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来自四平市的报道

  更新时间:2025-07-23 08:12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四平市“三员联村”工作动员部署会议现场。

执法人员随机检查肉类是否有变质腐烂等问题

执法人员对学校周边“小饭桌”后厨卫生情况开展突击检查。

执法人员深入农村,为群众讲解食品安全知识。

发展中的四平。 李坤 航拍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乎民生,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四平市始终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以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为使命,开展“你点我检”活动和整治制售假劣肉制品专项行动,创新农村食安监管模式,聚焦“小饭桌”治理,构建起食品安全共治新格局,让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点单式”抽检 有力度有温度

“食品安全齐监督,健康生活同构筑。”今年以来,四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守安全、稳信心、促消费”为主题,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服务惠民生”活动,成功构建起“群众点单、政府接单”的食品安全共治新格局,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监管的力度与温度。

开门纳谏,顺应民意。坚持将群众路线贯穿监管全过程,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征集网络。线上,在官方网站首页设置活动二维码,依托政务微信公众号发布专题宣传内容,利用各县(市)区、科室、属地分局微信工作群转发活动链接。线下,走进社区活动中心、社区食堂,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宣传推广,还借助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平台发布报道和专题文章。在人员密集场所张贴和发放宣传海报、手册,并邀请人大代表、消费者代表参与抽样检测,以商圈LED大屏为载体直播抽检工作。市民李大爷说:“以前觉得食品安全监管离我们挺远,现在通过这项活动,能参与决定抽检哪些食品,感觉心里踏实不少。”

便捷高效,贴近民需。充分发挥速检测把关、风险预警等功能。全市农批市场快检室开展“食安零距离送检在身边”活动,接收百姓送检样品100余批次,检测结果均合格。将食品快检车开进早市、大集,工作人员对群众送检的蔬菜、水果、肉类等食品开展快速检测,邀请消费者体验检测全过程,当场告知检测结果。同时,针对网络谣言和认知误区,现场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解读。

提效创新,聚焦民情。以市场监管领域2025年深化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为抓手,分阶段设置主题开展“你点我检”活动。第一季度结合校园开学季,以“护航校园”为主题,市场监管局联合纪检监察部门、教育部门,对中小学食堂进行抽检检查,累计检查15家,责令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第二季度结合“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问题整治”工作要求,开展“守护乡土”主题活动,对农村小卖部、小超市、食品小作坊等进行抽检,累计检查数百家,净化了农村食品市场。第三季度正值夏日,开展“舌尖上的夏天”主题活动,对冷冻饮品、饮料、啤酒、餐饮食材等进行抽检,累计抽检样品121批次。第四季度将结合冬至等重点时段,开展“地方特色守护”主题活动,对鲜食玉米、豆包、窝头、腌渍酸菜等地方特色食品和小作坊进行抽检。

严控风险,守护民生。在“你点我检”活动中,紧抓关键环节,做到“点选”产品必有“回应”,“检出”问题必有“查处”,及时反馈点检结果,解读风险项目,发布消费提示。对历年出现过多批次不合格食品的生产企业、食品小作坊,开展技术帮扶,采取“问题+帮扶+整改+验证”方式,帮助企业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实施有效整改,实现工作全程控制、闭环管理。一家接受帮扶的企业负责人说:“多亏了市场监管局的帮助,让我们找到了问题所在,改进了生产工艺。现在我们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也更有信心在市场上立足了。”

严查假劣肉 有机制有落实

“生产不安全肉制品,就是祸害老百姓。”4月起,四平市聚焦问题导向,开展整治制售假劣肉制品专项行动,深挖细查安全隐患,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全力净化肉制品消费环境,守护好市民的“肉盘子”。

压紧压实责任,强化机制保障。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多次召开工作部署会议和局长办公会,及时调度工作进展。开展多场培训,围绕整治违法行为认定、问题处置流程等关键环节,为监管人员进行详细讲解。累计开展生产、流通、餐饮环节相关培训4场次,覆盖监管人员150余人次。组成专项督导检查工作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巡查暗访,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确保整治工作不走过场,落到实处。注重行纪衔接,完善“纪检+督办”工作机制,已向纪委移送违规违纪线索1条,追责2人。

聚焦问题导向,排查安全隐患。对全市肉制品生产经营主体全面排查,建立并更新台账。目前全市共有食品生产企业11户、肉制品小作坊43户、肉类经营单位837户、经营肉类餐饮单位6252户。排查突出重点区域和对象,生产环节核查原料采购溯源、生产工艺控制等;流通环节以集中交易市场、城乡接合部等为重点区域,检查肉品来源及“两证”;餐饮环节以学校食堂、烧烤店、火锅店、自助餐厅为重点主体,严查违法违规行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检查肉制品食品生产主体43家次、经营主体1658家次、餐饮主体1108家次,督促整改问题隐患43个。一位肉制品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监管部门的指导,我们发现了生产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有效保障了产品质量,让我们更加规范、健康地发展,企业也是受益者。”

深挖案件线索,打击违法行为。通过线下排查、抽检、部门联动等方式,打击违法行为。线下排查打击经营超期肉制品、肉品“两证”不符违法案件3起,查办涉案物品241千克,罚没金额0.2万元,移送相关线索2条。与公安、农业农村部门召开联席会议,联合发布通告征集线索。市民刘先生称赞:“市场监管局的打击行动太给力了,让我们这些消费者不用担心买到假劣肉制品了,吃得更放心了。”

筑农村食安网 有模式有体系

农村食品安全,关乎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四平市创新实施“三员联村”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专干的作用,全面筑牢农村食品安全防线,守护一方农民舌尖安全,有效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效能。

协同指导,全面落实。市场监管局与市委组织部联合印发《关于充分发挥乡村振兴专干作用,助力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实施“三员联村”工作模式,为农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这种协同合作的方式,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村食品安全工作迈上新台阶。”

构建“三员”责任体系。在“三员联村”模式中,乡村振兴基层专干担任宣传员、信息员、协调员。宣传员通过“大喇叭+短视频”等多种方式,开展“五个一”宣传活动,即每半年开展“1次广播宣传、1次入户讲解、1次集中宣传、1次校园宣讲、1次公示栏更新”。信息员建立动态信息网络,重点排查风险点,收集违法信息和风险隐患信息,并提供线索。协调员在监管人员开展食品安全消费纠纷调解、食品安全事故处理、违法案件查处时,配合做好现场秩序维护、涉案人员家属思想疏解等工作。一位村民感慨地说:“以前对食品安全知识了解不多,通过专干的宣传,现在知道了很多辨别假冒伪劣食品的方法,买东西的时候更称手了。”

建立三级保障机制。组织部门将专干的食安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对业绩突出、有效预防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专干,优先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席会议制度,推行“专干吹哨、市监报到”联动机制,对专干报送的信息快速响应处理。加强专干学习培训,建立食安隐患情况台账,将食品安全纳入村规民约。截至2025年7月中旬,已有755名乡村振兴干部投入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一位专干表示:“能将食安工作纳入考核,还能作为后备干部培养的依据,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也有动力。”

聚焦“小饭桌” 有标准有防线

“食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中小学校周边的“小饭桌”,解决了学生午休就餐难题,但是随着“小饭桌”的日益增多,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市场监管局多措并举,全力筑牢“小饭桌”食品安全防线,守护学生的“盘中餐”。

摸清底数,精准监管夯基础。建立“数据摸排+实地核查”机制,教育部门摸排学生的就餐需求和选择,市场监管部门对校园周边开展“地毯式”排查,一家一家走访,一户一户登记,建立动态监管台账,对新开办的“小饭桌”及时纳入监管范围,对已停业的及时对号销账。经排查,市区校园周边为学生提供餐饮服务的经营场所有134家,其中证照资质齐全的26家、托管机构27家;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商网门店21家;在居民楼内开办的无证“小饭桌”有60家。一位参与排查的监管人员表示:“把底数摸清了,就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监管,确保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强化宣教,提升意识筑防线。分区域开展进校园宣讲培训7场次,覆盖中小学校长、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引导学生到有资质、条件合规的小饭桌就餐,鼓励师生举报“小饭桌”违法经营行为。组织57家“小饭桌”签订自我承诺书,严格遵守食品安全相关规定,提升其合法经营的自觉性。一位参加宣讲培训的学生说:“听了市场监管局叔叔阿姨的讲解,我知道了怎么选择安全的小饭桌。”一位“小饭桌”经营者表示:“通过参加培训和签订承诺书,我深刻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后一定会严格按照要求经营,让学生吃得安全、家长放心。”

统一标准,把好关口严准入。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明确监管责任,严厉打击无证经营行为。发布《关于严格校外托管机构食品经营许可证现场核查工作的提示》《关于加强校园周边校外托管机构、“小饭桌”、餐饮店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提示提醒》等文件,统一现场核查标准。监管人员上门,“靶向”指导经营者对标整改,达标后发放食品经营许可证,从源头规范“小饭桌”准入。一位拿到经营许可证的“小饭桌”经营者感慨地说:“市场监管局的指导非常细致,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现在拿到了许可证,经营起来有底气了,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信任。”

专项整治,消除隐患保安全。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检查,聚焦“小饭桌”的证照资质、场所设施、人员管理、索证索票、食品留样等重点环节,工作人员边检查、边指导、边整改、边培训,通过“四位一体”的工作方式,提高“小饭桌”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规范操作能力。累计检查小饭桌168家次、整改问题19个、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4份、取缔无证“小饭桌”39家,立案查处1件。一位家长欣慰地说:“市场监管局的整治行动太及时了,以后孩子在小饭桌吃饭,我们就不担心了。”

部门联动,凝聚合力强共治。市场监管局与教育、公安、社区等联合行动,对校园周边12家流动送餐摊贩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教育部门负责引导学生和家长选择合法合规的“小饭桌”;公安部门负责打击“小饭桌”经营中的违法犯罪行为;社区利用熟悉情况的优势,协助排查“小饭桌”的相关信息。同时,建立信息共享、通报等机制,将居民楼内无证经营者名单通报至相关部门,纳入监管范畴,严控食品安全风险,全力守护学生的“每一餐”。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记者 高鸿 王纪佳 王秀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