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年代,他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冒着枪林弹雨传递情报,为一场场战斗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和平建设时期,他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村书记,实实在在为百姓办事,成为大家心中的“好支书”。
他,就是今年99岁的抗战老兵刘庆恩。
刘庆恩,1926年出生,1944年入伍。回忆起刚参军时的场景,刘庆恩哽咽着。那时,家乡遍野荒芜,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敌人早上把村民抓走了,晚上就看到了尸体。”怀揣着“把日本侵略者打倒,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的信念,刘庆恩和战友们英勇无畏,共御敌寇,保家卫国。
后来,刘庆恩和战友被安排进学堂学习。他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不仅自学汉字,还开始模仿写各种电文。聪明伶俐的刘庆恩成为一名通讯兵,跟随部队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那时候没电话,全靠两条腿送信。”老人回忆说,从团部到营部,近的几里地,远的需要走上两三天。夜里,他们只能摸黑前行,一旦遇上敌军的巡逻队,就得迅速躲在庄稼地里,大气都不敢出。
刘庆恩的战斗足迹从鲁南延伸到东北。1948年,他随部队守卫四平。“我们在战壕里传信,听见核心战场的炮火轰鸣三日不绝,冲锋的战友多半没能回来。”那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仿佛仍在他耳边回响。
退役后,刘庆恩回到家乡担任村支书。村里各家各户的情况他都掌握得一清二楚。“那时候回家,就是想给乡亲们办点实事儿。”1958年,刘庆恩卸下村支书的担子,来到吉林省抚松县大安煤矿当起了煤矿工人;1970年,他又到抚松县仙人桥镇马鹿沟出任人参技术员。“咱当兵的就是不怕苦不怕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这是刘庆恩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尽管已经退役多年,但老人平日的生活习惯还像当兵时那样,作息规律,床铺收拾得整整齐齐,“在部队叠了8年被子,改不了喽。”
“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采访期间,刘老激情澎湃地唱着《绣金匾》《歌唱祖国》等歌曲,坚定的眼神中透露着对党、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老人的家属说,他不仅爱唱歌,也愿意讲述当兵的故事,那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赵梦卓 通讯员 崔释远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