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夜间至21日,受集中强降雨及山洪叠加影响,集安市遭遇水灾汛情。随着雨势停歇、水情逐渐退去,当地迅速开展灾后恢复工作,积极开展清淤、消杀、道路修复等工作,全力恢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
集安市花甸镇东沟村是此次强降雨期间降水量较大的区域之一。7月22日,记者在现场看到,铲车轰鸣作业,正全力清理村道上的淤泥。
“目前村里正在全力清淤。”集安市花甸镇东沟村党支部书记张秀峰告诉记者:“7月21日凌晨3点左右,开始下瓢泼大雨,一个多小时后大河水也涨了,村道上全是水。5点多的时候,我们开始挨户排查,并通过电话、微信通知,与大家一起在家门口围堵沙袋,村附近大坝的2处险段也都用沙袋护住。”
回忆此次强降雨,东沟村村民刘玉清最欣慰的就是沙袋筑起的“护家堤坝”。“虽然雨很大,但就院子进了点水和淤泥,因为用沙袋处理得及时,水并没进到屋里。”刘玉清说。
在东沟村五组清淤现场,驻村第一书记郑洋的鞋上裹满泥浆,正指挥挖掘机清理堵塞道路,“山水来得急,把沙石冲下来了,道路部分被堵。我们早上5点就开始清淤,尽快恢复道路通畅,保障村民出行。”
受大雨、山水冲刷,位于集安市清河镇大川村的一段乡道受损。7月22日,镇、村干部在雨停水位下降后调集挖掘机、卡车进行抢修,采取“先通后畅”原则,仅用一上午的时间就抢通通道。
“这条路是清河镇通往大川村的唯一一条乡道。7月21日,强降雨导致该路段损毁300米左右,我们第一时间进行道路管控,当晚进行部署,并于今早8点开始进行施工回填,中午已经基本恢复行人通行。”集安市清河镇政法委员崔力天介绍道。
看着快速修复的道路,大川村村民赵国辉心里倍感踏实,“路通了,心就定了。真是没想到,一上午的时间就恢复了基本通行。”
在集安市头道镇四新村,随着强降雨天气过程的结束,转移安置群众已经返回家中,清淤、消杀工作正在展开。
现场,随着清淤工作接近尾声,集安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手持喷雾器,正指导镇、村消杀队员如何配制药剂,并进行安全有效消杀。
“我们主要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帮助各受灾村组建消杀队伍,指导消杀和清淤,并对乡镇卫生院进行传染性疾病的监测,如有村民发生腹泻、发热等情况,让他们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对饮用水也将进行监测,保证生活用水的安全。”集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增阳说。
“21日早上9点多,水就大了,村里就通知转移安置,统一安排到头道镇中学,每餐饭都管,速度快、服务好,现在还帮我们清淤、消杀。”四新村村民袁相峰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明天就能彻底收拾好了!”
据了解,7月20日20时至21日15时,集安市全市平均降雨量144.1毫米,全市138个检测站点中降雨量超过300毫米的1个、降雨量在200至300毫米之间的23个、降雨量在100至200毫米之间的78个。
汛情发生后,集安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各工作组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按照“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原则,全面做好危险区域人员转移工作,并根据雨情变化不断扩大人员转移范围,全市共启用安置点11个,累计转移安置1419户3504人。
灾情险情出现后,该市组织力量赶赴一线抢修道路、电力等重点设施,共出动人员3674人、车辆735辆、冲锋舟6艘,现已清理塌方136处、抢修道路34处、修复通信基站659个。针对断水断电断网的镇村,组建救援队、医疗队、消杀队赶赴现场,目前所有受灾村道路全部抢通。
同时,进一步加快抢险工作,紧盯雨情汛情变化,全力抓紧抢修,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生活影响。进一步加强转移人员保障,妥善安置好集中转移人员日常生活,保障好受灾群众的就医、用药、饮水、饮食等基本生活所需。进一步做好救灾工作,对域内受灾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并安排技术指导专家帮助农民分类实施田管补救措施,全力降低受灾损失。对受灾严重的村屯进行集中清淤、消杀等工作,并安排质检人员对浸水房屋进行安全鉴定。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记者 李铭 孙鑫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