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风光 戴成有
长白飞瀑 张建华
海兰江畔稻花香 张桐瑀
长白山以其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很多艺术家赓续传统文脉、尽显当代风采的重要母题。这座巍峨壮丽的山脉不仅承载着地质史诗般的自然力量,更凝结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人文底蕴。沧桑变化、雄伟身姿、精神符号等多重因子激发着不同代际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形成了一幅多元共生的艺术图景。
艺术家们沉浸在这磅礴中,努力探寻着这神奇之美。
当代山水画创作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打通古今对话,以长白山为主题的创作犹如一柄穿越时空的刻刀,既镌刻着传统山水基因的深层密码,又凿出了当代视觉表达的崭新维度。用笔墨行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重构,彰显了东北山川的精神气质。
在传统山水画体系中,冰雪多作为留白意境存在,画家戴成有通过独到的视角,描绘出长白山的圣洁和与深远文化相关的景观。他的代表作《北国风光》以其气势恢宏意境悠远赢得赞誉,作品巧妙运用水墨的浓淡变化,使其层次感极强,画面简洁明了但充满生机,雪景的水墨处理张弛有度,展现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景象,琼楼玉宇般的连绵群山在初阳下格外耀眼灿烂。戴成有作为老一代表现长白山的著名画家,作品表现出了长白山的雄奇和壮美。新一代以长白山为主题创作的画家们继承了老一代的传统表现,又积极创新,创作出了新时代的水墨样式,让长白山的艺术表现风格更多元。
以张建华,张桐瑀等人画作为代表,长白山主题作品已经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样貌,并产生影响。
张建华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意境展现了他对自然与文化的理解。他时而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时而用厚重粗犷的泼墨,展现出长白山的壮丽景色和人文精神,他的作品不再是自然景观的再现,而是对心灵深处情感的抒发。在创作理念上,他强调通过形式语言的应用来表现复杂的思维和情感,注重意境的提升,这种创作理念使他的作品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体现了新的创意和表现手法。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欣赏他的山水画,人们仿佛找到一方幽静的诗意家园。
张桐瑀的作品中,画家独创“地质皴法”,将火山岩的肌理转化为独特的笔墨语言:焦墨勾勒的玄武岩柱状节理与淡赭晕染的凝灰岩层相互咬合,既延续了传统山石皴法的表现力,又构建出具有地质学意义的视觉文本。这种对自然物象的双重解码,使画面同时具备艺术审美与科学认知的双重价值。张桐瑀的探索已超越地域美术的范畴,他以长白山为“实验室”,不仅重塑了东北山水的视觉形态,更探索了中国画的一种现代笔法,既非简单的形式嫁接,亦非保守的笔墨复刻,而是在文化根脉上深植传统的创新。
长白山的自然性与笔墨的写意性深度融合,使观者在二维纸面上感受到零下30℃的寒冽与温暖共生的诗意。新一代画家们这种将材料特性转化为艺术语言的实验,既延续了宋代院体画“格物致知”的精神,又赋予冰雪山水以当代物质美学的表达维度。
在环境意识觉醒的当代语境下,长白山主题创作呈现出生态关怀的新维度。张建华的《长白飞瀑》、张桐瑀的《海兰江畔稻花香》等作品将传统山水转化为生态寓言,画家们用浓墨重彩的技法模拟黑土地的光泽,勾勒出飞瀑或参苗与写意泼彩的云雾形成生息循环的视觉隐喻。这种将“天人合一”传统哲学与当代生态美学融合的尝试,使山水画从文人寄情的载体转变为生态文明的视觉宣言,在层林叠翠间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和弦。
当代长白山主题国画的多元实践,实质上是中华美学精神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裂变。从冰雪语法到地质皴法,从自然写意到人文关怀,艺术家们舞动笔墨,将地域文化的DNA融入当代艺术创新。这种既深植文化根脉,又拥抱时代语法的创作路径,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充满生命力的东北样本,在雪岭松涛间书写着传统丹青的当代魅力。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张 舟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