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魏拯民:铁血丹心铸忠魂

  更新时间:2025-06-29 08:21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魏拯民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更是一位沉稳干练的政治工作者。他作风朴素,严于律己,平易近人。战士们都深情地赞誉他为‘我们的好政委’……”日前,记者来到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内的魏拯民纪念馆,讲解员李林霖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述抗联英烈、中共吉林省历史上第一位省委书记魏拯民的感人事迹。

沿着石阶拾级而上,一尊巍然矗立的魏拯民戎装雕像渐渐映入视野。雕像面容坚毅,目光如炬,浩然正气扑面而来。络绎不绝的游客在此驻足瞻仰,凝神静思,表达对这位抗日英烈的深切缅怀。

魏拯民,原名关有维,字伯张,出生于山西省屯留县王村一户农村知识分子家庭。投身革命后,为了斗争需要,曾用过多个化名,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魏拯民”。

16岁时,魏拯民考入省立太原第一中学,在那里结识了校学生会主席彭真同志。在彭真等人的引导下,魏拯民逐渐成长为一名革命者。1927年1月,18岁的魏拯民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自觉地投入到中国革命斗争的洪流之中。

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选派了许多优秀干部到东北地区工作,魏拯民即是其中之一。1932年春,魏拯民来到哈尔滨,先后担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组织部长、道外区委书记和哈尔滨市委书记。1934年冬,他来到东满(今吉林省延边地区)工作,稳定了东满地区抗日斗争局面。1935年5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正式成立,魏拯民兼任政委。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全国抗战爆发。为了配合关内抗战,牵制日军兵力,魏拯民和杨靖宇经过近一年的行军作战,在老岭地区胜利会师,主持召开了著名的“老岭会议”,会议决定正式补选魏拯民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

在抗日烽火的淬炼下,27岁的魏拯民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在吉林大地上的第一位省委书记。他与杨靖宇并肩作战,在白山松水间扛起了反抗日伪殖民统治的大旗。在这面旗帜下,无数东北儿女前仆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钢铁长城,为彻底打倒侵略者坚定不移地斗争着。

“真正革命的人,做事要光明磊落,要做常人所不能做的工作,要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魏拯民纪念馆展板上摘录了他日记里的一句话,不仅写出了自己的心声与信念,更道出了千千万万抗联战士用生命践行的革命誓言。

魏拯民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胃病。由于长期的战争环境,魏拯民积劳成疾,行军作战中常常昏倒在地。在战斗之余,魏拯民亲自为战士们编写政治课本,用桦树皮当纸、烧炭棍当笔教他们识字学习。1940年冬天,魏拯民病情加重,不能随军行动,只好到长白山区的抗联密营中休养。由于敌人严密封锁,密营断粮,魏拯民和大家一起,以草根树皮充饥。1941年,魏拯民不幸病逝。

在魏拯民纪念馆内,一件黑色呢子大衣静静陈列在展柜中,格外引人注目。据介绍,这件大衣是1995年由魏拯民儿媳捐赠给纪念馆的。岁月在呢料上蚀刻出一道道裂痕,但无法磨灭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那些烽火连天的斗争岁月,仿佛透过大衣的每一道褶皱,鲜活地浮现在参观者眼前。

硝烟已逝,但是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永远留在我们记忆中。为了更好地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依托现有红色资源,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魏拯民纪念馆常年免费开放,并免费为参观团体提供讲解,每年接待参观群众近15万人。每年的清明节、“七一”“八一”、抗战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来自党政机关、部队的工作人员、军人和社会各界的群众在此集会,举行纪念参观活动和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宣教功能发挥良好。

站在魏拯民雕像前,仰望那坚毅的面容,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魏拯民和抗联先烈们用鲜血铸就的丰碑,将永远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新的篇章。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记者 赵梦卓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