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推进新农科建设筑基赋能 ——吉林农业大学构建“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走笔

作者:张鹤 实习生 李沐晨   更新时间:2021-10-19 08:47   来源:吉林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在校、企、政协同育人基础上,探索实施“一省一校一所”协同育人机制,紧跟国家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将“安吉共识”的理念和“北大仓行动”的举措落实落细,不断为全面推进新农科建设筑基赋能。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吉林农业大学提出了“育人为本、融合创新、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理念,构建起“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生态模式。“三融”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中外融合;“三通”指身份互通、成果互通、经费互通;“一体化”指“政用产学研”一体化育人。这一模式的核心是要推进“四化”综合改革,即创建“实体化”育人特区,构建“融合化”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构建“精准化”协同育人机制。

“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生态模式的构建,对推进政府、用户(市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的共享、互动,实现多部门、多维度一体化育人提供了重要保障,有利于将优质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将行业特色转化为专业特色。协同共建成果将更好地落实到推动产业发展中,辐射到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上。

构建“实体化”育人特区

为了更好地汇聚优势资源,吉林农业大学积极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共建校院共有的实体教学机构——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形成深度融合、协同发展、高度共享的育人特区。确定了以卓越农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引领,以复合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为主体,以实用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为辅助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长白山书院”为载体,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的生活社区、师生共享的公共空间和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平台4个维度建立书院制管理模式;同时,实行“书院+”成长路径及“直通车”培养模式:学生本科阶段采取“书院+”成长路径,即依据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生个性化需求,可选择“书院+国际课程”“书院+院所研学”或“书院+企业实践”,研究生阶段则采取4+X本硕博连读和2+X硕博连读的“硕博直通车”模式。

构建“融合化”学科专业体系

新农科建设要坚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因此,吉林农业大学一直致力于打破学科边界,破除专业壁垒,推进农医工文理深度融合。

学校坚持多元、融合、协同发展,打造出了药用动植物资源、农业生物科学、农林产业经济、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兽医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作物学、菌物学等多个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目前,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已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9个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前70%;有13个学科获批我省特色高水平学科。此外,围绕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趋势,学校还着力打造新农科建设特色品牌,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目前,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获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15个。

构建“精准化”协同育人机制

为了更好地资源互补、优势叠加、利益共赢,提高协同育人效果,吉林农业大学依托自身22个国家和部委级科研平台、61个省级科研平台,以及省农科院的63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资源优势汇聚,积极打造了吉林省长白山科研协同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4个现代农业创新平台。同时,组建了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协同育人联盟,成立理事会(董事会)负责整体运行管理,制定规章制度,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保障“三融三通”的实现。

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

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合作能力,吉林农业大学构建了“多元化”协同育人师资队伍。依托学校与省农业科学院的126名国家级人才,打造了以李玉院士、“杂交大豆之父”孙寰为代表的高端师资团队;联合涉农企业家、高级工程师担任“产业教授”的应用技能型实践教师队伍,补齐学生实践能力短板;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和省外专局高端引智项目,引进国际知名专家,打造以著名专家领衔的国际联合型教师团队。

目前,吉林农业大学新农科建设已取得多项进展。学校成为了首批“订单式”农科生的培养单位,成立了以新农科建设为引领的智慧农业研究院。不久前,吉林省新农科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学校召开,审议通过了《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建设方案》,正式成立了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

“新时代对高等农林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必须要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紧迫感加快建设新农科。”吉林农业大学校长冯江表示,开新路、育新才、建高地、聚名师、促开放,学校与省农科院坚持优势互补、集聚资源、先试先行的改革思路,努力探索出了一套协同育人的“吉林模式”。“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在新农科建设征程中讲好吉林故事,贡献吉林力量。”

作者:张鹤 实习生 李沐晨
编辑:徐青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