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非遗里的中国·吉林篇》,去触摸— 跳动在时光里的文化瑰宝

  更新时间:2025-07-09 06:38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吉剧《桃李梅》

彭祖述在进行创作

长白山采参民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炳林(中)

伽倻琴弹奏

象帽舞


当长白山的晨雾轻抚过黑土地,松花江的浪花里翻涌的不仅是水流,更是千年文化的密码。在吉林这片被自然厚爱的土地上,55项国家级非遗与433项省级非遗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东北先民的生活智慧与精神图腾。其中,两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遗项目,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东北的文化底气。

日前,《非遗里的中国·吉林篇》在CCTV-1与央视频播出,主持人龙洋,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歌手、演员张含韵,与吉林的非遗传承人一起揭开了这些瑰宝的神秘面纱,带观众触摸那跳动在时光里的文化脉搏。

鼓点里的生命律动

朝鲜族农乐舞的古今对话

在延边的稻田埂上,伽倻琴的丝弦与鼓点撞出奇妙的共鸣,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就在这乐声中,将稻作文化基因刻进每一个旋转腾跃的动作里——象帽舞、手鼓舞等十余种技艺的融合,是朝鲜族先民对农耕生活的诗意重构。

“象帽舞大王”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金明春,创造了“30秒内甩动32米双层彩带并完成44次跳跃”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用极致的技艺丈量着传统与现代的距离。节目中,他的弟子太永春挑战“30秒内甩动33.4米超长彩带并完成44次以上跳跃”新纪录,更像是一场跨越代际的接力赛。

在传承中,金明春勇于创新,融入武术的刚劲、芭蕾的优雅与街舞的灵动,致力于让千年农乐舞在现代舞台焕发新活力,吸引年轻一代。

山林间的生存哲学

人参文化里的天人之道

长白山的密林深处,“喊山”的号子穿透林叶,也穿越了千年时空:“棒槌!五品叶!快当快当!”这声呼唤,藏着东北先民最朴素的生态观。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炳林演示的“放山”仪式,从“拉帮”时的团队协作到“锁棒槌”时的谨慎细致,每一步都是对自然的虔诚与敬畏。

70年前,这位老参农就用前瞻性的眼光种下了林下参。15年的生长期,在速食文化当道的今天显得格外珍贵——不施农药,让参苗在松针腐叶间自然生长、接受自然雨露的滋养。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俊良则以人参炮制技艺,展现了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另一种样貌:带疤痕的参体保留着自然的印记,枣核艼的形成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雕琢”。这种四代传承的炮制技艺,既保留了人参的天然品质,又改变了药性以满足不同医疗和保健需求。

如今,人参精油的香气飘进了都市美妆柜台,人参香条成了办公族的养生选择,这味“百草之王”正以新的姿态续写着与人类的缘分。

琴弦上的岁月长歌

阿里郎的跨时空咏叹

“阿里郎”的旋律就像是朝鲜族人民的情感钥匙。节目里,传统仗鼓的沉厚与现代架子鼓的明快碰撞,伽倻琴的古典与电吉他的张扬对话,阿里郎组合与卞英花的演绎,让这首古老歌谣有了当代的表达张力。

82岁的全花子老人站在“传承空间”的中央,用朝鲜族颤音技巧讲述情感悲欢。她教出的学生遍布各大院校,这次80余人的师生合唱,是她与学生们跨越18年后歌声的再度交汇——这种传承,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每个时代的人都能在旋律里找到自己的情感出口。

铁器与刻刀下的永恒

传统工艺的现代觉醒

铁锤与铁皮的撞击声像是远古的回响,“铁骨柔情”四个字正是安图隋氏铁制品制作技艺的最好诠释。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隋进才打造的《熔冶游鳞》,以0.3毫米超薄铁皮锻造40条铁鱼,周身无焊点,全凭手工铆接的巧劲“活”了起来。每片鱼身要经受2000多次锤打,让冰冷的金属有了游动的韵律。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套技艺的精髓竟给了现代工业灵感——中车长客铆工周晶辉从传统铁艺中汲取灵感,将手工铆接工艺创新应用于CR450动车组建造,并将误差控制在1毫米内,传统与尖端的握手,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如果说铁艺是刚劲的艺术,彭氏微刻则展现了“四两拨千斤”的精妙。在松花石砚台的方寸之间,文字小过米粒,创作时近乎“盲刻”。93岁的彭祖述用12年完成108方砚台微刻,独创的“一手持刀,一手推石”技法突破了石材的属性限制;其子彭沛将《红楼梦》的60万字刻在82块松花石上,巧妙利用石材天然纹理呼应情节,使石头成为文学经典的立体载体。

黑土地上的舞台

吉剧里的东北魂

吉剧的舞台上,手绢一甩就是东北人的爽朗,矮子功一亮相便有生活的诙谐。这种以二人转为根基,吸纳京剧、评剧等精华的地方戏,天生带着黑土地的“烟火气”。青年演员刘金、唐晓凤演绎的《时迁盗帖》打破了传统戏台的边界,观众仿佛置身于剧情中,“沉浸式”体验让老戏迷看到了新花样。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安静芳解密了吉剧的“独门秘籍”:看似随意的手绢翻飞,实则藏着深厚的基本功;群体接抛道具的绝活,考验的不仅是技巧,更是演员间的默契。从田间地头的二人转,到程式化的舞台艺术,吉剧的演变史就是东北文化百花齐放的缩影——它不拒绝创新,但始终守着那份“接地气”的幽默与热辣。

“吉林的非遗展现了敬天惜物、兼容并蓄的北国智慧,吉剧体现着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的文化气度,农乐舞的热烈、铁艺的精巧,无不彰显着源于生活、向上向善的创造精神,这种在传承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的力量,正是我们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生生不息的鲜活写照。”节目的最后,单霁翔如是说。

从长白山的林海莽莽,到松花江的碧波荡漾,吉林这片沃土,历经岁月的淘洗,将多元文化交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悉心守护,凝聚成了民族精神的生动印记。它们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在传承人的指尖、歌喉与舞步中不断进化。当《非遗里的中国》镜头对准它们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中华儿女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创造。白山松水间,非遗永流传,且看这些植根于黑土地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如何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记者 裴雨虹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