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山卖石头,到农文旅融合新业态,长春市九台区土们岭街道马鞍山村从一个贫困村发展为旅游示范村。在农业种植、加工的基础上,集休闲观光、旅游度假、农事体验、科普研学、培训拓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文旅一体开发方兴未艾,借助“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政策,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吉林大地实践的生动诠释。
谈到过去的日子,马鞍山村村民刁秀云感慨万千。由于村子周围都是山,长期以来,村民“靠山吃山”,通过开凿山石,卖建筑材料为生。“一个人扶着铁钎,另一个人抡着锤子凿下去,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落下伤残。”刁秀云说。2010年,有关部门关停了山石开采,转型发展势在必行。这时文旅发展进入了村集体的视野。
随着脱贫攻坚推进,宽阔的路修进了村子,马鞍山村的人居环境有了极大改善。2016年脱贫摘帽后,路怎么走,“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成为了马鞍山村人的底气。这时,利好纷至沓来。借助国家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宅基地制度和集体经济建设用地制度试点,马鞍山村所在的长春市九台区成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县(市、区)之一。在市县两级的支持下,马鞍山村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项目,于2020年成为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推介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48个村落之一。目前,马鞍山田园综合体项目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以上,年贡献税收1500万元以上。
记者看到,马鞍山田园综合体的代表性项目氿遇山居依山傍河,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在这个位置实施集中连片开发,需要有效的体制机制作保障。“以往开发文旅项目,土地的流转是问题。我们采取‘试点+文旅’模式,通过‘招拍挂’形式,以‘点状’供地方式,完成了田园综合体‘氿遇山居’项目8宗用地的入市手续。”马鞍山村党总支书记赵世龙介绍。
主题民宿、餐厅、咖啡厅、乡村振兴学院、智能温室、冷库、农产品加工车间、儿童乐园……氿遇山居8.3公顷的建设面积上,因需、精准的供地打破了片状用地传统。企业正常办理房屋产权,同时节约投资成本,两宗集体土地入市,企业共支付占地款800多万,村集体收入达200多万,极大的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企业在当地的持续发展的信心,并为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
赵世龙介绍,可以提供旅游观光、住宿、餐饮、会议接待、培训拓展、农产品采摘、加工、销售等服务。现有客房147间,餐厅1500平方米,可接待300人入住,500人用餐。
据了解,马鞍山村在集体经营性建设土地入市优惠政策的支撑下,先后吸引吉林亚汶生态旅游公司、长春文化国旅、羊村等文旅项目,累计实施土地入市18宗,近10公顷,盘活利用宅基地7户。
“如今的马鞍山村受益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红利,以改革汇聚资本模式,全力发展乡村旅游,由贫困村变成了旅游示范村,推动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长春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金勇表示。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