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清晨,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延吉市三道湾镇支边村,静谧中透着一丝朦胧。然而,村东头的两座白色大棚却早已灯火璀璨,打破了这份清晨的宁静。推开棚门,湿润的泥土芬芳裹挟着若有若无的淡淡花香扑面而来,十多位村民忙碌的身影在熹微晨光里,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与生机的劳动图景。
步入大棚,一排排育苗盘整齐有序地排列着,恰似等待检阅的绿色方阵。嫩绿的花苗在营养土中尽情舒展,仿若一个个蓬勃生长的小生命,努力向上探寻着阳光。村民邵葵花蹲在田垄间,双手灵巧翻飞,将花苗一株株栽入培养盒,“嚓、嚓、嚓”的栽种声接连不断,不一会儿,面前便延伸出一条蜿蜒的“绿色长龙”。“每棵苗5分钱,一天能栽4000多棵!”邵葵花笑着说。尽管指尖沾满泥土,掌心也磨出了薄茧,但收获带来的喜悦却从她眉眼间肆意流淌,藏都藏不住。
大棚内,驻村第一书记刘波同样忙得不可开交。他蹲在地上,目光专注地仔细检查每一株花苗的长势,动作轻柔地拨开彩叶矾根的叶子,随即叮嘱身旁的村民:“这批苗根系发育得不错,但夜里气温低,得把暖风炉再调高两度。”他的裤脚早已沾满泥点,声音带着沙哑,可每天凌晨5点,他总会准时出现在大棚;到了晚上10点,还不忘再来为大棚加热,全心全意守护着花苗的成长,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比闹钟还要准时的“护花使者”。
57岁的村民姚玉凤正在小心翼翼地移植鼠尾草苗,每一个动作都轻柔万分,生怕一不小心碰伤了娇嫩的花茎。“这些花苗可是我们家的‘救命草’。”她感慨道。丈夫患病,需要长期照料,过去一家人仅靠着低保艰难度日。如今,她在花卉基地打工,一天能挣150元,中午还能抽空回家照顾生病的丈夫。“昨天刚领了1500元工资,给老伴买了新药。有了这个项目,我对往后的日子可有盼头了!”姚玉凤的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希望。
“香味浓郁说明营养充足,叶子发黄的要单独移栽。”村党支部书记季鹏一边掰开百日草的根系,一边耐心地向村民们讲解如何辨别花期。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听得格外认真。季鹏介绍,支边村花卉基地不仅种植花卉,还培育蘑菇。目前,蘑菇早已上市销售,为村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这两座大棚里的57万株花苗,也将在不同节日陆续运往城里,让村里的“绿手指”化作城市街头的“花衣裳”。
“以前在城里打工,总惦记着家里。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是‘钱袋子’,心里特别踏实。”她望着不远处自家新翻修的屋顶,眼中蕴含着满满的幸福。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王冰莹 杨婷婷 记者 徐文君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