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领衔申报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团队主要成员,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院教授李晓第一时间见证了这一荣耀时刻。
作为食用菌产业化创新团队负责人、吉林省食用菌产业体系玉木耳首席科学家,多年来,李晓不断激活研发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地方农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与此同时,他还积极为非洲及“一带一路”国家进行食用菌技术推广,帮助更多人走上致富路。
形如耳状,色泽温润如玉,晶莹剔透,洁白无瑕——这种新兴的可人工栽培的菌类就是“玉木耳”。作为食用菌新品种,玉木耳的抗杂能力强,多糖和不饱和脂肪酸均高于黑木耳,种植效益高。
玉木耳的诞生源于2011年李晓与学生进行的一次田野考察,当大家看到纯白的木耳时,十分激动,这显然是菇族类的新品。此后,他们又在山东、河南、福建等地相继发现了毛木耳、黑木耳上的白色。“我们把这些白色木耳采摘回来,不断纯化、杂交、自交,进行选育,最终培育出了玉木耳。”李晓回忆说。
2015年,李晓将多年选育的玉木耳技术进行了无偿推广,在全国贫困地区建立起30个玉木耳基地。如今,所有地方早已摆脱了贫困的“帽子”,成为远近闻名的“蘑菇之乡”。玉木耳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超过了2万亩,李晓和团队还在当地就菌种培养、种植方式、技术人员培训、科技成果转化等开展紧密合作。
2017年,吉林农业大学与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建立校地合作关系,李晓作为带头人的吉林农业大学食药用菌科技创新团队也在当地建设了木耳产业带,辐射带动全县42个村发展木耳产业。“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柞水考察时,为木耳点赞:‘小木耳,大产业’,令我们无比激动!”李晓说,如今,看着因食用菌的发展而变美变富的一个个村落,他更加认定自己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说起李晓,除了玉木耳,不能不提非洲。
2010年,吉林农业大学在赞比亚成立中国援助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2012年,李晓作为食用菌栽培技术人才,赴中心开展食用菌栽培技术项目培训。“非洲人爱吃但不会种蘑菇,赞比亚也只有一种食用菌,还是进口的,价格昂贵,当地没有人工种植的。因此,我就开设了多个培训班,将带去的菌种介绍给农民,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种植。”
就这样,李晓把课堂搬到了非洲大地上,经过近6年的努力,他选育的食用菌在赞比亚遍地开花。中国援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也以食用菌项目为基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目前中心已进入自主运营期。“我们的项目让当地人常年吃上了蘑菇,被称为‘南南合作’的典范。我还到尼日利亚、加纳等好几个国家进行了扶贫,帮助他们搞示范点,拿着原材料给他们建菇房。”李晓说。
从事食用菌研究多年,李晓始终牢记恩师李玉院士的叮嘱:“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些年,他扎根乡村沃土,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选育出玉木耳、夏平2000、冰糯耳、鹿肚耳、来福蘑等一系列食用菌新品种,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及省级科研奖励1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26个,选育食用菌新品种6个,制定标准15项,编著书籍12本……但李晓表示自己“还不知足”。
“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我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可以说是责任重大!”未来,李晓将继续怀揣着食用菌的强国梦,在建设农业强国的道路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张鹤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