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满族语言文字保护抢救口述史》出版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作者:关丰富
时间:2023-11-04 10:25:50

《中国满族语言文字保护抢救口述史》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满语文保护抢救口述史与满语音像资料库建构”的结项成果,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该课题自2016年立项以来,课题组在首席专家、东北师范大学刘厚生教授的带领下,分为六个子课题组共90余人,往来于东北三省、京津冀、新疆等满语言文化遗存较为丰富的地区开展田野调查研究。受访者超过1000人次,重点采访167人,形成采访视频资料约 300G,标准满语口语3000句,整理有效口述史文字资料100多万字。

《口述史》是关于满语文原生态遗存的调查研究成果,通过田野调查和面对面采访等形式,记录了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新疆共六个地区的满文档案抢救与保护措施、满文文献整理与翻译进展、满文人才储备与培养现状等内容。该书以口述纪实、访谈叙事的方式,生动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描绘了全国相关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传承满语文的褴褛历程,倡导青年一代学者积极投身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伟大事业。

《口述史》指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早在2003年就将满语列为濒危语言,国家已经将其纳入“冷门绝学”扶持。如今,满语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当前仅在我国东北、内蒙等个别满族地区有一部分满族人会说满语,在新疆也有少量锡伯族使用从满语继承和发展而来的锡伯语,但他们绝大多数在日常交际中使用汉语,满文日渐生疏。用不了多久,满语文将从日常交际语中彻底消失,这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满语文的传承与发展的紧迫性。

《口述史》指出,满语是我国历史上曾广泛使用的一种官方少数民族语言,清代遗存的满文历史档案和文字资料堪称浩如烟海,多达数百万件之多,这些文献记录了清代三百余年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重要历史内容。满语和满文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研究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担负起满文历史文献的抢救、保护和利用的历史责任。

《口述史》指出,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工智能、5G时代,数以百万计的满文档案和典籍,如仅靠人工翻译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因此,立足现代化科技手段,加强满语言影像与文物的原生态保护,推进满文人工智能翻译研究理论和实践,对于满语文传承发展和满文历史文献开发利用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推动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

满语文相关研究是东北师范大学传统特色研究领域之一,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满文的青年学者,产出了若干以“满文辞书”为代表的标志性科研成果。2016年以来,全校在满文历史文献研究方面共获立国家级重大项目3项。其中“中国满语文保护抢救口述史与满语音像资料库建构”获立2016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清代满文辞书史研究及新编《满汉大辞典》”获立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盛京内务府抄存档案《黑图档》整理与研究”获立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