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庆丰收丨稻海飘香 “丰”景独好——来自延边农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丰收报告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张敬源   更新时间:2022-10-03 06:49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又到稻田飘香时,稻花香里说丰年。9月28日,记者驱车来到延吉市朝阳川镇太兴村。刚进村,路边的百亩稻田映入记者眼帘,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动,金黄的水稻染黄了乡村田野,成为秋日里一道丰收盛景。

漫步在稻田之间,浓浓的稻香味扑鼻而来。延边农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熊传龙弯腰折下一株稻穗,熟练地剥开稻壳,指着饱满的米粒笑眯眯地对记者说:“今年的水稻长势很好。你看,这水稻颗粒饱满,又是一个丰收年!”

今年39岁的熊传龙是太兴村土生土长的坐地户,也是村里不多见的壮年。“父母都是农民,我从小看着他们在地里忙活,一年四季忙三季,虽然没挣过啥大钱,但只要有活儿干、有地种,他们就一直有盼头。”熊传龙和记者唠起了家常。他当过兵、做过工,也曾出国做劳务。“老话儿说‘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对农民来说,守好、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能端稳手中的饭碗。”2003年,在外闯荡多年后,对黑土地有着深厚感情的熊传龙思虑再三作出决定:回家种地!

“太兴村紧靠五道水库,这里的水质好,特别适合种水稻。”15年的时间,熊传龙起早贪黑在自己300多亩水田里辛勤劳作着。他说,最愁的就是喷农药和撒化肥。每次打药时,都要背着近50公斤的喷雾器,边走边打,一天要打60多壶。水稻抽穗前还要进行四五遍喷药,经常累到虚脱。“现在有了撒肥机,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以前好几天的活儿,效率很高!”

育苗、插秧、灌溉、施肥、防虫,每个环节熊传龙都精心管理。“每天与水稻打交道,我总在琢磨和学习经验。所以,我种出来的大米自然好吃,销路自然也好。”熊传龙骄傲地说。

时间长了,慕名而来的客户随之增多,熊传龙集中收购村民种植的大米,统一销售。几年下来,他经销的大米颇有名声。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2018年,熊传龙投资180多万元建了一座大米加工厂,开始自产自销,并注册了“常誉”大米商标;2019年,成立延边农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随后与本村的8家种粮大户签约合作,收购价格高于其他农户。“合作社还帮助村里解决20余人的劳动力就业问题。”随着村民收入增加,合作社也赢得了村民信任。

记者跟着熊传龙的脚步向稻田深处走去,一穗穗颗粒饱满的水稻让他爱不释手,“别看现在水稻有1米多高,刚开始稻苗只有小半拃高。没有插秧机时,只能弯腰把水稻秧苗一株株播种到地里,特别辛苦。现在,把育秧盘摆好之后,机器就能自动作业,一天就能育5000至6000盘,相当于以前人工的二三十倍。”

“现在买农机具政府还有补贴,我前前后后省了6万元钱左右。”熊传龙告诉记者,惠农政策给力,种粮更有奔头了。

近几年,熊传龙添置了各种农机具,从耕田、播种、育苗、插秧到收割、脱粒,种地已完全实现机械化,农民早已不再是“泥腿子”,种地变得省时省力,越来越轻松。

谈话间,合作社的村民熊学德找到他,询问最近有没有需要帮忙的。“现在就等着‘十一’之后收割了,现在都是机械化收割,快!几天就收完了,到时候在厂房里帮忙打包、装车就行。”熊传龙说。

提起加入合作社,熊学德脸上满是笑容。“加入合作社太好了。我家的300亩水田,不愁种、不愁卖,合作社对我们实行‘管家式服务’,每亩地比以前多挣了400多块钱。农闲时还能到工厂打工,真是一举多得。”

离水稻基地不远处,就是熊传龙的大米加工厂。除样品外,去年生产的大米早已销售一空。脱贫户丁长忠正在工厂里打扫卫生,“我家地少,都合并到合作社里了。现在我在这打工,每个月能挣5000块钱,不忙的时候还能照顾着家里的小卖部,日子越过越舒心。”

在熊长龙的带动下,村民干得很起劲儿。合作社和企业先后获得全国重点扶持补助示范合作社、吉林省绿色无公害种植基地、吉林省AAA级诚信企业等荣誉称号。

“合作社自己加工的大米供不应求,我们开始向周边7个村收购大米,统一加工销售。”熊长龙做起村民的“引路人”,带着大家一起走上致富路。

近年来,随着宁波帮扶延边协作产业项目的推进,熊传龙的合作社也受益匪浅,大米销路越来越好,“常誉”品牌大米打入宁波市场。“今年,合作社发展得不错,亩产量高,大米质量好,迎来销售高峰。目前,已与近40个客户签约订单,大米远销深圳、武汉、宁波等地。”熊传龙说,合作社今年大米的产量在100万公斤左右,收入可达300万元,带动30多户村民致富。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张敬源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