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稳增长 2023加油干!”系列报道之四丨创新驱动,“吉林动能”因何强劲?

作者:张鹤 景洋   更新时间:2023-01-17 08:58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以创新赋能发展,以创新引领发展,以创新驱动发展。抓住创新,就握紧了破解吉林振兴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

如何通过创新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今年全省两会,代表委员积极为创新驱动发展建言献策。

图片

图片

杨文杰代表认为,我省已密集出台科技体制改革、区域创新发展、创新平台建设、企业主体培育、成果转移转化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形成了“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架构。她建议继续深挖吉林科教资源“富矿”,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成长提供强大人才智力支撑。

李炜委员认为,从发布《吉林省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到实施惠企直达“免申即享”、科技攻关“揭榜挂帅”,一个个政策出台落地、一项项改革扎实推进,让科研经费“活”起来、让科研项目“统”起来、让科研成果“用”起来,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政策进一步完善。

与会代表委员表示,在创新体制机制的强力引领下,吉林必将以良好的营商环境、优渥的创新平台、全面兑现的扶持政策,助力创新型省份建设脚步越走越稳。

【链接】

长光卫星是我省扶持政策的受益企业之一。2016年至2021年,吉林长光卫星先后获批东北振兴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及多项资金支持;2021年5月,公司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长春新区管委会奖励1000万元。此外,相关人才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也向长光卫星进行了适当倾斜。

图片

图片

李炜委员说,今年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范围内上升9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打破了很多核心技术的壁垒。对于项目的研发,要在理论设计、原材料生产、核心元器件制造、系统集成等多环节上下功夫,早日突破相关技术封锁,实现完全自主可控。

郝东云代表认为,要从源头上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各领域间的合作,这就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上下游结合机制或平台,共同破解科研创新难题,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他建议,建立适合项目联合的专项基金,通过政策和机制创新破解产学研相脱节、科研成果转化不畅、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与会代表委员表示,在解决制约创新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时,不要过于循规蹈矩,可以在解决思路上“换道超车”,推动更多颠覆性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链接】

2015年12月,省政府印发《吉林省卫星及航天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卫星及航天信息产业发展;2016年至2021年,省内各项资金支持不断。在此期间,长光卫星攻克多项技术难关,成功让“吉林一号”高分03星的“体重”降到仅为第一代卫星的1/10,火箭运载成本随之减少,卫星系统测试环节已能实现6颗星并行测试。

图片

图片

杨文杰代表认为,创新能够为实体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不竭新动能。我省虽在创新平台打造和创新型企业的数量上取得长足进步,但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以创新促进产业链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等方面,还未真正融合好。她建议,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的能力。

崔岳春委员认为,近年来,吉林省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呈现出创新强、活力足、发展快的势头。他建议,可以从延长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构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创新链,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链等多个角度出发,加快培育更多省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与会代表委员表示,在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我省将催生出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更好地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链接】

小卫星带动大发展。目前,我省已形成以长光卫星为牵引的产业集群,长光辰芯、长光宇航等300余家配套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了航天信息产业上游生态。接下来,长光卫星还将加快推动航天信息产业园二期建设,以卫星研发与生产为核心的庞大产业群正在集聚。

作者:张鹤 景洋
编辑:秦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