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功业铭东陲 ——民族英雄吴大澂巩固东北地区边防发展记事

  更新时间:2024-09-04 07:02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半坡日落马蹄轻,树杪云归雪乍晴。

猎户追狍迷草路,牧童引犊卧松棚。

岸凌水阔知晴暖,野山风多入夜明。

地僻屯稀投宿早,得闲行处且闲行。

这首《闲行》是清代英雄、爱国大臣吴大澂所作,诗中充分体现了其当年在我国东北边陲之地废除封禁、兴边固防、开边通海、抵御强敌,给当地人民带来富足和安逸的生活景象。

据了解,清代的吉林东部包括珲春、宁古塔、三姓等地区,是清朝祖先的发祥地。满清入关后,视这一带为“龙兴之地”而长期禁垦、限居,以致沃野荒无人烟,且有疆无界、有边无防,为沙俄入侵洞开方便之门。

光绪六年(1880年),清廷着赏河南河北道吴大澂三品卿衔,前赴吉林随同将军铭安帮办一切事宜。五月,吴大澂从京城出发,赶赴吉林。当时正是暮春时节,“早晚须穿棉马褂”。

黑土地长期荒芜得不到开垦,边境地区人烟稀少、经济不发达。面对这种景象,吴大澂十分痛惜,深感自己为官一任,应造福一方。于是,他冒着侵犯清王朝200多年来“边外皇祖龙兴之地不得开垦”的祖制之风险,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大开边禁,招民实边,从关内移民到珲春等地开荒耕种。由于他一再上书,情辞恳切,陈说利害,终于感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准许了他的奏请,命他招募移民到吉林东陲耕种土地。

光绪七年(1881),吴大澂委派能吏李金镛任珲春招垦总局总办(东北第一个招垦局负责人),在五道沟、延吉南岗、黑顶子等地设立招垦分局,负责珲春解禁后招垦实边及边界交涉事宜。接着,派员去山东等地招收移民垦边。

新落户的移民开荒种地,每棚(10户)给车3辆;每2户分1头牛,牛按半价给垦民,牛价款3年还清;所开垦土地,3年内免交税赋,极大提高了移民开发珲春的热情。珲春地区人口明显增多,土地得到开发利用,出现了“朝出耦耕荷锄便”“鸡犬农家相毗连”的新气象,为增强珲春边防提供了人力和物力资源。

原珲春副都统管辖的延吉、和龙、春化、敬信等地和原宁古塔副都统管辖的宁安、东宁、穆棱、密山等地,均是因招垦设局而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边疆重镇。

吴大澂冒着生命危险破除“封禁”,招募关内贫民“移民垦荒”,开创了近代东北开发的先河。此后不久,山东、河北、山西、河南、苏北等地的贫苦农民纷纷“闯关东、求活路”。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人口增长到3000多万,千万顷黑土地得到开垦,东北成为中国一大粮仓。同时,文化教育、商业贸易、手工业、轻工业都得到长足发展,东北地区得到了有史以来的大开发。

兴军固防是吴大澂来到吉林督办防务的重事。

为进一步加强与沙俄边界当局交涉,他奏请朝廷,提高珲春边境地方官员职衔,改革原来体制。光绪七年(1881),清廷裁珲春协领,在珲春设立副都统(二品武职),直隶吉林将军管辖。珲春副都统自光绪七年(1881)设立至宣统元年(1909)裁撤,共存在28年,管辖除敦化以外的今延边大部分地区。

清廷针对沙俄对吉林东部边疆的侵略,采取防御措施。为加强边防,吴大澂会同吉林将军铭安,奏请朝廷改制八旗兵,废除世袭制,改为招募制,编练新式防军。从各地招募青壮年,编成巩、卫、绥、安4个防军,计5000人,分别驻守宁古塔、三姓、珲春、吉林等地。次年,防军增至9000人,后统称靖边军。经过严格训练,边防部队的战斗力得到增强。

在编练防军的同时,吴大澂还主张在军事要塞修建炮台。

清光绪七年(1881年),督办吉林边防的吴大澂奏请朝廷修筑珲春炮台;光绪十二年(1886年),珲春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再次奏请在珲春修筑炮台。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当地自行捐资修筑的东、西两炮台竣工,并在抵御沙俄侵略的斗争中产生强大的战斗威力。

2019年7月,吴大澂的玄孙吴元京重走高祖吴大澂皇华纪程之路时,特意参观清代珲春西炮台遗址。

光绪七年(1881),吴大澂奏请朝廷创办了吉林机器局,这是东北地区最早的近代兵工业,成为洋务运动中较有成效的军工厂局之一。创办中克服了调员、建厂、选匠、购器及转运等困难,生产出了以枪弹、炮弹和火药为主的军需物资,满足了吉黑两省的防务需要。吉林机器局还自行研制新式枪炮、试造轮船,并在全国最先采用机器制造银元,为抵御外币、维护经济安全发挥了作用。

由于吴大澂在督办吉林防务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巩固边防重要举措,使得沙俄政府不敢小视吉林,“俄人始稍稍敛迹矣”。

吴大澂在历史上的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使珲春这个僻塞边陲之地呈现出了一派祥和安定的景象。

如今来到珲春,强烈感受到人们对吴大澂由衷的敬仰和爱戴。市区的吴大澂广场,郊区的东西炮台遗址、吴大澂花岗岩雕像和汉白玉“吴大澂收复国土纪念”碑,长岭子口岸的铜柱基座,张鼓峰事件纪念馆的吴大澂专题介绍,以其手书“龙虎”二字命名的龙虎阁、阁内的吴大澂铜像……人们以各种方式、通过各种场所向吴大澂表达敬意。吴大澂,这个响亮的名字被永远刻在吉林大地上。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祖维晨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