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新能源汽车覆盖一层轻薄的发电材料,就能在阳光下“边行驶边充电”;大楼表面披上太阳能“外衣”,即可为楼宇提供绿色电力;衣物上附着柔软的光伏贴片,手机等设备便有了“移动电源”……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应化所),这些充满未来感的新能源应用场景,正加速走进现实。
在实验室,长春应化所秦川江研究员向记者展示了一块橘黄色半透明的“玻璃”。触手轻盈,质地光滑,却非玻璃材质——这正是他们研发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板。
“相较于传统晶体硅,它可以制成全透明、半透明或各种颜色,产业化后可直接用作‘发电玻璃窗’。”秦川江解释道,这意味着未来的建筑窗户,既能透光,又能发电,还可作为彩色幕墙铺贴于楼宇表面。
更令人惊叹的是其轻薄与柔性。秦川江轻松弯折另一块仅几毫米厚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板,展示其出色的延展性。“它能完美贴合任意曲面。未来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表面,可为车辆提供可观的额外续航里程。”
并且,钙钛矿电池在室内弱光条件下仍能有效发电,这使得它可以为室内自动照明、人机交互传感器等设备供电,应用场景极为广阔。
当前光伏发电的主流技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虽效率高、技术成熟,却存在制造成本高、组件厚重易碎、高温性能衰减等不足。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其高效率、低成本及可溶液加工等优势,被视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核心方向。
“在量产阶段,钙钛矿的材料与工艺成本将显著低于晶体硅。”秦川江介绍,钙钛矿的制造无需晶体硅上千摄氏度高温的复杂工艺,其低温溶液涂布方式像“摊煎饼”一样,更为简便节能。
但一直以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实现产业化还面临关键技术瓶颈:电池内部的有机自组装分子载流子传输能力不足、化学稳定性差,且大面积均匀成膜技术尚未成熟,严重限制了组件性能提升。
针对这一难题,长春应化所秦川江、王利祥研究团队成功自主研发出“开壳双自由基自组装分子”材料。“新材料通过分子自组装技术,能形成高度均匀的薄膜结构,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材料无序堆叠导致的密度损失。”秦川江表示,依靠新材料制造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小面积器件实现了26.3%的光电转换效率,微组件效率达到23.6%,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效率突破34.2%。
近十年来,钙钛矿光伏已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和产业界关注的关键方向。目前,隆基绿能等数十家国内企业正加速布局钙钛矿技术。
“该技术已处于光伏领域领先水平,并具备了量产条件。”秦川江自信地表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实验室所用的关键设备均为国产,不仅不存在‘卡脖子’风险,更在核心材料领域实现了自主可控。”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在于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果一经发表,已吸引多家企业寻求合作。”但秦川江希望在吉林这片热土上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目前,我们已成功吸引苏州鸿正智能科技等上下游4家配套企业在长春建厂投产。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部门支持,全力推动钙钛矿光伏组件在吉林实现产业化!”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郑玉鑫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