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乡村旅游生机勃勃

作者:蔡冲春 吉林日报记者 王春宝 金泽文 实习生 高源   更新时间:2022-09-02 08:12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浑江区河口画家村花海。王明哲 摄

八里坡文化园体验游。王浩宇 摄

游人在首届“长白山乡村旅游节”开幕式上载歌载舞。 金泽文 摄

临江邱家岗七彩滑道。李承儒 摄

寻找诗和远方的八里坡文化园、破茧成蝶焕然一新的邱家岗、文化赋能蓄势待发的河口画家村……

一座座村庄在四季更迭中,或如清新隽永的山水画,或如浓墨重彩的油画,引得游人如织。初秋时节,行走在白山大地上,感受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

以全域旅游为统领,以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为目标,多元化推动、特色化建设、差异化互补、产业化发展、规范化管理,白山市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水平,推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使乡村旅游成为提升旅游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助推器。全市共有乡村旅游经营单位56家(其中A级以上38家)、民宿39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5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3家)。随着乡村旅游发展品质的不断提升,现已开发打造了乡村休闲、文化体验、果蔬采摘、特色餐饮等8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同时借助“长白山之夏”“长白山之冬”重大旅游节庆和“长白山乡村旅游节”等具有白山特色的乡村旅游系列节事活动,踏春之旅、亲子漂流、丛林穿越、氡泉慢生活、游船探春·开江品鲜、草莓采摘等品牌活动应运而生,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土特产品的销售,拓宽了村里人增收的渠道。

三色辉映树品牌。围绕“一村一品”,培育发展休闲度假型、红色旅游型、民俗文化型、康体养生型等多种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初步形成了以“绿色”为代表的乡村生态休闲游,以“红色”为代表的乡村红色文化游,以“白色”为代表的乡村冰雪体验游,共同铸就了“绿、红、白”三色辉映的乡村文旅品牌,乡村旅游已成为代表白山文旅产业发展的一道靓丽名片。

四季线路引客流。盯紧四季主题游,将全市重点景区、乡村、自然景观串联整合,策划推出“春赏、夏爽、秋韵、冬享” 四季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打造乡村休闲、文化体验、果蔬采摘、特色餐饮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引导旅行社根据各景点实际,灵活组合线路,根据季节变化,推出特色鲜明的一日游、两日游等主题旅游线路,打造城郊短途游的新卖点和引领乡村旅游消费的新亮点。

文化赋能建体系。将本地农特产品开发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提高乡村旅游文化含量。开发适合不同人群、影响不同区域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塑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印象。目前,八里坡村、锦江木屋村、长白朝鲜族果园村等,正焕发现代乡村休闲旅游的生机。

积极创建提品质。积极创建乡村旅游品牌,组织开展国家级和省级旅游重点村遴选推荐申报,统筹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旅游民宿等创建。目前,全市共有乡村旅游经营单位56家,其中4A 级12家、3A级19家、2A级7家。民宿39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共15家,乡村旅游发展品质不断提升。

彰显特色促增收。借助“长白山之夏”“长白山之冬”重大旅游节庆和“采摘节、民俗节、格林集市”等具有白山特色的乡村旅游系列节事,开展文旅宣传活动。同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扩大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河口村——

赏花嬉雪自在游

初秋时节,驱车驶向白山市浑江区河口街道的河口村。干净整洁的村路两旁绿树成荫,绽放的野花随风摇曳。驶出市区十几分钟,便来到飞宇冰雪娱乐招待中心,青山绿草,蓝天白云,清凉的山风拂过,令人倍感惬意。

“刚刚30多名画家退房,他们看到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就决定在这儿采风,住了一个多星期。”白山市飞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理任艳新高兴地说。走进招待中心,服务人员正在收拾房间,屋内配备有线电视、WiFi、热水器等,满足游客需求。现招待中心有30个房间,同时能容纳七八十名游客入住,同时一楼配有餐厅,游客可以吃到地道的农家菜。

“我们中心有30名员工,都是河口村村民。以前,村民到外打工。现在有了这个旅游产业项目,村民可以在家挣钱,夏天在花海干活,冬闲时就到雪场打工,离家近,旺季时一个月平均能收入3000多元。”任艳新说。

河口画家村夏季气候清爽宜人,会出现一片5万平方米“花的海洋”,紫色、粉色、白色的芝樱花竞相绽放,绚烂非常。众多游客来此赏花拍照、休闲度假,感受清爽夏天。冬季这里又变成了“冰雪的海洋”,单板、双板、雪圈等一项项刺激、好玩的雪上体验深受大家欢迎。

兼任村妇联主任的任艳新说,近年来,市区近郊游火热。村党支部结合实际,引导和组织30余名村民,以土地、林地、资金入股的形式成立了白山市飞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营开发老道洞景区和高丽沟农业观光项目。

高丽沟农业观光园整合了夏季避暑、特色种养、冰雪运动等资源,分为综合服务、农耕体验、冰雪休闲、赛车主题馆等功能区,是集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度假中心。截至目前,高丽沟农业观光园一期已建设完成,2400平方米服务大楼、700多平方米的温室、600平方米的雪具大厅,长600米、宽50米的雪道已全部投入使用。冰雪休闲体验区的嬉雪、滑雪项目和农耕体验区的花海、采摘园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这里的1号楼、3号楼是餐饮和住宿,2号楼是画室和展厅。”手指着正在加紧建设的画家基地,河口街道副主任赵筱华信心满满。

老岭村——

诗情画意八里坡

置身于八里坡文化园,身前流过的潺潺溪流,带来了沁人心脾的清凉。抬眼尽是花丛、林海、奇石、险峰;身后是集住宿、娱乐、自助烧烤、铁锅炖于一体的森林木屋院落。老人坐在屋外的平台上笑看孩童争抢秋千,大姑娘、小媳妇在烧烤炉和铁锅灶边一展厨艺,自认年轻的家长和自觉成熟的少年在屋后为选择山林间的哪一条通幽曲径争执不下,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盛景,让人流连忘返。

长白山雪岭八里坡位于白山市江源区石人镇老岭村,因老岭山脉西坡一段八里长坡而得名,八里坡文化园就坐落在清朝遗迹《荡平岭碑》所在地的坡下。这里四面环山,四季变化明显。每年春天冰雪尚未消融,就有冰凌花开放;夏季鸟叫虫鸣,凉爽怡人;秋季五花满山,流光溢彩;冬季冰封雪飘,雪景妖娆,是踏青、观花、赏枫、嬉雪的佳地,也是摄影采风、绘画写生的宝地,更是喜爱自然、夏季避暑、户外休闲旅游的天堂。

半旧的雨靴、废弃的轮胎成为花盆,不知名的小花怒放着;两条旧轮胎用麻绳一缠,便成了沙发;砖墙上挂着花盆、墙角处立着花盆,树皮掏个洞就成了鸟窝……走进八里坡文化园,处处可见匠心独运的设计。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接待面积1868平方米,可同时提供200人住宿和餐饮的园区内,建有观赏亭、休憩草坪、花卉园、垂钓园等等,冬季建有娱雪游乐设施,还可举办篝火晚会、新年晚会等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动。

这里的民居依然是泥墙红瓦,青色的石磨摆放在院中的角落,屋檐下挂着红辣椒、黄苞米,一副东北民居风貌。原汁原味的生态环境、民居、乡土文化,吸引了众多绘画、摄影爱好者。园区先后签订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北华大学等25所大学作为学生写生绘画实践教学基地,接待国家级艺术基金项目7次、省级项目5次,接待来自全国30多所大学师生实地创作等。每年来这里写生的专家、教授、学者、学生、游客近万人,通过他们的画作、书法口口相传,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农副产业的发展。

“这几天村民每天都能卖出去两三千斤豆角,都被游客买走了。”文化园创建者孙跃武高兴地说。文化园先后帮助省级贫困村老岭村三个家庭脱贫,带动两户家庭致富,为村民打开农副产品销路。

利用废弃的厂房建酒吧、空地开展露营、闲置的房屋做烧烤基地……孙跃武的心中,还有更大的蓝图。

邱家岗村——

破茧成蝶花间舞

色彩斑斓的百亩花田、肥而不腻的山猪扣肉、别具特色的主题民宿,还有那令孩子们流连忘返的七彩滑道……如今的临江市邱家岗村,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

2014年,结合本村海拔高、雪期长的明显优势,“邱家岗村生态旅游项目”在村民代表大会上一致通过,一场致力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幕徐徐拉开。

2016年,冰雪乐园建成,分为滑雪区和戏雪区两部分,可滑单板双板、溜大雪圈。开设三家特色民俗客栈和18栋森林木屋,协同辖区10户农家乐餐饮饭店和7户农家旅舍共同发展,日可接待游客500余人次。

随着旅游热度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给游客带来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邱家岗村进一步强化农商对接,推动农旅一体发展。2016年末,该村通过招商引资,与省外投资商签订滑雪场承包协议,依托邱家岗村冰雪乐园,结合现有硬件设施和乐园规模,打造邱家岗村星火生态园。发展有方向、技术有指导、资金有保障,邱家岗村乡村旅游正式驶入“快车道”。

“在我们村,乡村旅游可不是只有冬天的活儿,这可是全年的产业。”村党支部书记史玉平谈起村里的旅游发展现状,可谓是干劲儿十足。

邱家岗村创新思路,在“冰天雪地”冷资源和“绿水青山”凉资源上下足了功夫,做好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

为确保生态园全年运转,提高吸引力,引进210米省内最长七彩滑道娱乐项目,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亲身体验这份夏日中的别样激情与快乐。200亩花海地标景观在滑雪道两侧蔓延开来,每年6至9月份,油牡丹、月季、芍药、油葵等竞相开放,花香扑鼻,彩蝶飞舞,成为游客的打卡胜地,打出邱家岗旅游品牌“新名片”。

园内设立了小型养殖场,喂养本地溜达鸡和散放大鹅。三个一亩来地儿的小鱼塘养殖鲫鱼、鲤鱼等。喂鹅、钓鱼、捡鸡蛋不仅成为游客沉浸式体验项目之一,生态园内养殖的禽、畜、鱼还为旅游餐饮提供“地道”食材。

数不尽的好风光,忘不了的好味道。在这里,原生态扣肉、小鸡炖蘑菇、铁锅鲤鱼、山野菜、大煎饼、黄米饭等已成为邱家岗的特色“招牌菜”。

通过大力发展,该村已形成“吃、住、游、乐、娱”产业增收链,连续两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带动村民每户增收5000元以上。

乡村旅游带动的不仅是产业的快速发展,更加速了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和人居环境整治的进程。硬覆盖、架村桥,建学校、铺广场,开书屋、设讲堂,村民打麻将的少了,扭秧歌的多了;唠闲嗑的少了,学技术的多了……外培“颜值”,内养“气质”,昔日里宁静的小山村变得热闹起来,村民们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乡村幸福文化生活。

作者:蔡冲春 吉林日报记者 王春宝 金泽文 实习生 高源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