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万象更新。省政府近日印发《招商引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新招商”理念为引领,全面激活招商引资动能。省内各商协会闻令而动,立足桥梁纽带定位,聚焦产业招商、要素保障、营商优化等关键环节,以务实举措架起域外企业投资吉林的“连心桥”。记者深入采访多家省级商协会负责人,探寻改革背景下以商引商的新路径与新实践。
产业招商精准发力
链式思维破题开局
“方案中‘构建产业链招商体系’的要求,让我们找到了发力方向。”吉林省江苏商会执行会长施梅文坦言,4月上旬,该商会联合省商务厅赴长三角开展招商,挖掘潜在合作机遇。“在常州,我们与新能源企业探讨东北布局可能;在上海,与兄弟商会达成战略合作,借力长三角产业优势补强吉林链条。”施梅文表示,商会正通过“以商引商”模式,推动苏浙企业与吉林汽车、能源等产业深度对接,“长春作为东北亚几何中心,有望成为长三角技术与东北资源的‘转换器’。”
吉林省河南商会会长李万升则以“产业链联合招商”见长。今年3月,他带队赴湖北、湖南推介,促成多地企业与吉林省相关市(州)达成合作意向。“商会不仅传递政策,更需破解‘信息不对称’。”李万升介绍,河南商会建立“项目跟踪台账”,对双汇、思念等会员企业的投资需求,逐一匹配吉林资源,“下一步将联合商务部门,为落地企业提供用工、物流等全周期服务。”
要素保障夯实根基
政会协同破除壁垒
“方案提出‘强化要素支撑’,但基层落实仍需啃硬骨头。”吉林省陕西商会执行会长高跃峰自吉林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吉林工作,已经在这里生活了40多年。他认为,吉林营商环境改善显著,可以安心在吉林发展事业。高跃峰透露,商会近期正梳理会员企业诉求,拟联合政府部门召开“堵点疏通会”,推动土地、能耗等指标向重点项目倾斜。
“我们商会也积极对接各种资源,为从陕西来吉林创业的朋友们铺路搭桥,搭建交流平台,为两省经济发展作出商会的贡献。”高跃峰说。
吉林省异地商会联合会会长刘上源则看重“服务落地”的长效保障。他介绍,联合会计划与人社部门联合举办专场招聘会,解决企业用工难题;推动金融机构与商会签约,为中小投资者提供“白名单”融资支持。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口碑效应加速释放
“现在的吉林,审批流程简化、产业链配套完善,连中小微企业都能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李万升感慨,近年来商会角色从“诉求传达者”转变为“政策宣传员”,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商会了解吉林、投资吉林。他举例,河南商会会员单位“慕园餐饮”正是看中吉林农业资源优势,将中央厨房落户长春,“商会的信用背书与政府的服务效率,让企业吃下‘定心丸’。”
刘上源重视“口碑传播”的力量。联合会近期组织50余家省级商会代表参加培训,通过解读产业目录、剖析典型案例,增强外界对吉林营商环境的信心。“商会要当好‘故事讲述者’,用会员企业的成功案例打消投资者顾虑。”他说。
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商协会的“纽带作用”被进一步激活。施梅文透露,江苏省工商联与吉林正谋划共建“东北亚—长三角产业合作园区”,探索“飞地经济”模式。高跃峰则计划推动陕吉商会签署战略协议,在能源化工领域实现技术共享。“唯有打破区域壁垒、深化协同创新,才能实现‘1+1>2’的招商效果。”他说。
商协会的活力,折射着改革的温度。吉林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招商改革,更需商协会“接地气”式的末梢深耕。李万升认为,商协会应成为“改革合伙人”。“方案中的‘以商招商’不是口号,而是需要商会与政府共同设计激励机制、共享信息资源。”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王秋月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