地点选在其家中。

法官对一起民间借贷纠纷进行当庭调解。

写在前面

人民法庭是基层法院的派出机构和组成部分,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前沿阵地,担负着大量民事纠纷案件的审理任务,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征程中,人民法庭大有可为,可谓是发挥着“神经末梢”的作用。截至目前,松原市两级人民法院共有派出人民法庭26个,巡回审判点47个,已经全部实质化运行。人民法庭可以克服种种客观因素,将法庭流动起来,搬到田间地头、开到百姓家门口……以“动起来、走出去”的实际行动,面对面、近距离地维护公平正义。

新区法庭:

温情能断家务事

李佳彤

松原市宁江区人民法院新区人民法庭是一支“娘子军”,3名承办法官均为女同志,专门负责审理家事案件。她们在家长里短中,理清法律关系,在法与情之中寻求最佳结合点,为百姓分忧解愁。自成立以来,共收案5185件,调解1532件,撤诉1086件,调撤率达到50%。

柔性司法修复感情裂痕

“我要离婚,恳请法院判决离婚。”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说。据悉,这位老人徐某因患有脑血栓暂住养老康复中心,徐某与其妻子因为生活琐事发生矛盾。考虑老人行动不便,承办法官将庭审设在养老康复中心,以拉家常的方式了解详细案情,法官认为夫妻二人有一定感情基础,尚未达到必须离婚程度,通过细心、耐心、柔情释法调解工作,历经三个多小时,双方同意继续维持婚姻关系。

“上门开庭”是针对个案不同情况采取灵活便利的审判措施,将暖心惠民举措送到群众身边,案件双方和当地群众均对家事审判庭的审理模式与效果给予肯定。

耐心调解促进家庭和谐

一位年近80岁高龄的李老太哭着将4名子女诉至法院,请求解决她与子女之间的赡养纠纷。承办法官找到子女核实事情经过,子女表示知道老母亲的不易,多年来一直给付生活费,但李老太把钱都给了没有收入来源的弟弟。承办法官采用“背对背”“面对面”等调解方式,多次走访李老太和子女家庭及所在社区,从法律层面解释子女应履行赡养义务,从家庭情理和社会道德方面进行宣传教育,引用“乌鸦反哺”等故事,督促履行义务。兄妹最终同意轮流照顾母亲,这场涉及亲情关系的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审案情,更审内心;求和睦,更求和谐”,新区法庭的法官们将调解贯穿于案件全流程、各环节,用真诚与付出,换来了矛盾的消融化解和社会的稳定安宁,谱写了一曲和谐的司法交响乐章。

“云上”审判守护司法正义

伴随着庄严的法槌声,一场“现场没有当事人”的特殊“云上”庭审拉开了序幕。这是一起离婚纠纷,但被告在外地监狱服刑,受疫情影响需延期开庭。承办法官积极与羁押地法院联系,委托羁押地法院与当地监狱连线,通过法院系统线上庭审,案件及时审结。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给审判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新区法庭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依托网络助力工作开展。2022年第一季度审结案件159件,结案率76.44%,做到了疫情防控和审判工作两不误,公平正义“不掉线”。

情感的修复、家庭关系的改善、矛盾纠纷的化解,是做好家事审判工作的核心内容。新区法庭的“娘子军”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司法为民宗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扎扎实实为每一个当事家庭办好事、做实事,让家的温暖在法庭上继续延伸,彰显法治温情。

长山法庭:

为群众提供便捷司法服务

长山镇位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前郭县人民法院长山人民法庭便坐落于此。自成立之时起,法庭全体法官干警厚植为民情怀,深耕司法前线,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司法服务。

脚下有泥土 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柴禾垛,给你家添的是灶坑,给我家添的却是‘堵’!”田大爷与邻居二人吵得不可开交。

整件事起源于田大爷新建了个牛棚,牛棚的位置离邻居家的柴禾垛比较近。原本两家相安无事,可最近频繁刮起的大风却让田大爷开始担心,一旦柴禾垛起火牛棚就会受到牵连。

田大爷找到邻居理论,双方僵持不下。一气之下,田大爷将邻居告上法庭。

经过实地走访,法官了解到田大爷邻居家中只有两位老人,对于挪走柴禾垛的事情他们也是有心无力。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结合双方诉求,在法官及村主任的调解下,最终双方同意由村里帮忙联系村民,将柴禾垛挪走,一场纠纷就此解决。

因琐碎小事紧系民生,故一丝一毫也绝不怠慢。长山法庭深入推进“法官进网格”, 在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前端化解,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网格内。

勇于破常规 “流动法庭”流动情

“感谢法官,我们不离婚了!”一对夫妇携手来到法庭满脸笑容地向法官道谢。

这是一起离婚纠纷案。由于丈夫王某常年在外打工,夫妻双方疏于沟通,妻子郭某认为丈夫对自己的关心不够、照顾不周,遂向法庭起诉离婚。

承办法官受理此案后,积极与辖区村委会沟通,决定以巡回审判的方式解决这起家事纠纷。最终,在法官及村调解员等多方努力下,双方终于重归于好。

巡回审判到哪里,矛盾纠纷就在哪里化解。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模式,把部分矛盾化解在村上,止于诉讼前;另一方面,可以在开庭前后解答群众疑问,就地释法,帮助他们解决平日里最常见、最关心的法律问题。

心中有温情 司法之窗“接地气”

“我一个老太太快80岁了,来法庭告自己的儿媳妇,就是想讨个说法,你们一定要帮帮我啊!”

立案窗口干警连忙把老人扶到椅子上坐好,悉心听老人说明事情经过。原来,初奶奶有三个儿子,三人经商议决定轮流照顾母亲。老人到三儿子家居住时存款由三儿媳代为保管。轮到二儿子照看时,三儿媳却拒不返还这笔钱,无奈之下,老人只好向法庭寻求帮助。了解事情原委后,干警立即想办法联系被告,第一时间进行立案前处理。

考虑到老人有心脏病,情绪不能有强烈起伏,法官就将老人与三儿媳叫到调解室,用“拉家常”的方式与她们交谈。在法官的耐心劝导下,三儿媳最终同意将钱归还老人。

小事不小“视”,细微见真情。长山法庭自成立以来,切实把人民法庭便利群众诉讼、参与基层治理的工作做实做细,让“小法庭”驶上多元解纷的“快速路”,尽最大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岔河法庭:

真心为群众解决忧心事

扶余市人民法院三岔河人民法庭负责5个乡镇民事案件的审理,与广大群众,接触广泛、联系密切。一直以来,该法庭都坚持把诉讼调解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手段,按照“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办案方针,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逐步在审判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诉讼调解的新路子,取得了可喜成绩。今年以来,案件调撤率已达80%,法官平均结案率达到77.39%,真正做到了为群众解忧心事、烦心事。

打造专业化的暖心“家事课堂”

“清官难断家务事”,说的是婚姻家庭纠纷是非难辨,很难处理。可三岔河人民法庭的法官却不这样认为,他们用一次次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动以真情总会唤回良知与感动,法庭也可以成为暖心的“家事课堂”。

在一起离婚纠纷案件中,原告王某以与丈夫姚某感情破裂为由,向扶余市人民法院申请离婚。结合多年审判经验,案件承办法官和驻庭人民调解员认为这段婚姻可以挽救,于是站在双方当事人的角度,耐心细致地与他们沟通,劝说他们要以家庭责任为重,互相体谅,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沟通劝说,双方当事人都作出了让步,申请人王某表示是自己过于冲动,不该一气之下就要离婚,姚某也称在今后的生活中会多关心妻子和女儿。最终,王某同意撤销离婚申请,与姚某和好如初,一场离婚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

积极寻找最合理的解决办法

“法官同志,马上就要过年了,我跟其他农民工兄弟的工程款,还请您一定要帮我们想个办法呀”!一位农民工握着法官的手激动地说。

在这起案件中,被告雇佣包括原告在内的农民工23人建设日光温室,原被告双方约定人工费分三次结算,而工程结束后,被告却只支付了部分工资款,尚欠原告以及其他工人工资15万元。

三岔河法庭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考虑到原被告双方的争议焦点,决定进行庭前调解,在调解过程中,法官就原被告双方之间的争议点耐心梳理,找到了合理的解决方式。最终被告与23名农民工分别达成调解协议,在春节来临之际,给23名农民工朋友吃了一颗“定心丸”。

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王某与李某是多年好友。2015年4月,被告李某因急需用钱向原告王某借款4万元,基于对二人友情的信任,王某在银行贷款5万元,将贷款中4万元借给了被告李某。谁知到偿还期限时,李某却一再失信,一气之下,王某将李某诉至扶余法院。在了解到双方是多年好友后,承办法官准备从维护二人友情的角度入手,对该案进行庭前调解。

“你们两个人本是朋友,当初原告借给你钱的时候,是基于对双方友情的信任,我相信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难处,但是千万不要因为金钱,辜负了朋友对你的信任……”

在反复释法说理、循循善诱后,被告李某听从了法官的建议,表示愿意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偿还欠款,双方达成一致,案件成功调解,友谊得以延续。

巨宝山法庭:

“小法庭”展现“大作为”

长岭县人民法院巨宝山人民法庭位于长岭县东北部,肩负着3个乡镇、29个村、8.6万人的民商事案件审理工作。近年来,巨宝山法庭情洒乡间,心系人民,秉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理念,创新措施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

医之于无事之前

“法官,真是太感谢了,没想到才一天时间就把事情解决了,了却了我的一桩心事啊!”刘某内心无比喜悦地说。

原来刘某与哥哥因共有物分割纠纷诉至巨宝山法庭。法官在收到案件后,立即将该案委派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引入诉前调解程序。在法官和人民调解员的细心调解和耐心说服下,双方达成共识,签订了诉前调解协议。同时,刘某向法庭申请司法确认,法官审查后为双方出具了“诉前调确”民事裁定书。

今年以来,巨宝山法庭通过与辖区内的三个乡镇党委、政府签订《诉前调解工作备忘录》,建立了共同审批、定向分流的委派调解模式。该模式上线以来,共诉前导出案件34件,调解成功27件,调解成功率为79.41%,诉讼案件同比减少约50%。

一场特殊的庭审

2021年4月20日,在巨宝山镇西安村王某家中,一场特殊的庭审正在进行。这本是一起普通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但考虑到原告王某行动不便,法官决定将开庭地点选在其家中。

庭审过程中双方各执一词,现场气氛紧张。法官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与双方当事人沟通,明晰相关法律法规。最终,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案件圆满化解。

“没想到现在打官司可以这么简便,法官还能‘上门服务’。”庭审结束后,旁听群众纷纷议论,并踊跃向法官咨询相关法律问题。法官就群众比较关心的赡养、婚姻、继承等方面法律知识进行了普法宣讲,获得了在场群众的一致点赞。

搭建司法惠企桥

巨宝山法庭积极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对于辖区内涉及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的案件,开辟绿色通道,依法妥善处理,积极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某药用包装有限公司是一家坐落于长岭县的大型合资企业,对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巨宝山法庭在审理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时,发现该企业为案件被告之一。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企业安全生产,法官及时联系各个被告和当地企业负责人,经过多次调解,顺利达成调解协议。结案后,办案法官多次走访企业,对企业安全生产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2021年以来,巨宝山法庭共受理涉企案件50余件。其中,诉前调解化解20余件,借助特邀调解员化解20余件。

类似的案情、别样的纠纷,周而复始、循环上演。不变的唯有稳如磐石的乡间法庭与抽丝剥茧的基层法官。

安字法庭:

“大智慧”解决小麻烦

自成立以来,乾安县安字镇人民法庭一直秉承“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基本原则,法官们在办案中切实做到以公心对待当事人,以诚心感动当事人,以耐心说服当事人,运用调解手段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定纷止争,获得了当事人的普遍赞誉。

高效调解解民忧

为切实做好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安字法庭深入推进诉源治理,推动形成“法庭+N”解纷新机制,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诉前。

姜某以种地缺钱为由,向原告王某借款,被告孙某为担保人,但事后借款人失去生活来源并拒绝偿还。无奈,原告王某将孙某诉至法院。

“大家都不容易,乡里乡亲的住着还能因2万元老死不相往来吗?”承办法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让各执一词争吵得面红耳赤的双方终于心平气和地坐了下来。见承办法官言辞恳切,被告孙某终于解开心结表示会尽快偿还,最后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人民法庭的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一桩桩围绕着群众“鸡毛蒜皮”的小事,法官们尽心尽力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设身处地为双方当事人考虑,一点点口碑、一点点积累,安字法庭在百姓心里的分量越来越重。

融入“智”力为民服务

“世界在变啊,现在真的太方便了。”当庭调解成功拿到调解款的老人对安字法庭的“智能服务”赞不绝口。

安字法庭利用“吉林移动微法院”等手机APP,将法庭“搬”到网上,大力推行网上立案和微信支付诉讼费等便民利民举措,为传统的“家门口的法庭”插上信息化的翅膀,致力于让群众在“家门口”“指尖上”就能享受咨询、调解、立案、送达、开庭等司法服务,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智慧法院带来的便利。

以案释法送法到家

“不能因为别人骗了你,你就去骗别人。”一场“家门口”的开庭结束后,法官语重心长的话语让原告于某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这一纸判决书,不仅“断”了案子,更“护”了利益,“复”了关系。

小法庭有大能量。安字法庭法官干警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让“开庭普法”变为“送法到家”。通过开展模拟法庭、经典案例讲座、发放法律知识手册等形式,为百姓送去最贴心的法律服务和最实用的法律知识,现场为百姓提供法律咨询和法治宣传教育。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安字法庭,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落在行动上,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以“小法庭”里的“大智慧”凝聚司法为民的大能量,书写基层法治新篇章。


作者:李佳彤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