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的研究员李君展示“中特娇子”鲜食玉米品种。本报记者 冯超 摄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研究员李君(左)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三亚南繁育种基地查看玉米育种情况。 本报记者 冯超 摄
4月上旬,当吉林的黑土地还在备耕阶段,海南三亚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以下简称“特产所”)南繁育种基地,却是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来自特产所玉米遗传育种团队的专家李君副研究员正带领团队成员在试验田里对上千份鲜食玉米材料进行田间采集、记录。在这片绿意盎然的鲜食玉米试验田中,每一株玉米都承载着科研人员“与时间赛跑”的育种智慧。
一粒种子承载着农民增收的希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
三亚阳光充足,热量丰富,南繁育种基地是天然的温室,育种的天堂。一粒粒种子破土而出,凝聚着坚持不懈的科研创新,关系着餐桌上的美味与健康,更承载着农民增收的希望。鲜食玉米作为“菜粮兼用”型作物,近年来市场需求年均增长15%,但高端品种长期依赖进口。“我们不仅要让百姓吃得好,还要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李君介绍,团队历时15年选育,研发出了鲜食玉米新品类,与以往“甜糯同穗”的玉米相比,它的特点是“甜糯同粒”,每一粒玉米兼具甜糯双基因、抗病性强等特性,鲜穗亩产达2000公斤以上,较传统品种增产20%,目前已在全国推广种植70多万亩。
经专业检测,甜糯同粒的鲜食玉米的可溶性糖含量达16%,支链淀粉占比超89%,同时具备皮薄无渣的食用特性。“这个数据超过了很多甜玉米甚至国外进口品种。”团队成员齐海军博士说。
“候鸟科学家”的育种长征
“南繁硅谷”是国家种业科技创新攻关的核心平台,据估算,我国新育成的农作物品种中,超过70%经过南繁选育,孕育着无限的机遇。“但育种的过程是场马拉松。”李君回忆,多年前团队在海南省乐东市黄流育种基地发现一株具有特殊香气的突变体玉米果穗,立即带回三亚加代繁殖。每一颗种子都要经过李君及其团队的层层筛选,才有机会被种到南繁的试验田。种植、授粉、收果,每一个环节,除了每一株玉米,科学家们都要经历烈日的考验。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团队像候鸟一样迁徙到三亚,与高温、台风、虫害“抢时间”。
辛苦的付出终于结出硕果。前不久,海南三亚举办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来自全国200多家种子企业、科研单位的205个鲜食玉米品种中,评选发布了一批“好吃品种”名单,特产所的鲜食玉米新品种“中特娇子”以综合评分85.4分的优异成绩获得“好吃玉米金奖”。
科技赋能鲜食玉米产业链
为进一步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精神,由特产所牵头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温带农业研究中心,面向东北农业主战场,充分发挥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技术储备、人才培养等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重点在种质资源保护、盐碱地改良、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乡村振兴政策等方面开展研究。特产所玉米遗传育种团队成为首批入驻团队,近年来,科研人员驻扎在南繁基地,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大大缩短育种周期。
甜糯同粒鲜食玉米新品种,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采收期长。长达15—20天的采收期内,不影响玉米的口味和甜糯程度,为农民采收、企业深加工提供了更长的操作空间。“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产业链正在不断优化升级。”李君一边展示着与国内鲜食玉米加工龙头企业合作的真空锁鲜穗,一边说。
我省地处黄金玉米带,玉米是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2024年,吉林省玉米种植面积455.86万公顷,玉米产量3459.56万吨。特产所玉米遗传育种团队立足省内生态和资源优势,以破解种源难题、服务粮食增产、促进农民增收为己任,围绕玉米关键育种技术持续攻关,一批优质、高产、抗病品种陆续推广应用,有力支撑鲜食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
夜幕降临,南繁基地的灯光依然亮着。李君指着正在开花的玉米株说:“这些材料里可能藏着下一个优质的鲜食玉米新品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是农业科研的本分。”特产所鲜食玉米品种的成功培育是科技赋能种业振兴的缩影。当前,我国种业正加快创新、探索智慧育种、深化国际合作,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筑牢底座。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记者 冯超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