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美丽的河与人民的城

  更新时间:2025-08-18 07:21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谁说东北没有美丽的河岸风光?谁说东北人无法体验美好的滨水生活?

在吉林省长春市,穿城而过的伊通河不仅满足了北方人关于河岸景观的千种想象,更为长春人滋养出了河岸生活的百种方式。

8月2日,周末,艳阳高照。伊通河南段的肆季南河——长春首个滨河文旅综合体,有超10万人次到此,享受粉色沙滩、水幕光影秀、音乐喷泉、微醺市集美酒,乐享烧烤香气混着咖啡香及《我爱记歌词》互动舞台下的合唱……

肆季南河的爆红,是长春这条“母亲河”10年蝶变的一次闪亮“登场”,更是一条河给予她深爱的一城儿女的美好馈赠。

“治理一条河,幸福一座城”。2016年起,长春市用10年时间对伊通河进行全区段、全流域、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如今,万象更新的伊通河展现出动人的身姿,为致力于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长春,注入了城市更新的无限动能,用自己的一湾碧波哺育着900多万长春市民。

治水·为民

“我家门前有条河”。伊通河在东北黑土地上蜿蜒342.5公里,流经长春主城区48.82公里,是这座城市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从高空俯瞰,伊通河宛如一条碧绿绸带从南向北贯穿整个城区;在河畔绿道穿行,河两岸风景串连起人们的乡愁记忆,也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心之所向。而治理好“家门前”这条河,既是对民之所盼的呼应,也能体现出一座城的发展理念。

在长春,这个理念的根本是“以人为本”。治理一条河,改变一座城,归根结底,是要从方方面面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

于是,我们看到——

通过清淤、疏浚、固堤、湿地保护、保持水土等措施,全市75个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治理、排水管道进一步疏通,城市的防洪疏堵功能进一步提高;

增加绿化带,培育水生植物,规划景观小品,“碧波荡漾、鱼鸟翔集”的伊通河生态逐渐修复,两岸居民实现“推窗见景、出门见绿”;

“五岛十园”陆续开放,沿线大大小小的口袋公园和33个休息驿站点缀其间,健身器材、休闲设施、音响设备等一应俱全,成为市民户外休闲、健身、娱乐的最佳场所;

人行慢道、骑行道、栈桥全线贯通,运动爱好者们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从“淤泥堆积、杂草丛生、污水刺鼻”到“河畅景美、百鸟栖息、生态怡人”,从一条寂寞奔腾的河流到“三区五岛十园”的落地繁华,伊通河的综合治理,不仅构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也将“水清、岸绿、乐活”的诗意生活图景植入市民日常生活。

于是,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城市四季景象:春季,当微风拂过樱花岛,千株樱花绽放如霞,更有杏花、桃花、北美海棠接连渲染出四季欢歌的帷幕;夏季,顽童们赤脚在河边的沙滩堆起城堡,热爱运动的年轻人沿着滨水绿道骑行,喜欢音乐的朋友们在满眼葱绿的林荫下架好麦克,引吭高歌;秋季,银杏道与枫树林将河岸染成金红,逛完早市的老两口穿过滨河公园满载而归;冬季,河面冰场的笑声和冰滑梯、雪雕、冰爬犁一起装满东北孩子的记忆;还有每年6月的龙舟赛,上演着速度与激情……

这样的画面和情景,早已成为市民生活的日常。这些“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背后,是“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实践。

借水·注魂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没有文化底蕴的“母亲河”,载不动人们的深情厚谊,其作为城市精神符号的功能也黯然失色。

伊通河不能没有灵魂。正因为坚持了这样的治理理念,今天,当我们漫步伊通河畔时,才总能在不经意间拾得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光影岛,得名于“长春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这样值得铭记的历史荣光;渔航文化公园,镌刻着关于长春渔猎文化和航运文化的悠悠往事;脱胎于“长春市第一净水厂”的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是国内难得一见的净水工业文化遗址;影像民俗公园的民族风情园和城市风情园将生态、历史与人文完美融合,共同展示着长春的民俗和影视文化……

“长春的建立和铁路的修建有很大关系”“新中国的第一辆汽车是咱们长春产的”“这辆火车是1982年的,和我的年纪差不多”……8月8日,在工业轨迹公园,骑行爱好者韩闯父子骑骑停停。借着公园里的火车、工人雕塑和文化展板,韩闯断断续续地把家乡的故事讲给8岁的儿子听。“伊通河沉淀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在这里骑行,不仅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也能让孩子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一方面,“借水”传承长春的历史文化,另外一方面,“借水”创造不一样的城市文化。

伊通河畔,露营正悄然成为长春崭新的文化符号。每逢周末,各式各样的天幕、帐篷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河岸两侧。人们携老扶幼,或追蝶捕虫,河边嬉戏;或静坐远眺,聆听虫鸣鸟啼。生态宜居的伊通河孕育了新的休闲方式,也滋养着独特的城市文化肌理。

“肆季南河”岸线公园以人造海滩消除地理边界,让习惯穿行在零下20℃雪原的人们,转身就能触摸到28℃的夏日海滨。当细腻的粉沙铺就2万平方米的浪漫沙滩,当百米水幕光影秀凌空绽放,长春人也能在家门口感受到海的浪漫。这种突破地理局限的文化想象力,正将“去肆季南河赶海”塑造成长春新的城市仪式。

走进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建筑、生态与工业文化的融合之美扑面而来。完整保留的不同年代的净水设备,成为展示城市水文化发展变迁的绝佳素材。“中法文化之春”展览、“时代之光”中国油画展、“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特色活动,滋养了市民的精神世界,让这里成为长春城市文化输出的新名片;依托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历史建筑,创新打造吉林省首部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沉浸式原创戏剧《南岭1932》。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焕新出文化的味道。

守护历史,也创造未来。这样的传承与创新,正如一直奔涌向前的伊通河,为长春的城市更新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依水·兴业

因河而生的城市,往往也因水而兴。黄浦江之于上海,嘉陵江之于重庆,秦淮河之于南京,珠江之于广州,莫不如是。

长春,也不例外。

当伊通河恢复了生态之美,滨河区域就自发成长为商业拓展、产业升级的崭新空间。

在长春工业轨迹公园内,依托公园独有的工业遗产资源和伊通河畔浓郁的露营氛围,以“绿皮火车车厢+帐篷、天幕”形式打造的“火车餐厅集群”一经问世,就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文化内涵吸引了市民的关注。南溪里文旅小镇则将开放街区、滨水商业、公园商业融为一体,引入潮流IP,打造城市级、全时段、全客层、年轻力的伊通河畔水岸文旅目的地。据长春文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三部工作人员王丹介绍,文旅小镇涵盖了吃、住、游、乐、购、文、体七大体系。目前工作日平均接待游客在8000到10000人次,节假日平均接待游客超过15000人次,年接待量达300万人次。

肆季南河项目正式开业仅一周,总接待游客量就超过50万人次,总销售额(含预售)达到407万余元。

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也在伊通河两岸铺陈开来:

坐落于北湖未来科学城核心区的长春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中心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互促三大功能,建有成果发布、科创路演、科创沙龙、科创汇、创智港等多个科创服务区。待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将转化成果3000项,带动孵化项目800个,生成科技型企业200户以上,服务企业5000户以上。

在伊通河南段,总投资33.4亿元的长春净月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也揭开神秘面纱,进入招商阶段。依托伊通河稀缺的生态与人文资源,该项目涵盖数智产业、城市文创艺术、商务休闲与生态文旅四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数字化、智慧化的文化创意产业高端集聚平台。项目运营后,将通过构建以“智慧文创”引领的“文创+商务+休闲”创新融合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形成都市休闲区,并升级为区域地标性的亲水休闲目的地。未来,该项目还将与长春市影视文创孵化园二期项目、国际影都酒店群及影视拍摄基地形成产业联动,共建都市新文旅消费中心。

夜幕降临,当54路有轨电车、长春电影制片厂、一汽重卡、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等“长春故事”的光影在肆季南河的水幕上一一闪过,当“我们如此热爱长春”的字幕澎湃而出,我们能听到,人们用阵阵欢呼,表达着对越来越好的母亲河和越来越好的家乡的热爱。

人们如此热爱长春,因为这是一座“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城市。正如我们行走在伊通河两岸,每一步都能感受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温暖。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记者 王丹丹 孙春艳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