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年,是一个跨越时间较长的盛大节日。与其他节日如中秋、端午、清明等仅持续一天不同,中国的年,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跨越近一个月的时间,体现了“年文化”的丰富多彩。而元宵节,作为年的最后一个高潮,承载着中国人对年文化团圆、美满和希望的整体情怀。
在农历中,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日。古人视月圆为团圆的象征,月亮圆满之时,便是家人团聚、幸福美满的代表性时刻。因此,正月十五也是一种年文化重要符号,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生活美满的期盼。
庆祝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方式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挂灯。红灯高挂,象征着生活的亮堂与希望的红火。红色在中华文化中代表着喜庆与吉祥,而挂红灯则是人们对新一年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的美好祝愿。正月十五的灯会,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情感的凝聚。人们通过挂彩灯、扭秧歌等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
除了挂灯,元宵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吃元宵。元宵,圆润饱满,象征着团圆与圆满。吃元宵是对过去一年圆满的结束和庆祝,更是对新一年幸福开始的期盼。元宵节因此也被称为“团圆节”或“灯节”,成为年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元宵节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在东北地区,元宵节还有一个深具人文情怀的习俗——送灯。第一个月圆日开启了,无论风雪多大、天气多寒,人们都会前往墓地,为已故的亲人送上一盏亲手制作的灯。这盏灯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家族血脉的延续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正如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元宵节的灯火,织就了生者与逝者之间的情感纽带,也照亮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恩。
在元宵节,挂红灯、吃元宵、送灯,这些习俗是对年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生活智慧的深刻体现,展现了年的完整性。在这个重要的节点上,我们以红灯为引,以元宵为媒,以灯火为信,庆祝年的圆满,迎接新的开始。
正月十五的灯火,不仅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与温暖。
(本报记者 郭悦 整理;文中配图由AI生成。)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悦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