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桃花里醉人参

作者:王博凡 本报记者 王春宝   更新时间:2022-09-19 08:58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想把文章合夷乐,蟠桃花里醉人参。”唐代诗人章孝标在《送金可纪归新罗》里的祝福,如今在长白山里成为现实。

人参是百草之王、百药之长,也是致富神草。人们因爱生痴,在说、写、画、唱人参的过程中,揉进了情感、丰富了生活、凝聚了力量。

“辽东之参,全球称最。”这是110多年前,清末勘界委员刘建封发自肺腑的赞叹。

在《长白山江岗志略》里,他用3859个字为后人留下了关于人参的传说故事、放山习俗、栽培技术等珍贵史料。

历史长河里的这朵浪花,详尽记录了长白山人参文化的古朴风貌,被后人在百年岁月里不断发扬光大。

明朝李言闻作《人参传》,清代陆烜作《人参谱》,独具匠心,都很珍贵。但要想内容鲜活生动,还必须走进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

原始森林中,疲惫的放山人经过一整天跋涉奔波,只有到夜晚才能放松小憩。他们在篝火边说见闻、聊惊险、话感慨,形成了人参故事的蓝本。

这些“瞎话”“闲篇儿”,经口耳相传、不断加工,一个个善良可亲的人参姑娘、人参娃娃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1958年,为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抚松发起了人参故事征集活动,精选出26篇民间传说,组成了《抚松人参故事选》。

这些故事主题鲜明,人物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在长白山区引起轰动。很快,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长白山人参故事》。

接着,这本书又被译为日文、德文、法文。国外学者付玛瑞、葛芳姿多次访问长白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来长白山考察。

上世纪八十年代,人参文化学者祝绍中、王德富提出的“人参文化”的理念风靡一时。

抚松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福增编著的《抚松县人参志》,通过对抚松县东岗镇老参地大树的年轮计算,推断长白山栽培人参的历史可以远溯到1567年。

由人参文化学者王德富、宫玉春合作编写的52集动画片《人参王国》在央视多个频道与各省级电视台热播,被誉为“中国剪纸动画片的巅峰之作”。

1987年,抚松县人大常委会以法律的形式,将中国·抚松长白山人参节确定为一个地方节日。从此,每到9月,在人参节上抚松干部群众都会载歌载舞、欢庆丰收。

即便是在人参价格处于低谷时,人们同样会在这个节日里,用火炬接力、长跑比赛等形式,表达对人参的喜爱和对产业发展的信心。

1995年,抚松县被命名为“中国人参之乡”,名列全国百特之首。

人参产业增加收入,人参文化提高品位。通过双轮驱动,抚松人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越来越高。

2007年,第21届抚松人参节举行,文化活动、经贸洽谈与高峰论坛三大板块各具特色、相辅相成。

激情燃烧,笑容绽放。人参姑娘评选、人参美食大赛、人参故事比赛、参王大赛等活动,在抚松大地上搅动起一个又一个喜庆的漩涡。

2012年,长白山人参节入选中国品牌节庆榜,获“中国最佳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节庆”荣誉称号。

2013年,抚松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人参文化之乡”,并建立了“中国人参文化保护传承基地”。

人参符号与文化元素在抚松随处可见,从北山公园的老把头祠到西江公园的挡浪板,从文化广场的人参鸟雕塑到居民楼外墙的人参娃娃形象,从抚松人参博物馆到人参节庆邮票……

出于喜爱,人参花被评为县花,《参乡是咱家》被定为县歌。

向历史要依据,给后人传基因,为城市添特色。“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过海来挖参……”老把头孙良的绝命诗在参乡妇孺皆知。孙良究竟是什么人?王德富等学者在山东省莱阳市穴坊镇西富山村找到了孙良的家谱与后人,参乡与梨乡都为之喜悦骄傲。

2008年,北京奥体中心,故事短片《孙良闯关东》在吉林祥云小屋循环播放,每天有5万多人观看。

也是在那一年,长白山采参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抚松县申报吉林人参文化研究基地喜获成功,成为全省唯一一个非高等院校承办的学术研究机构。

在抚松一中,《人参文化读本》受到学生欢迎。像这样的校本教材,抚松已有5本。

抚松县图书馆被命名为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主要原因是活动丰富、馆藏独特。每年元宵节猜灯谜是抚松人最喜爱的活动,人参谜语总会引来会意的笑声,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投稿的谜语如今已编集成册。每年的人参故事大赛,城乡儿童都会踊跃参加。他们创办地方文献展览馆,专门设置人参文化展厅,令外地人叹为观止。

《福颂长白》是抚松县山里红演艺公司编排的大型舞台剧,主线是人参,从渤海国朝贡道一直走进新时代。

央视、国新办、上海东方卫视、吉林省电视台……老把头崔长安已记不清接待了多少摄制组。每当谈得兴起时,他都会高歌一曲《老把头之歌》,词曲都是抚松县北岗镇当地人所作。

“我就想把参香型白酒打造成东北特色香型,列入中国白酒第13个香型。”白山市林海雪原酿酒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政然谈到梦想总是眉飞色舞。韩国客商出价6000万元人民币想买他的专利,被他婉言谢绝。

吉林参达塑业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参膜与遮阳网,厂区走廊里悬挂着各类与人参有关的图片,这是他们与抚松县摄影家协会共同举办人参摄影大赛的成果。

仙人桥镇农民张存银从采参、种参到经销人参的创业历程中,牵头成立了林下参种植合作社,不仅在抚松、杭州同时开店,还在广东汕头开办了一家人参博物馆。

泉阳镇姑娘徐铭泽毕业于四川传媒大学,毕业后决定返乡创业。“家乡的人参、灵芝等特产都太好了,我要把它们全卖出去!”她在淘宝直播里,一次就将兴隆酿酒公司的小参酒卖光了库存。

书籍《人参怎么吃》《中国人参实用宝典》,小品《老哥俩放山》《放山奇遇》,根雕《人参如意》《参缠万贯》,剪纸《百参图》《人参十二生肖》……人参文化融进了抚松人的血脉,又酝酿为作品。

从文学到文艺,从文艺到文化,从文化到文明。

在采参习俗“不吃绝户饭”的生态观念里,在老把头守信践约的传说故事中,在参林轮作的技术要求上,提炼出“崇文厚德,尚义重信,合生共荣,知新求进”的抚松精神。

为庆祝第36届人参节,抚松人参文化展展出了2000多件藏品,网友在线上纷纷留言,“一定要亲自到长白山去看一看!”

唐代诗人温庭筠也写过一首关于长白山的诗——《送渤海王子归本国》,其中有一句“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关于人参的佳句佳话,将在建设践行“两山”理念试验区的道路上续写不断,长盛不衰。


作者:王博凡 本报记者 王春宝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