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拴心留人”好生态——吉林师范大学人才工作记事

  更新时间:2025-05-27 08:12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吉林师范大学建校67年来,努力构建“拴心留人”好生态,从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发展成为省属重点大学、博士授权单位。近年来,吉林师范大学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理念,下好人才工程“先手棋”,坚决扛稳“党管人才”政治责任,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让事业激励人才,靠人才成就事业,为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筑牢智力支撑。

以党管人才为引领

政策集成完善保障体系

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定期研究人才工作,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汇聚纵向联动、横向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程,入选全国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3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吉林省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构建“1+N”人才政策格局。修订《绩效工资实施办法》《教职工绩效考核实施办法》《高层次人才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建立学校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同人才密切思想联系和情感交流,精准洞悉诉求;建立协调配偶工作和解决子女基础教育保障体系,以“家”的归属感凝聚人心。

以引才网络为依托

打好培育使用组合拳

学校拿出最大的诚意,以优质、高效、贴心的服务赢得人才认可。

全面升级近悦远来“好环境”。树牢“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理念,围绕吉林产业发展和学校建设实际,搭建起立体化引才网络。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创新建立“预签”优秀在读博士制度。编制年度引才计划,“十四五”以来累计引进、培养博士222人,博士化率持续提升。实行差异化引才政策,设置“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资金池,对紧缺学科及特殊人才实行“一事一议”,柔性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等学术带头人,提升学校学科建设能力。

深入实施“吉师学者”创新人才工程,先后评选“吉师学者”107人次。学校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称号16人次,省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称号115人次。构建“政治引领+学术创新”双轮驱动机制,出台《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育提升计划项目实施办法》,形成“人才+团队+项目”培养模式。修订《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管理办法》,鼓励支持在职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

以正向激励为导向

激活人才驱动新引擎

学校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长远大计,以团队培养人才,以人才支撑团队发展,确保人才效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形成干部人才储备库贯通机制,开辟特殊人才、高层次人才选拔任用“绿色通道”。优化岗位设置结构,提高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增加高级职称岗位数量。出台《人才激励措施》,强化人才政治引领与吸纳机制;构建干部人才双向融通机制;调整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增设高层次人才奖励绩效,优化职称评聘管理机制;建立人才配偶工作安置与子女入学机制;建立人才生活与疗养康健保障机制;完善“吉师学者”卓越人才选拔机制;实施青年人才教育教学启航项目;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深化人才分类评价,修订系列职称评聘文件,现有高级职称人才702人,占学校专业技术人才52%。做好吉林省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申报推荐工作,现有E类及以上人才407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获批化学学科、物理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次榜上有名。建成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强化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举办“吉光风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开创东北三省一区国家级综合型展览先河。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记者 崔维利 袁松年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