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战线的抗日英雄杨佐青

作者:毕玮琳 通讯员 朱盾   更新时间:2021-10-13 09:04   来源:吉林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东北抗日将领杨佐青

满洲省委旧址

关押杨佐青的提篮桥监狱

影片《悬崖之上》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4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中共特工,组成任务小队回国,前往敌伪政权治下的哈尔滨,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的故事。

磐石赤色游击队成立遗址


今年的“五一”档,张艺谋的电影《悬崖之上》热映,影片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4位曾在前苏联接受特训的中共特工组成小队回国,前往敌伪治下的哈尔滨执行秘密行动的故事。故事里人物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令人动容。故事的原型就是共产国际反帝情报组。这个情报组是由中共和苏共共同在东北建立起来的,成员需要信仰坚定,具备各种技能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在前苏联接受过特殊训练。这里面有一位战士居然在东北抗联战斗过,而且曾是南满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与民族英雄杨靖宇有着深厚的渊源。他,就是共产国际反帝情报组中国负责人之一的杨佐青。日前,记者采访了省内相关史学专家,听他们讲述了杨佐青的故事。

初露锋芒

杨佐青是一名红色国际特工。一提起特工,大家就会想起英俊潇洒的007,其实真实的特工需要隐蔽和百变,需要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任务,而不是成为瞩目的焦点。杨佐青其貌不扬,个子很矮,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期间,曾扮演过医生、商人、传教士,甚至还曾化装成女人。

他1911年生,原名杨殿坤,曾用名杨树田,在磐石工作时化名杨君武,解放后改名杨佐青,绰号“山东杨”“黑杨”。其名“佐青”由来是有特殊意义的:“佐”字代表的是共产国际情报组织中的杰出人物,后来被誉为“红色谍王”的“佐尔格”;“青”字代表的是苏军总参情报局的局长“彼尔青”。幼年时他随父从山东闯关东到吉林省阿城县(现属黑龙江),1926年考入哈尔滨第二中学,逾二年又考入哈尔滨第一中学。因家里生活困难,交不起学费,他开始半工半读。这期间,他广泛接触到社会最底层的工人群众和贫苦市民,并与中共地下党员周一粟、王同元接触,同时读了鲁迅、郭沫若、蒋光慈等许多进步人物的书刊和介绍苏联革命的书籍,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开始萌发了进步思想,并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活动。

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控制东北,企图在东北修建“满蒙五路”,激起了东北人民的强烈反对。杨佐青作为哈一中(哈尔滨第一中学)学生会领袖,被选为哈尔滨市大中学校维护路权联合会的领导成员之一,策划、组织领导了震惊全国的哈尔滨“一一·九”学生爱国运动。

1928年11月9日8时,在杨佐青等人带领下,哈尔滨爱国学生手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维护路权”等旗帜,高呼爱国口号示威游行,在受到野蛮镇压后共有240多名学生受伤,其中就有杨佐青。这是哈尔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为维护国家主权而斗争的学生爱国运动。因为东北人民的强烈反对,当局未敢在密约上签字,这场爱国运动取得了胜利。

1930年春,杨佐青因参与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同年冬天,杨佐青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共青团北满特委组织部长,后又调到沈阳担任共青团满洲省委秘书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佐青一直负责兵运工作,曾对东省特别区警备总队策动武装哗变,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时由于走漏了风声,起义未能进行。经过风霜雪雨的锤炼,年纪轻轻的杨佐青已成为成熟的革命者。

风起磐石

1932年的春节,东北的天空一片阴霾,这是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之后第一次过年,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让中国人过着饥寒交迫饱受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春节后的一天,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当面向杨佐青布置了新的战斗任务,他们秉烛长谈了一夜。

罗登贤说:“我们坚信,东三省不会被灭亡。劳苦大众的反日斗争,正在各地风起云涌地开展起来。在这个时候,我们党的责任,就是把这些自发的斗争,变成有组织有领导的斗争!同时要建立党领导的工农义勇军。你的任务,就是到磐石去拉武装。”杨佐青听着他浓重的广东腔普通话,心中点燃了火热的激情。

磐石是汉族和朝鲜族杂居的地区,群众基础较好,反日情绪高,也是吉海铁路上的重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1930年这里就建立了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发动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还组建了“打狗队”,专门打击亲日派和“狗腿子”。

杨佐青在1932年2月11日(正月初六)动身,从哈尔滨赶到磐石。在西玻璃河套与磐石中心县委接上了关系。对于缺乏干部的磐石来说。杨佐青的到来恰逢其时,中心县委决定在李红光等人的“打狗队”基础上组建磐石工农反日游击队,磐石中心县委立即召开会议,按照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杨佐青任磐石中心县委委员。将磐石赤色游击队改名为磐石工农反日游击队,李红光任队长,由杨佐青兼任政委。至此,中共满洲省委把这支武装抓到了手上。

杨佐青发挥他政治工作的特长,领导游击队密切联系群众,视群众为亲人,为民伸冤除恶。他们首先缴获了呼兰镇人称“李二阎王”地主武装“大排队”的20多支好枪,李红光更是亲自给政委弄到一把好的撸子枪。他们处决了民愤极大的李二阎王后,贫苦农民欢呼庆祝,踊跃参加游击队。在此基础上游击队还加强了策反营城子士兵的工作,领导“老七连”哗变,同时广泛接触团结周边“山林”武装共同抗日,杨佐青巧妙稳妥地处理了与周边各路武装力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他们的极大认可。这时游击队的规模扩大了,震动了整个磐石及周边地区。这支游击队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支初具规模的抗日武装力量。

正当磐石工农反日游击队形势大好的时候,收到了胡子头傅殿臣的威胁信:“限十日内将缴获大排队的枪弹如数交出,过期不交立即讨伐”。

傅殿臣当时是松花江以西最大的绺子,手下有四五千人。谁新立山头,都必须到他那儿拜码头。当时面对“既不能交枪、也不能和他拼”的窘境,杨佐青显示了大智大勇,单枪匹马去会傅殿臣。“我们共产党领导的武装不是要‘成绺子’抢地盘,是为抗日而来。大敌当前,中国人不能互相械斗,应该枪口对外。”傅殿臣被他说得心悦诚服,再不提交枪的事,后来也举旗抗日了。

1932年4月4日,磐石县城来了一个日本人,带了一连伪“满洲国”军,抓走了20多个反日会员。杨佐青和李红光研究后,采取发动群众和争取伪军的方式,用群众闹事的方式将被捕同志抢回,一个伪军班长出于义愤打死了领头的日本人。这个事件也间接导致了著名的“宋营”起义,即吉林伪军混成二十四旅宋国荣营的部队举旗抗日。一次营救反日会员的行动,引起了一系列的反日行动,是杨佐青他们没预料到的。

同年4月,中共满洲省委派军委书记杨林来到磐石,杨林审时度势,立即在玻璃河套举办了磐石工农反日游击队训练班,杨林、杨佐青、张振国分别任军事教员和政治教员,为后来的东北抗联第一军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和政工干部。

伪满《盛京时报》在1932年5月,接连两次刊发有关磐石游击队的报道。日寇对磐石的控制加紧了。

在满洲省委军委书记杨林的主持下,6月4日,于呼兰镇孤山村将磐石工农反日游击队改编为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第四军第一纵队,亦称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张振国任队长,杨佐青任政委。下设三个分队,第一分队长、政委由杨佐青兼任,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成立后,发展极其迅速,不到两个月就扩充到120多人。

1932年8月下旬,日寇一个中队带着两连伪军向游击队驻地扑来,这是日寇第一次下乡“讨伐”。

日寇下了火车,每天晚出早归,非常警觉,一连两天他们也没有发现游击队的影子。夜晚,杨佐青派各个小组,轮流到日寇宿营地周围去打枪,打上一阵,听到他们跑出来游击队就走,闹得日本鬼子日夜不安。

杨佐青决定打一场伏击战,地点选择在黑石镇东北的一片山地。在这里埋伏下后,他们派一个小队在这一带公开活动,引诱敌人。第三天午夜,日本鬼子来了,队伍前后是伪军,鬼子在中间。李红光带领一部分人埋伏在中间山上,杨佐青和孟洁民各带领一部分人埋伏在左右,放过前面的伪军,集中火力打中间的日本兵。战斗按照预定的计划打响了,游击队一面打一面向伪军喊话:“弟兄们,掉转枪口对鬼子放!”“中国人不做亡国奴!”

伪军此时人心涣散乱成一团,日本鬼子穷凶极恶负隅顽抗。游击队给鬼子重重一击后,便交替掩护撤出了战斗。等日本鬼子攻上山头,拉开战线,游击队已没了踪影……这次战斗毙伤日伪军60余人,大大振奋了抗日军民的士气,但也是在这次战斗中,由于靠前指挥,杨佐青身负三处重伤,无法行动,县委决定秘密护送他回哈尔滨治疗。杨佐青就这样遗憾地告别了抗联。此后,接替他的杨靖宇到磐石后,逐渐带领游击队发展壮大,到1933年9月就正式组成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化名张贯一)当时担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杨佐青担任中共北满特委军委书记时经常和杨靖宇在一起参加各种会议,曾共同领导过哈尔滨工人群众、学生、进步士兵的反日斗争,彼此在战斗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心系抗联

经过几个月的休养,杨佐青枪伤被治愈。准备回磐石继续从事武装抗日斗争,但因为他俄语好,又有实际革命斗争经验,适合做共产国际的情报工作,于是他从1932年冬天便开始了长达10年的国际情报生涯。

杨佐青先后在哈尔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领导国际情报组织。因为隐蔽斗争工作需要,组织规定他们不允许再同中共满洲省委直接发生工作关系,不能回家,不能和亲人通信。但他时时惦记着抗联队伍的动向,通过下属情报组织关注着杨靖宇的有关信息。

在1935年后,满洲省委及抗联队伍的活动日益困难,他们与党中央的联系已经中断,只能通过“共产国际”组织同延安间接取得联系。杨佐青多次将“共产国际”组织提供的资金、药品转给抗联队伍,并为抗联队伍提供日伪军行动的情报支持。在1934年的春天,杨佐青辗转把一个有经费和药品的箱子转到了抗联。1936年下半年,日伪第三战区派部队去热河一带围剿抗联第八军,天津情报组及时将情报发出,使抗联第八军提前做好了迎敌准备。

直到1940年2月末的一天,杨佐青在上海外滩附近看到报纸:“关东军讨伐队与满洲警方通力合作,射杀满洲共产军匪首、宿敌杨靖宇……”杨靖宇牺牲了,杨佐青抑制不住自己悲愤的心情,写下一首短诗:

十冬腊月天,松柏枝叶鲜,

英雄杨靖宇,长活在人间。

无名英雄

1934年初春,莫斯科西北郊森林中的苏军培训学校又迎来了一批新学员,其中就包括23岁的杨佐青。他乘坐火车在西伯利亚铁路颠簸了15个昼夜来到莫斯科。很快,他换上了苏军的服装,为期一年的特殊培训就此开始了,每个学员都有一个俄文名字作为代号,杨佐青的名字是瓦尔德尔。

“我们的校长是德国人,40多岁,少将军衔。每天从莫斯科来一个教官,教一天,晚间回去。我们每隔五天休息,除政治秘密工作外,讲授的皆注重实际工作。”被他带领走上革命道路并与他一起受训的战士张逸仙回忆说。

在这里,杨佐青系统学习了特工技巧、炸药制作、爆破技术、密码编制、发报、汽车驾驶、射击训练、格斗训练、地图绘制、独立野外生存等技能。

1934年冬天,结束特训,杨佐青被飞机投到中苏边境,冒着严寒,九死一生,他回到哈尔滨做地下情报工作,担任哈尔滨情报组的副组长。

当时共产国际反帝情报组以哈尔滨为中心,在齐齐哈尔、牡丹江、沈阳、大连等东北十几个城市建立了情报站,从而形成了遍布东北各地的反帝情报网。

杨佐青返回哈尔滨之后,即以特工情报支援抗日联军。1934年末,红军长征开始,旧密码本被抛弃,在东北的抗日联军和红军失去了联系,而此时就是通过杨佐青,苏联将新式密码本交到了抗日联军手中,就这样二者才恢复了联系。1935年夏,杨佐青策划了一次补给任务,他通过爱国女学生将一手提箱现金送到了抗日军队手中。1936年,他破译了日军即将在热河清乡的电报,遂马上将此消息上报,使得热河抗日军队提前做了准备。

1935年,杨佐青又受命赴天津负责华北地区的国际反帝情报工作。各地情报开始源源不断地传到天津,由杨佐青整理汇总之后,再转由上级伊万诺夫用电台发回苏军情报部。除了搜集情报,他有时还奉命购买储备燃烧材料,配制炸药,自制雷管引火等,对日寇战略储备及军事设施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燃烧、爆炸。

1936年1月,杨佐青开始负责上海地区的国际反帝情报工作。他到上海后,住在法租界的一幢小楼上。此时的上海已经成为远东地区的情报中心,几乎汇聚了国内外各路谍战高手。当时共产国际远东情报组织总部就在上海,领导包括东北在内的整个情报组织,最多的时候达到50多个情报组。

从1932年至1942年,杨佐青和他的国际反帝情报组,共向莫斯科、延安和东北抗联发出情报4000余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国国际反帝情报组因工作出色,多次得到上级的高度评价和嘉奖。1937年2月,哈尔滨情报组荣获一等列宁奖章。

1942年,国际情报组织多名领导成员被捕,9月16日,杨佐青被捕。

经受住了日本人的软硬兼施和严刑拷打,杨佐青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日本军法处无奈只能以“反对皇军活动”的罪名判处他8年徒刑。抗战胜利后,杨佐青经地下党搭救在1945年获释。后经陈云批准,加入东北民主联军,参加了解放哈尔滨的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杨佐青担任黑龙江省外事处处长,在新的岗位上为人民服务。1970年,不幸去世。

杨佐青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一个无名英雄,人们只知道他在南满游击队初期的表现,然后他的历史就是一片空白。他的妻子苏风说:“老杨在监狱里遭多少罪我明白,他身上的伤都在这儿摆着呢。但是究竟他搞国际情报具体都干了些啥,老杨从来不提,从来不宣扬,从不跟儿女说,也不跟我说。”

杨佐青是一名曾亲手上阵杀敌的英勇东北抗联指挥员,同时还是一个在隐蔽战线默默无闻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也许他的事迹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熟知,但他的名字永远不会被后辈忘怀。

参考资料:《隐蔽战线的抗日英雄杨佐青》等


作者:毕玮琳 通讯员 朱盾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