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好人 引领风尚|王淑艳: 用柔弱肩膀扛起孩子们的未来

作者:马贺   更新时间:2022-12-01 07:47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上世纪90年代,她虽然家里并不宽裕,却在艰难抚养自己两个孩子的同时毅然收养了去世小叔子的3个未成年女儿。她用柔弱肩膀扛起5个孩子的未来,多年如一日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向世人诠释了人性之美、亲情之美。她就是通化市二道江区铁厂镇洗煤厂(后改制为通化铁厂选煤有限责任公司)退休工人王淑艳。

上世纪70年代末,王淑艳和丈夫刘元贵从辽宁阜新矿业学院(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通化市二道江区铁厂镇洗煤厂当工人。虽然当时他们的工资不高,又有一对双胞胎女儿要照顾,但这个四口之家过着和美的生活。

1991年时,王淑艳的小叔子因肺结核病逝。仅一年后,小叔子的妻子遭遇不幸也离开了人世,留下3个未成年的女儿由年迈的奶奶抚养。1995年,王淑艳的婆婆瘫痪在床不能自理,小姑子又在念书,3个不足10岁的女孩谁来管成了难题。

“家里俩孩子都在上学,婆婆得了脑血栓、爱人身体不好已病退干不了活,我们自己的日子过得都非常艰难,怎么帮这个忙?”王淑艳当时愁得睡不着觉,可当亲属和民政部门建议把3个孩子送到孤儿院,孩子们哭成泪人求大娘留下她们时,善良的王淑艳也跟着哭起来。“我心疼孩子们啊,担心她们吃不饱穿不暖,女孩子再受欺负遭歧视,这一生可就毁了。”于是,王淑艳下定决心:就算豁出命去,也要把5个孩子一起带大!

说起来容易,可突然添了三口人,吃穿住难题接踵而来。当时王淑艳一家住的平房仅23.5平方米,只有一铺不到3米宽的土炕。两口子经过设计,把五姐妹安排在内屋的大炕上,夫妻俩则睡在外屋门口用几把破椅子搭成的小床上。没有被子,王淑艳就用旧床单改成小被子给孩子们盖;没有吃的,她就领着孩子们上山采野菜,去别人家秋收后的菜地拣遗弃的小土豆、萝卜做成咸菜。她还一边上班,一边开荒种地、喂猪、养鸡、养鸭来维持生计。

孩子们每次期末考试前一天,王淑艳都给他们做一碗面条、打个荷包蛋,她管这叫“加油饭”,这样的“待遇”每年只有两次。5个懂事的孩子知道这碗面的分量,从未辜负过王淑艳的期望,高中学费都是用奖学金交的,而且孩子们还坚持利用寒暑假勤工俭学,挣钱贴补家用,这不仅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也让王淑艳在劳累之余得到一些慰藉。

抚养孩子、赡养老人、照顾爱人——王淑艳单薄的身子负载着如山重任。但灾难又一次降临到这个勉强支撑的家,王淑艳在极大的生活压力下患上了抑郁症,住进四平市精神病院,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了。但在政府、学校和好心的左邻右舍帮助下,她家度过了最艰难的一年。

王淑艳病愈出院后,有两个孩子以优异成绩获得当年的“明德奖学金”。放假的时候,孩子们用奖学金买了虾米、核桃仁,说是补脑还补钙,王淑艳激动得热泪盈眶。

王淑艳自己家这么困难,也没忘了帮助别人。四川地震,并不富裕的她来到镇里捐了100元钱。她说,灾区的人失去了家和亲人,不能再没得吃喝,自己虽困难,但能帮一把是一把。

付出终有回报。如今,王淑艳的5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本科毕业后有4个读了研究生。23.5平方米的小屋飞出5只“金凤凰”,令众人羡慕不已。如今,老两口被接到二女儿家里,小叔子的3个孩子也时常回家看望自己的“妈妈”。

王淑艳用无私的母爱悉心呵护着一家人,用行动诠释了中国传统女性善良贤惠的美德。她先后被评为“通化骄傲”道德模范、“吉林好人”“吉林好人标兵”。近日,她获评“中国好人”荣誉称号,成为孝老爱亲的典范。她用凡人微光点亮孩子们的未来。


作者:马贺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