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曲镜浔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抓手。
全会指出,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要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守牢实体经济根基,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构建体现吉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省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优势产业壮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加快构建体现吉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吉化年产120万吨乙烯装置实现中交,全国首列氢能文旅有轨电车“氢春号”、时速600公里的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列车亮相,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成功发射,“紫东长空”低空大模型全国首发。
加快前沿材料产业化创新发展是驱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抢占未来先机的关键。“在未来的产业布局中,我们会重点聚焦碳纤维这一前沿新材料,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量,增强一体化竞争能力。落实会议精神,计划在碳纤维制品领域寻求更多突破,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吉林化纤集团董事长宋德武说。
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华电吉林公司加快推进靖宇抽水蓄能和长春榆树制氢项目,大力推进水风光储一体化发展。华电吉林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郑成杰表示,公司将积极落实全会部署,主动融入我省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积极稳妥发展氢能板块,着力打造绿氢消纳和应用场景,在“扩绿”“提质”“增新”上持续争先奋进。
“全会提出,要更加有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民营企业的一员,鼎庆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万升表示,面对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公司将紧扣产业升级方向,牢牢把握“安全与发展”两条主线,以创新科技应用为抓手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为我省燃气行业提质升级筑牢根基。
促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本报记者 张鹤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上半年,我省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新启动“光电材料器件”“氢能制储及应用”等10个聚力攻坚专项;1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重组,国家级实验室达到15家,长白山、三江、吉光3个省实验室启动首批项目29个……
让科技创新更好赋能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更好激发科技创新,关键是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双向拉动、互为牵引。
全会指出“要促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进一步明晰了全省下一步的发展路径。
“全会中多次提到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使广大科研人员深刻认识到这不仅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科研院所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契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孙守红表示,长春光机所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产业的合作交流——深入调研市场需求,精准把握光电产业痛点,让科研项目从立项之初就紧密贴合产业实际,确保科研成果具备更强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长春光机所的技术优势,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助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实现技术与资本、市场的高效衔接。
“按照全会部署,吉林将会充分发挥科教优势,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的良性循环,更好地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创新走向产业的升级突破。”吉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张殿锋表示,学校将全力做好三江实验室建设,致力于破解农业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通过“植物、动物、菌物”三物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构建种质资源保育、智慧农业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三大核心方向的创新体系,力争产出更多科研成果。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创新科技小院、订单农科生培养、三江实验室产教融合等有效方式,打造“新农科”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更多既懂科研又懂产业运作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创新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以乡村全面振兴助力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闫虹瑾
乡村振兴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它稳稳托住粮食安全的底线、农民增收的根基,更通过激活乡村资源、畅通城乡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全会提出,要以乡村全面振兴助力高质量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壮大乡村富民特色产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步增长,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标志着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会议紧扣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中心工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重点工作任务作出系统安排。”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刘翔宜表示,将聚焦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这个“核心”,突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两个方向”,统筹打造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四个引擎”,加快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步伐,以乡村全面振兴助力吉林高质量发展。
“三农”向好,底盘夯实,全局主动。“我们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穿于朝阳村发展全过程,通过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奋斗,并将群众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为村民提供就业创业平台。”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党总支书记韩丽表示,会后,她既要做会议精神的“宣传员”,更要做落地见效的“施工队长”,在黑土地上深耕细作,为吉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贡献力量。
以改革开放赋能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陶连飞 曲镜浔
全会提出,吉林振兴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必须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如何改革?怎样开放?下一步,我省将有怎样的切实举措?
全会指出,要瞄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和民生领域的难点痛点问题,以改革破障除弊、以开放破局突围。
白山市江源区委书记潘国强告诉记者,近年来,江源区始终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位,以改革实践破局,厚植生态底色、锻造产业韧性、彰显民生温度。未来将持续强化改革核心引领,紧扣新发展理念,聚焦生态价值转化、产业升级、民生关切关键领域,提升改革举措的系统性、协同性,力求改革红利更广泛惠及于民、更有效支撑高质量发展。
聚焦打造“一带一路”向北开放重要窗口,制定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开放发展8个行动、35项举措,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高水平开放,我省不断放实招。
“长春海关将紧扣全会部署,持续升级开放举措,为吉林打造开放新高地提供更强海关支撑。”长春海关关长柯志强表示,近年来,长春海关积极助力吉林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出台促进企业通关便利18条措施,协同做好宣传解读、预期引导和落地实施,“我们聚焦培育新业态,持续优化跨境电商监管模式,拓展‘保税+TIR’业务范围,支持互市贸易规范健康发展,进一步拓增量、强动能。”同时,聚焦塑造新优势,深入推进通关模式优化改革,推行快速通关“绿色通道”,运用好先行先试政策措施,稳住外贸基本盘。
更加有力推进民生福祉改善
本报记者 聂芳芳
民生问题与百姓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把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尺。
就业是民生之本。上半年,我省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双过半”。2025届高校毕业生落实毕业去向20.9万人,落实率达到84.2%。
全会指出,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创业培训、深挖岗位资源。
“全会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洮北区将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在解难题、优服务上寻找着力点和突破口,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就业服务质效。”白城市洮北区委书记孙英宇表示,该区将用好“线下、线上”两个平台,通过“线下”就业市场,开展专项促就业活动;通过“线上”就业平台,围绕岗位多元化实际、求职便捷化需求,发布求职信息、开展线上招聘。
全会还提出大力发展社会事业。长春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多表示,长春师范大学将以此次全会精神为指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吉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他谈到,发展教育事业需聚焦“公平”与“质量”两大核心。要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要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