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力数字化建设 助推吉林农业跃升

  更新时间:2025-06-30 06:09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数字化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吉林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日前,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提出坚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发挥信息驱动引领作用,锚定强农惠农富农任务目标等工作要求。吉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应立足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区域农业发展需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充分发挥数字化这个激活黑土地资源潜能、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智能引擎”作用,推动农业产业从传统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积极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当前,吉林农业数字化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传统农业生产依赖经验决策,生产要素配置缺乏数据支撑,关键环节信息较为碎片化,导致病虫害预警滞后、采收误判多有发生,削弱了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响应效率。二是政府支农资金采用“项目制”分配模式,绩效评价过度侧重固定资产投入,导致资金使用相对僵化,核销依赖票据凭证,难以适应需求动态变化和区域特色发展,制约了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三是农业数据缺失导致金融抑制效应产生,生物资产确权难、投入产出数据断裂等问题的出现,阻碍了资本与农业的有效对接,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是破解农业发展困境的关键路径。农业数字化建设是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过程,有利于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对于吉林迈向农业强省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全流程的数据采集与分析,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精准,持续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应积极构建数字化体系,为优化资金资源配置效能提供突破口。通过联动农田物联网与生产经营企业的数字化系统,让相关部门能够实时追踪作物生长与企业运营数据,为科学确定资源配置方案奠定基础,同时应持续推动绩效评估从“重资产规模”转向“重产出效益”,实现资金资源的精准投放。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参与数字化建设,为外部企业了解农业企业、消除资本的农业价值认知盲区提供有效途径。将生物体征、生产记录等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标准化信息流,突破传统农业经营中主观经验判断的局限,帮助金融机构建立科学评估模型,适当提高涉农贷款量,创新农业信贷工具,拓宽农业企业融资渠道。

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建设,需秉持“一盘棋”思维,加强统筹谋划,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同时注重发挥龙头企业数字化建设方面的示范效应,推动全省农业产业数字化和资产化发展。一是以龙头企业为试点,探索由政府招标专业服务供应商,重点解决企业运营效率低、政府补贴资金使用不到位等问题的发展和服务模式,将龙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打造成可推广的模板,加以宣介推广,努力形成企业内部管理效能提升和政府资金流向动态监管的良性循环,着力实现外部投资者通过数字化平台直观了解企业经营状况,进而增强投资信心,形成“示范一家、带动一片”辐射效应的发展目标。二是以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示范,增强全省农业企业数字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推动吉林农业数字化进程。开展农业企业数字化诊断,精准识别短板,分类施策,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据应用能力提升。三是探索将农业资产数据化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向,积极构建“数据资产化—资本增值—吸引融资”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将数据资源纳入企业资产负债表,创新数据质押融资等金融工具发展,增强农业企业融资能力。四是加强宣传推广,通过案例展示、政策解读、服务对接等方式,营造数字化转型氛围,激发农业企业数字化发展内生动力。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现挂职任吉林财经大学副校长)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杨楠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