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涛低语,辉南的山岭间,藏着一个不起眼的单位——辉南县辉南镇林业站。几间办公室,数名工作人员,体量虽小,能量却大。他们像一群不知疲倦的“点金手”,用“政策、信息、技术”这三把看似寻常的钥匙,悄然打开了沉睡山林的财富密码,让绿水青山在林农的笑靥里,化作了真金白银。
站在永兴村的山岗上,张仲彬粗糙的手掌抚过一株株挺拔的红松幼苗。几年前,这里还是让他“守着发愁”的荒山薄岭。“林业站的小伙子们,一趟趟跑,把省里扶持红松产业的政策掰开了、揉碎了讲。”老张回忆道,眼神里闪着光。
政策好,还得路子对。林业站想了个巧招:动员村民把零散林地“拼”进村集体的大块地里。2017年,一场规模栽植在永兴村铺开,2700多亩红松果林扎下了根。
林业站的技术员指着葱郁的林子说,“到2028年,这1200亩进了盛果期,1棵树结20个果,1个果卖5元,10棵树1年就是1000元!这漫山遍野,不就是个‘绿色银行’?”老张咧嘴笑了,皱纹里都漾着希望:“以前看山是愁,如今看山就是‘钱袋子’。”
永兴村的西北方向,复兴村的沟塘里,林蛙养殖户何昀峻穿着水靴,小心翼翼地在林蛙养殖池边巡视。“城里人现在就好这口‘绿色’!”他说,这生意能做起来,多亏了林业站牵的“信息线”。
林业站瞄准了城市餐桌对生态食材的渴求,为复兴村和高升村两个生态好的村子“量身定做”了林蛙养殖规划。建微信群,养殖户的疑问随时有人答;市场行情、销售信息,第一时间“滴灌”到手机里。最关键的,是他们真能“搭桥”。“就是林业站帮咱对接上了加工厂,”何昀峻指着打包好的林蛙干,“今年这林蛙干供不应求,算下来,一亩地能多赚好几千元!”378亩蛙塘,成了名副其实的“聚宝盆”,环境好、品质高、销路畅,生态经济的活水汩汩流淌。
走进长安村后山,花的甜香混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养蜂大户谭天增正和林业站“科技服务队”的队员查看蜂箱。“这片林子选得好。”队员指着四周茂密的阔叶林,“花源足、花期长,离水近,蜜蜂也舒坦。”今年4月,服务队帮他们精心挑选的“风水宝地”,100多箱蜜蜂在此安家,日产蜂蜜轻松过百斤。
过去,谭天增他们是“单打独斗”,技术靠摸索,销路靠运气。林业站的服务队来了,带来了科学的养殖方法,更带来了“抱团取暖”的合作社理念。定期培训、经验分享,技术的“甘霖”让零星的“甜蜜”汇成了产业。如今,全镇6户蜂农,300箱蜜蜂,年产值稳稳突破20万元,还带起了就业。
政策引路、信息搭桥、技术赋能,小站“三招”点活万顷林海。当红松挺立、林蛙欢跃、蜂蜜流淌,沉睡的绿色宝藏被逐一唤醒。这方小小的驿站,正源源不断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未来,随着林药萌发、菌菇破土,这片绿水青山蕴藏的“金色”潜能,必将书写出更为精彩的篇章。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吴林锡 本报记者 陈沫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