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绘振兴——探寻四平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更新时间:2025-07-22 07:45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发展中的四平。李坤 航拍

梨树县百万亩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李坤 航拍

塔子山体验式教学——重走英雄路。 赵太公 摄

治理后的伊通河风光如画。于金有 航拍


七月流火,沃野千里。

5年前那个盛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首站来到四平,给正处于发展转折期的四平人民以关怀、以信心、以航向。殷殷嘱托,言犹在耳;感恩奋进,澎湃于行——从国家百万亩玉米基地的“智慧田埂”,到塔子山下红色教育基地的信仰传承;从老工业基地的转型蝶变,到生态廊道的绿意盎然……赴一场与总书记嘱托的“五年之约”,四平以“黑土如墨”“金穗满仓”“红耀英城”“绿染山川”“蓝图铺展”,绘出高质量发展与振兴的“五彩答卷”。

黑土如墨——

破解“保护利用推广密码”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是人们对黑土地的“初印象”。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梨树县察看黑土层土质培养和玉米长势,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5年间,这片被总书记牵挂的黑土地正酝酿着新变革。拥有920万亩黑土地的四平,打出了“立法保护、专项监督、科技会战、示范推广”等一系列组合拳。制定出台《四平市黑土地保护条例》,开创了我国黑土地保护地级市立法先河。推广黑土地保护利用新模式,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国家“梨树模式”黑土地保护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获批……在黑土地保护利用推广中,四平始终致力于出经验、蹚路子、走在前、作表率。

7月的四平,一望无际的玉米经过雨水的浇灌更显青翠茁壮。俯身捏起一把深色的泥土,湿润的土粒在指缝间流淌出油润的光泽。“这黑土地可是咱农民的命根子啊!”在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玉米标准化基地,农技专家王贵满划开土层:40厘米厚的腐殖土中,蚯蚓穿行的孔道清晰可见。

在全国首创了以4种方式(秸秆覆盖免耕种植、秸秆覆盖条带旋耕种植、秸秆覆盖垄作种植、高留茬垄侧栽培种植)为主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模式基础上,四平又探索将秸秆科学离田和粪肥堆沤还田、粪肥菌酶协同生态还田,融入“梨树模式”,形成了更加节本增效的“4+3”新模式。“进化”后,“梨树模式”焕发出新活力——秸秆还田如同给大地铺上“金被”,菌酶协同技术让土壤“吃上营养餐”。现在的黑土地,越种越“滋润”,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5年的地块,遏制了黑土层“变薄”“变瘦”“变硬”趋势,经过15年示范应用的保护性耕作基地,每平方米蚯蚓数量达到120余条,是常规垄作的6倍,四平耕地质量综合等级3.76等,比全国平均高1个等级,比全省平均高0.7个等级。

如今,“梨树模式”推广成效怎么样?通过探索构建“院士工作站+科技联盟+科技小院+推广站+示范户”五位一体示范推广体系,全市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622.9万亩,基本实现了适宜地块全覆盖。梨树县已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单元40个,双辽市建设万亩保护性耕作提档升级示范区2个;在东北四省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00个,辐射带动面积达8000万亩。微风中,拔节生长的玉米苗与泛着油光的黑土地交相辉映,诉说着这片土地恢复生机的动人故事。

金穗满仓——

彰显“中国饭碗”的四平担当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2024年,四平粮食产量达到98.0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二十一连丰”。喜人的成绩背后,是“中国饭碗”的四平担当——以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为核心,持续探索合作化经营道路,深入推进“头尾衔接、全链贯通”,回答好“谁来种”“怎么卖”“卖上价”三个关键问题,真正实现黑土流金、富农增收。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听取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介绍,作出了重要指示。

四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国起步较早,1999年4月在梨树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互助社,如今全市农民合作社已发展至6350个,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80.52%。5年来,四平启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等专项行动,通过全方位强化政策保障、多角度提升服务质量、深层次推动科技集成等一系列硬措施,成功打造土地托管、带地入社、数字农业等典型模式,逐一打通了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等痛点问题,给出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最佳答案。在凤凰山农机合作社的智慧大屏上,田间温度、风速、雨量等实时数据同步跃动。“从前春耕看老黄历,如今靠大数据。”理事长韩凤香轻点屏幕,墒情预警、病虫害监测信息尽收眼底。放眼四平的沃野田畴,数字农业技术已覆盖农作物耕、种、管、收的各环节,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实现了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型。

在破解“怎么卖”的问题上,四平将160余户收购企业、300余名基层粮食经纪人,以及100余位粮食企业从业人员、合作社负责人和种粮大户联结在一起,让粮食购销信息得以快速、准确地传递,为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搭起一根稳固的“金扁担”。同时,利用线上平台及时发布最新粮食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适时售粮、安全储粮,以粮食产销合作平台,引导域内粮企与中粮、京粮、厦门建发等域外大型粮企合作,在粮食流通、产品升值、品牌溢价过程中保护粮农利益。

为了让本地粮能够“卖上价”,四平立足丰富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产业优势,打造四平玉米“黄金名片”、四平大米“白金名片”、四平杂粮“彩金名片”,讲好“地标优势、地标产品、地标品牌”故事,让四平优质粮食品牌在市场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如今,瑞泽米业“餐宜绿色大米”被中国绿色食品中心核准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四平玉米荣登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百强榜,位列全国玉米品类品牌价值首位,“四平粮”已逐渐成为市场“香饽饽”。

红耀英城——

塔子山下筑起“精神高地”

红色是四平的根脉。硝烟滚滚的塔子山、鲜血浸染的天桥、巍然耸立的烈士纪念碑……当战争的硝烟散去,“红色基因”如一粒神奇的种子,在黑土地上孕育生发。

2020年7月,正在吉林省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四平战役纪念馆,实地了解“四战四平”那段历史。

这座因“四战四平”彪炳史册的英雄城,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养英雄气、传英雄志、创英雄业,在用足用活用好“红色资源”上全面发力,叫响“英雄之城 红色四平”城市品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薪火永续。5年来,先后推出6条红色精品线路、8条“红色+”旅游路线;四平战役纪念馆被评为省内唯一一家革命纪念类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155万人次党员干部到四平观瞻。

以四平干部学院建设为载体,持续擦亮“四战四平”红色党性教育品牌。突破传统教学边界,创新“理论教学+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影像教学+案例教学”的“七位一体”沉浸式教学模式。在塔子山战斗遗址,学员参与战地攻防演练,感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在四平战役纪念馆,依托大型半景画还原战场场景,让学员沉浸式体悟“听党指挥”的忠诚品格;在梨树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学员与农机合作社带头人面对面交流,领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黑土地智慧。打破行政壁垒,整合四平域内红色点位,串联“红色、绿色、特色”等13条精品线路,开设3天的聚焦理论筑基与红色体验班、5天的强化专题案例与实践演练班、7天的系统锤炼党性修养与综合能力提升班,通过分层分类设计,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精准化、梯次化与时效性提升。5年来,四平干部学院累计培训学员近6万人次,覆盖全国10余省区,丛泉湖生态新校区成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红色教育综合体之一,开启了从“区域标杆”向“全国示范”的奋力跨越。

绿染山川——

生态建设“面子”靓丽“里子”厚实

盛夏时节,四平碧空如洗,草木葱茏,绿水悠悠。推窗看见蓝天、沿岸绿水蜿蜒,臭水沟变身“城市会客厅”、废弃矿坑成旅游景点,这些可感可享的生态图景,诠释了四平“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四平的生态文明建设,“面子”靓丽,“里子”更厚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四平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林更茂、田更沃、湖更美。在2024年全省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考核中,四平市获评优秀;在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和辽河治理工作考核中,四平市均位列全省第一;辽河流域协同立法工作获评依法治省典型案例;四平市生态环境局被评为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

打好蓝天保卫战,聚焦重点行业“控排”,加强臭氧污染治理“控气”,保持高压态势“控烧”,强化日常管理“控尘”,推动科技监管“控车”,四平市大气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扣除沙尘影响,2024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9.34%,同比增加1.67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每立方米,同比持平;空气质量已经连续5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治好一条河,秀美一座城”。四平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接力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确保重点流域治理持续补短板、还旧账、增后劲,实现了全市水环境治理成效的持续稳步提升。2024年,全市10个国控断面全部达到考核要求,优良水体比例连续两年稳定达到90%,全市水环境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在四平市西湖湿地公园,67岁的张宝新像往常一样骑着单车锻炼。“谁能想到以前的臭水沟变成了如今这样美丽的光景,现在好多鸟儿都回来了,白鹭最多,还有灰鹭……”让张宝新感慨的这片湿地,是用四平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打造出来的,昔日的臭水沟,如今是“城市会客厅”。

因绿而美,向绿而强,绿色经济已悄然成为四平发展的新增长极。

梨树孟家岭镇两个废弃矿坑,通过覆土复绿,从根上改变了生态环境,使矿坑内的地下水上升,水底的多种矿物质映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被人们称为“小天池”。如今,“小天池”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成了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梨树流量密码”。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四平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绿色产业体系持续壮大,风电、光伏项目扎堆入驻;绿色流通体系不断健全,成功获批四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绿色消费体系逐渐成形,乡村旅游业正红红火火。

蓝图铺展——

老工业基地重铸“时代荣光”

伴随着东北振兴的隆隆引擎,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四平,正在构建新的“时代荣光”。

项目筑基,挺起发展脊梁。四平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着力构建“百亿项目突破、十亿项目集聚、亿元项目支撑”的发展格局。总投资100亿元的双辽电厂6号机组项目正式开工,实现了四平百亿级项目“零的突破”,让昔日短板锻造成今日样板。总投资121.8亿元的吉电股份风光制绿氢项目成功落地,百亿级项目矩阵雏形初现。

产业聚势,构筑发展高地。秉承“喜新不厌旧,新老齐发力”的发展思路,四平加速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蓬勃兴起,依托双辽绿电园区、梨树氢基化工园区两大省级平台,释放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开发潜能;新型材料产业加速布局,推动天威30万吨电石、精细化工600吨头孢中间体等项目投产达效;特色装备产业精耕细作,打造“东北农机城”和国内一流的换热器高端装备产业基地,擦亮“四平制造”名片;医药健康产业蓄势跃升,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速构建全省化学原料药产业集聚区。

环境赋能,厚植兴业沃土。四平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城市“第一信誉、第一品牌”,成功创建吉林省首个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政务服务无差别全科受理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无证明城市”改革打造区域样板,营商环境实现革命性重塑。

民生为本,绘就幸福底色。四平始终将群众关切作为施政方向,努力把百姓关切的事办好、牵挂的事办到、希望的事办成,让更多的“民生愿景”成为“幸福实景”。聚焦就业痛点精准施策,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万人。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定点医药机构管理,全力推动“三位一体”养老服务融合发展。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记者 崔维利 王纪佳 杨率鑫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