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笔记|长白山深处的“点灯人”

  更新时间:2025-07-21 07:29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在长白山的褶皱里,藏着一个叫虎洞沟的小村子。

它距离长春400多公里,不通高铁,没有高速,距离最近的城市临江市,也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沿江公路和77公里的山路。

这里,是大山的深处,也是金永七老师坚守了37年的地方。

清晨5点半,天边挂着几颗星星,虎洞沟村大部分村民还沉浸在睡梦中。村小的院墙外,传来钥匙碰撞的清脆声响。金永七打开校门,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他拧开水龙头,接满一壶水,静待慢慢烧开。这壶水,只够两个孩子——孙浩和李墨棋一上午喝,一年级的孙浩和幼儿班的李墨棋,是这所村小仅剩的学生。

金永七说:“浩浩最爱出汗,天热了,得多喝水。”简单的几句话,却透着一种让人鼻头发酸的温柔。

操场上的野草疯长,金老师拿起割草机,把草修剪得整整齐齐。他说:“野草得剪平整,孩子们在上面跑跑跳跳,软软的,不会摔伤。”那一刻,只有割草机的嗡嗡声,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

校门的雨搭下,有几处燕窝。大燕子飞进飞出,给小燕子喂食。金永七站在一旁,默默看着,满眼期许。他说,这些燕子,每年都回来,就像他的学生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记得这片大山。这些燕子,是这片大山的陪伴之一,而金永七,则是孩子们心中永远的归宿。

早上6点多,金永七的手机响起,是孙浩的奶奶打来的。电话那头,奶奶的声音带着一丝焦急:“金老师,浩浩的大伯今天有事,没法送他上学了。”金永七立刻安慰道:“别着急,我一会儿就过去接他。”挂了电话,金老师转身对记者说:“浩浩是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爷爷坐轮椅,行动不便,我要先去接墨棋,再接上浩浩。”

这条路,迤逦绵长。从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虎洞沟村到孙浩家,要穿过一大片玉米地,跨过七道沟河。再向前,远远地望见一片山峦间的村落,那里是临江市六道沟镇三道阳岔村,李墨棋住那儿。

这条路,金永七不知走过了多少次。家长接送学生有困难,他就经常代替家长接送孩子。寒暑经年,他和这条路,已融入这方山水。

远山如黛,层峦叠翠。金永七背着书包,牵着墨棋的小手,一起接浩浩。往来一个小时的山路,对于一名57岁的老师来说,有些吃力,但他从没抱怨过一句。到了浩浩家,看到金老师,浩浩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像小猴子一样,一下子蹿到金老师的背上,紧紧搂住他的脖子。金永七说:“浩浩把我当成了他的爸爸,其实他爸爸也是我的学生。”

金永七轮换背着两个孩子,一路走回学校。路上,浩浩和墨棋叽叽喳喳,像两只欢快的小燕子。金永七眼神里透着让人动容的坚定。他说:“这些孩子,都是我的孩子。只要有一个孩子需要我,我就不能走。”那一刻,记者的心被深深触动。这不仅仅是一位老师的坚守,更是一位“父亲”的担当。

到了学校,金永七让孩子们先去休息,自己则开始准备第一节课。没有上课铃声,他看看手表,时间到了,朝走廊喊了一声:“浩浩上课了,墨棋回幼儿班。”两个孩子乖乖地各归其位。

课堂上,金永七和浩浩的角色互换了。他让浩浩站在讲台上,把学过的内容再讲一遍。他说:“一个孩子上课,不能像以前一样,我在讲台上讲,他在座位上学,这很容易溜号。现在我让他在讲台上讲,我坐在座位上听。”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浩浩学得更认真,也让记者看到了金永七的用心良苦。

课间,金老师常陪着孩子们一起玩。他们用球拍颠球、跳绳,两个孩子在空旷的操场上玩得不亦乐乎。有点累了,金永七就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说:“这些孩子,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他们的心里都有一个梦想。我希望我能成为他们实现梦想的阶梯。”

午餐前,金永七把孩子们带来的饭盒放进电锅里加热。他说:“以前我们用大铁锅热饭,那时候孩子多。现在两个人,用这个电锅就行。”午饭时间到了,金永七端出热气腾腾的饭菜,对孩子们说:“大口吃,多吃点,不许说话。”那一刻,两个孩子吃得正香。

午睡时间到了,金永七带着孩子们来到午休室。这里有10张小床,10套被褥,都是12年前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金永七指着被褥说:“当年我去长春参加捐赠活动,带回来这些被褥。一路上,乘务员听说是给村小的‘爱心棉被’,直接给我免了行李费。回村时,家长们早就推着小推车来接我了。”他背回来的何止是一床被褥,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爱。

到了小学三年级,孩子们要到镇里的中心校上学,需要住宿,通常一周才能回家一次。金永七说:“我得在这之前,帮他们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必须把基础打好。”金永七接着说:“这些孩子,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我舍不得他们,但我知道,他们需要更广阔的天地。”

学校的中厅,两面墙上的橱窗里,贴满了开展活动、爱心捐助、毕业照等照片。日久天长,照片全都卷角、泛黄了。金永七总是不时地打开看看,按一按翘起的边角。

这些照片,也是他的记忆,每一张都藏着一个故事、一个梦想。

12年前,记者曾将金永七老师坚守村小的故事写成文字,让他的事迹走出大山。金永七像一束光,照亮了虎洞沟村小的每一处角落,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爱心如潮水般涌来,汇聚成温暖的力量。那一届的9个孩子,如同破土的嫩芽,在爱与希望的滋养下茁壮成长。如今,其中8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另一个孩子还走出国门,用勤劳的双手收获了精彩的人生。他们从大山深处出发,走向了广阔的世界。

37年来,金永七从未离开。20年前,学校的老师越来越少,他也曾想过走出大山。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他说:“这些孩子和家长,我割舍不下。只要有一个孩子需要我,我就要坚守下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金永七老师就像一把梯子,一头牢牢钉在虎洞沟的大山里,另一头,把孩子们送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他用时间证明,坚守本身就是最动人的教育诗篇。那些踩过他肩膀远行的脚印,最终将成为丈量世界的标尺。

记者手记:

离校时,暮色四合。金永七老师像往常一样,把孩子们送到村头的小桥,等待家长来接。他一手牵着一个,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两个稍短的影子在地上跳来跳去。那一刻,记者的眼眶再次湿润了。37年间,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金永七已记不清具体有多少,但他知道,有医生、农艺师、大学教授,更多的是接力的年轻教师。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孩子们能走出大山。为此,他愿意用一生的坚守,为这些孩子点亮前路。他,就像长白山深处一盏永不熄灭的灯,温暖而明亮。琅琅书声,就是一首写在大山深处的诗。正如他在教案的第一页里写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把火能温暖整个长白山。”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记者 任胜章 冯超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