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河畔铺展城市发展新画卷

  更新时间:2025-07-23 07:54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晨光中的伊通河波光粼粼,63岁的刘永田蹬着自行车掠过红色塑胶步道,车铃清脆地回响在两岸绿荫间。“从北海路到肆季南河,一路坦途,这绿道就是咱长春的‘金腰带’!”老人的赞叹里,藏着这座城市践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生动实践——以66公里滨水绿道为轴,长春正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蓝图,细细描摹在伊通河两岸。

绿道为脉,串起宜居新空间

伊通河绿道北起万宝闸,南至兴民路,红色步行区与波点骑行区分明有序,如彩带缠绕河岸。“本次绿道提升项目2024年9月启动,目前双侧约20公里正在建设,计划年底完工。”长春城投建设投资集团工程管理部负责人李秋松介绍。

回忆岛景观桥上,刚晨练完的王阿姨正给孙子拍照,255米长的彩色塑胶桥面上,孩子们追逐嬉戏。“以前到对岸得绕两座桥,现在抬脚就过。”这座桥与月亮岛、光影岛景观桥连成一线,配合14处无障碍坡道、38处通行坡道,让两岸生活无缝衔接。每隔2公里设置的智慧打卡桩、健身驿站与照明系统,让昔日河道变身为“家门口的健身房”,这种“缝合城市”的规划智慧,正是长春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鲜活注脚。

治水为基,筑牢韧性安全网

作为贯穿长春南北的“母亲河”,伊通河长春段全长200余公里,曾因泄洪能力不足、水体污染困扰城市发展。2016年启动的综合治理工程,掀开了蜕变新篇章。

“河道疏浚8.9公里,堤防治理15.2公里。”伊通河南南段工地上,项目负责人陈忠章指着蓝图细数变化:13座排水涵洞、4座拦河闸与19.5公里堤防构成“防洪矩阵”。

长春市伊通河管理委员会二级主任科员聂天璞沿着绿道巡查,手机里实时更新着水质监测数据。“环卫保洁、安保巡查、生态监督,我们守好每一道岗。”正是这样的精细化管理,让350万立方米清淤换来的澄澈水面常年保持洁净,120公里污水干管织就的“地下动脉”持续守护着河清水绿。

生态为笔,绘就美丽新图景

站在光影岛远眺,27.2公里护岸绿植如翡翠镶嵌在河岸,水鸟掠波而过,市民姚先生感慨:“前阵子花海连片,现在绿树成荫,傍晚来走圈成了必修课。”从黑臭水体到“城市绿肺”,伊通河的蜕变在南溪小镇尤为鲜明。

这片以集装箱构建的特色街区,将昔日芦苇荡改造成清荷摇曳的生态池,开放街区、滨水商业与公园业态在此交融。“既响应绿色发展战略,又契合新审美需求。”长春文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三部的王丹说,这里的主题餐饮、极限运动、艺术空间等多元业态,满足市民的休闲游玩需求。

傍晚的沙池边,亲子嬉闹声此起彼伏;周末的草坪上,露营帐篷星罗棋布,节假日客流常达万人。这份热闹里,藏着民生温度,更显发展智慧。

暮色渐浓,绿道灯光次第亮起,在两岸有骑行的老人、慢跑的青年、散步的夫妻、嬉戏的孩童……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伊通河畔徐徐铺展,见证着一座城市用初心与匠心,书写着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生动答卷。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记者 邹鹏亮 孙红丽 石海君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