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文化隐忧——青少年“黑话烂梗”现象调查

  更新时间:2025-07-21 07:18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工具。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语言作为语言表达的另一种形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规范文明地使用网络语言,是守护语言之美和文明传承的关键防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20岁以下占16.7%。2022年12月的数据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3%。不难看出,青少年不仅是网络的“原住民”,更是“主力军”。而网络语言也俨然成为了他们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工具,听得懂、说得溜网络的“梗言梗语”,是他们与同龄人之间交往的“社交通行证”。

然而,随着“细狗”“夺笋”“鸡你太美”等一些以谐音歪曲原意,以缩写简化逻辑,甚至将粗鄙包装成幽默的另类表达的出现,“黑话烂梗”便泛滥网络,并迅速由虚拟网络传至现实生活乃至校园,在青少年群体内广为流传,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发展。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许多“黑话烂梗”并不是青少年自发创作的,大多是通过网络视频平台的推送、观看网络游戏直播、社交媒体评论区讨论等渠道获知。

“比如说‘你是不是有点唐啊?’这就是在网络游戏中常说的一句话。”长春市高一学生田同学说,“‘唐’(指智商存在问题)大多都是用来讽刺队友的,身边的好多同学为提高游戏能力而去观看游戏主播的视频,久而久之,也将主播的口头禅挂在了嘴边。”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与网络直播空间中,许多青少年为了融入主播营造的“圈子”,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纷纷模仿这些不良语言。

除了游戏用语,一些拼音缩写或数字组合,“YYDS”(永远的神),“DDDD”(懂得都懂),甚至侮辱性脏话也被青少年作为网络语言使用,“丸辣”(完了)、“雨女无瓜”(与你无关)之类的“谐音梗”更是黑话的重灾区。

“‘卧龙凤雏’一词原指诸葛亮和庞统是忠诚和智慧的化身,是褒义词,在网络中却被改为讽刺实力不济的贬义词,并逐渐出圈。”在吉林市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邱老师表示,现在课堂上讲到课文《出师表》时,经常会有学生以“卧龙凤雏”调侃同学,很多同学还会给予认同似的哄笑。

“青少年处于认知的懵懂期,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喜欢‘炫酷’的事物,又渴望被认可,具有特殊含义的网络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他们交流的形式和内容,很多父母听不懂的‘黑话’,却是跟同伴交流的‘社交密码’,让他们感到共鸣和支持,缓解了在父母那里得不到的认可和关注。同时,由于一种模仿和从众的心理,将这样的表达视为‘时尚’和‘个性’的体现。”在邱老师看来,“黑话烂梗”之所以在青少年中盛行,除了网络的传播效应,学生们复杂的心理状态也是重要因素。

实际上,许多青少年在同龄人之间使用的“黑话”并不会用于和家长及教师的对话中。长春市赵同学表示,在日常与家长的对话中,他们经常会打断自己,以父母的角色说教,这种无效沟通让他渐渐不想和家长互动,而对网络上“黑话烂梗”的熟悉却让他与同龄人有了更多共同话题。因此,他会经常主动去接触网络热梗、黑话,与同学聊天时能接得住“梗”,让他感觉被接纳,跟同学相处起来也更加愉快。

“黑话烂梗”让很多青少年在面对学业压力、紧张的亲子关系时有了释放的出口,感觉到了轻松和愉悦。然而,背后的隐忧却是不能忽视的。

“我儿子上初中二年级,平时爱打游戏,每次打到兴头儿上都会兴奋地大喊大叫,喊的话我根本听不懂,有时候还会说几句脏话,我批评他,他说大家都是这么说的。”市民张女士说,儿子现在说的话,她好多都听不懂。

同样无奈的还有于先生:“现在跟孩子说话,有时候就好像‘鸡同鸭讲’,孩子觉得我们家长落伍了,不能沟通,可我就不明白,好好的话为啥他们就不能好好说,非得变个样儿呢?”

网络黑话筑起了亲子交流的语言屏障,让本应承载沟通功能的语言成为了交流中的堵点。但当“绝绝子”“泰酷辣”取代“叹为观止”“妙不可言”;当“尊嘟假嘟”(真的假的)、好响出去丸(好想出去玩)等被谐音错写,黑话烂梗危害的就不仅仅是语言的沟通和交流功能,而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他们对语言文化、价值观念、人际交往的正确认知。

“青少年中流行的‘黑话烂梗’现象,看似是无关痛痒的话语表述方式,实则映射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文化品位和人格修养,也关乎着民族的未来。‘黑话烂梗’的表述意难明、理不清、情不切,长期采取这样的表达方式必然造成沟通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弱化。同时,‘黑话烂梗’表述的反主流价值观,易让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降低甚至陷入价值虚无、心灵空虚,与优秀的历史文化疏离,缺乏文化自信、认同以及传承的动力,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生命质量和人生发展。”在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艳梅看来,“黑话烂梗”的流行不仅污染了语言的生态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为不利。

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网络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简单的屏蔽、粗暴的干涉隔断不了“黑话烂梗”的入侵,也杜绝不了青少年对其的模仿和传播。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互联网,保持网络语言的文明规范,减少“黑话烂梗”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课题。

“父母要主动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其情绪变化,营造安全、接纳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敢于表达真实感受。培养孩子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发现孩子使用‘黑话烂梗’,需要及时制止,并了解具体含义,从侧面与孩子进行‘隐形沟通’。让孩子认识到其中蕴含的侮辱性、针对性意义,引导孩子共情他人,一定程度上减少孩子从‘黑话烂梗’中得到的获益心理。”长春市第六医院儿童青少年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吴晓寒表示,父母的关心关注,对于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远离网络“黑话烂梗”极为重要。

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整治网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乱象,重点包括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现象,对网络语言规范文明进行约束。同时,教育部还专门出台文件要求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从国家层面对网络语言进行治理。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明辨‘黑话烂梗’的低俗之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引领,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营造包容、互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氛围,提供多样化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成功体验和团队合作中建立自信、发现兴趣、感受意义,远离网络的负面影响。”长春外国语学校教师赵珊说。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黑话烂梗”入侵校园大多都是通过社会进行传播。因此,治本之策是形成家校社合力,共同为青少年打造一个健康文明的语言环境。网络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强化不良信息审核过滤,遏制“网络烂梗”传播,监管部门应加大违规惩处力度,畅通举报渠道,鼓励社会监督。同时,家校协同配合,关注青少年的语言和思想,及时沟通,引导其养成规范的语言习惯,共同抵制不规范的网络语言。

语言是文明的传承,关乎民族的生命力。规范使用汉字是培养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更是展现中国形象的必要之举,规范网络用语不是压制表达,反对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守护。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记者 李开宇 郑玉鑫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