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庆丰收丨金秋时节,记者走进吉林市水稻主产区——探寻丰收“密码”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李婷 张添奥   更新时间:2022-10-03 06:48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清风拂过,金色的稻田发出“沙沙”的响声,这是稻穗撞击的声音;放眼望去,沉甸甸的稻穗随风而动,这是水稻成熟的模样;农民在田里穿梭,不时传来爽朗的说笑声,这是9月江城大地丰收的景象。

在黑土地上收获梦想

9月23日,在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全国十佳农民”接受颁奖。永吉县一拉溪镇九月丰家庭农场负责人肖建波登上领奖台,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农民企业家。

肖建波今年50岁,其祖辈都以种地为生。他出生在水稻主产区的新兴村,打小就帮着父母侍弄水稻,育苗、插秧、施肥、除草,直到收获。看着父辈们辛苦劳作一年,收入却仅够维持一家的温饱,一个种出优质水稻,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梦想,早早就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

高中毕业后,肖建波选择留在家里帮父母种地。为了种好水稻,他买了大量水稻种植技术的书,还自费到中国农民大学进行深造,又挨个拜访村里村外的种地能人,还有镇里、县里的农业技术人员。几经寒暑,肖建波掌握了丰富的水稻种植技术,乡亲们在水稻种植上有什么技术问题,都愿意找他探讨,他成了乡亲们口中的“土专家”。

2010年,肖建波的事迹引起袁隆平院士团队的关注,并获得了极大的技术支持。2011年9月,他更是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亲切接见。袁老决定将多个水稻新品种交给肖建波试种,并嘱托他:“北方温差大,南方种的水稻没有北方的口感好,希望水稻新品种能在北方吉林的黑土地上种植成功并大面积推广。”

此后,在袁隆平院士倡导下成立的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又与肖建波建立了合作关系。2013年,优质粳稻品种“隆优619”在一拉溪镇进行了布点推广;2014年开始大面积种植,新品种每公顷可助民增收3000元。现种植面积已超过200公顷,水稻良种优势初步显现。

2013年,肖建波注册成立了九月丰家庭农场。几年来,农场逐步发展壮大,每年流转农民土地近500公顷。农场建有农机库房1000平米,拥有中大型拖拉机10台、水稻高速插秧机10台、水稻收割机4台、筑埂机两台、施肥机、播种机等配套机具共60多台套;拥有现代化育秧大棚60栋,共3.2万平米,还有20吨智能水稻催芽车间。

2016年,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试验站落户九月丰家庭农场。依托该中心,肖建波参与试验示范水稻品系、品种1700多个。他自主注册“袁氏国米”品牌,形成稻米种植、观光、研学、农旅、加工、销售的三产融合产业链。

作为一名党员,肖建波没有忘了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承诺。他的农场采取“村企合作”形式,扶持北阳村和新兴村发展绿色水稻种植产业,共为贫困户分红20余万元,帮助50个农户实现脱贫;安置当地劳动力300余人,每年人工费在130万元左右。

国庆节前夕,记者来到九月丰家庭农场时,刚从中国农民丰收节成都主会场回来的肖建波,已经在“一线”收割水稻了。穿着工作服的老肖擦了擦头上的汗水,又喝了口水,指着正在收割的稻田说,第一批大米今年中秋期间就上市了。现在是水稻大面积收割阶段,再有十来天,就能收割完毕。

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肖建波用热爱和汗水,在黑土地上种出了优质水稻,带领乡亲们实现了共同致富的梦想。肖建波说,他将把农场做大做强,让更多人吃上永吉的优质大米,让乡亲们生活的更加富裕。

“丰收的企业”笑开颜

金秋时节,稻谷成熟。在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下泛着金黄色。水稻收割机在田中来回穿梭,机器“轰轰”作响,脱粒的水稻随即运往水稻烘干塔。

昌邑区最大的大米加工企业是东福米业,公司董事长刘延峰说:“我们从9月3日开始收割,同往年相比,今年水稻的产量更高一些。”

大荒地村采取村企合一管理模式,每年都在逐步开展适度有序的土地流转。土地由村委会统一管理,村委会成立水稻种植公司,与东福米业签订生产订单,对流转后的土地实行集约化经营,完成土地流转的农民在年初就能拿到土地的全年收益。目前,东福米业有绿色水稻种植基地2000公顷、有机水稻种植基地300公顷,全年稻米加工能力达20万吨。

九月末,舒兰市各地开始陆续抢抓农时收割水稻。在舒兰市永丰米业有限公司水稻基地,几台收割机在田间穿梭,机械化作业为秋收按下“快进键”。

永丰是舒兰市最大的稻米加工企业,水稻种植采取稻鸭共生、稻蟹共生两种生态种养模式。这种种养结合的生产模式,能综合利用稻田空间,节约耕地,形成良性循环系统,还增加收益。目前,基地已经收割300公顷,预计10月上旬收割完毕。总经理曹洪峰也是农民的后代,他表示:公司通过稻米品牌建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集“研发、生产、示范、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李婷 张添奥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