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里有段经典剧情:六子被诬陷吃了两碗粉,为了自证清白选择剖腹,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它往往超出作品本身,能让现实中的观众们若有所思、若有所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尤其是当下,我们身处于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世界,总有人莫名其妙就上了热搜,同一系列真假难辨的“绯闻”联系起来,甚至蒙上不白之冤,任由万千网友评头论足。
我们,就如电影中的六子一般,陷入自证危机。
一
沉寂了有阵子的“挖呀挖”黄老师,最近被造谣又上了热搜。
据一些媒体报道,当事人黄老师表示,自己在照顾孩子的这段时间里,又经历了网络造谣,“当时我觉得清者自清,直到登上热搜才发现,当脏水向自己泼来的时候,清者自清是没用的”。
黄老师回应被造黄谣(视频截图)
为此,她不得不选择收集证据报警,希望未来有一天,每个人都不用再陷入自证危机。
黄老师遭遇的这件事,戳中了无数“六子”的痛点,毕竟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事儿,数量之多,真得用“罄竹难书”形容。
有人编造段子,声称某某私生活不检点,还P图“有图有真相”;有人洋洋洒洒写一篇“小作文”,断章取义地给某人扣帽子,打破生活宁静;有人污蔑别人偷拍,明知对方清白却依然拍视频发动网暴,振振有词“难道他就没有一点错吗”;有人苦苦打官司数年,终得沉冤得雪,但丢掉的名誉、工作、社会地位难以挽回……
一个六子死了,无数个“六子”正在中枪。
二
打击网络谣言这事儿,说了不少年,却始终得不到根本性治理,为啥?
原因错综复杂,姑且列举几条:
“先入为主”惹的祸。古时候有三人成虎的故事,说的就是当一则谣言被许多人传播后,吃瓜群众们也会信以为真,跟着大家躲避虎灾。
现实中,当某些网络谣言传到大家跟前时,往往都已经拥有较高热度,搭配些有鼻子有眼的描述,很容易就让我们先入为主地产生判断、信以为真。很多“造黄谣”屡试不爽,便是这番心理作祟。
图片来自厦门交警官方视频号
“无暇思考”背的锅。现代人真的太忙了,时间太宝贵了。所以,无论是吃饭还是工作,都逃不掉追求效率的束缚与焦虑,这一点在接收网络信息上尤为明显。
如果说,分分钟能刷过去十几条短视频,一眼扫过七八条微博,那么我们当然做不到在某个具体事件上认真思考,分析背后是否有可疑之处,轻率当真——人人如此,便苦了六子。
“法不责众”酿的果。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能让一手资讯顷刻间传遍全球,亦能让一条谣言迅速冲上热榜热搜,调动亿万网友的眼球。
于是乎,也许造谣者只有一名,传播者却数不胜数,你一言我一语,本来简单的事情被脑补出几万字的内幕——咋追责?
每每真相大白,传播者也会露出“我也被欺骗”的表情,仿佛比受害者还无辜,然后下次再犯。
承认吧,哪怕是自诩理智清醒的你我,身上也不免沾惹过传谣的腥气。
“流量焦虑”犯的错。互联网时代,流量有多值钱?看看那些头部主播,一场直播下来的收益顶得上多少普通人一辈子的工资吧!
流量怎么来?博眼球是基础玩法。也许没多少人愿意关注“扶老奶奶过马路”,但很多人就是喜欢“震惊!某某居然是渣男”“某地执法人员与小贩斗殴”……若是某些互联网从业者再睁只眼闭只眼,默许真真假假的信息成为平台当日热门,岂不是轻松完成KPI?
曾有网友调侃,这年头为啥“反转”层出不穷?造谣来一波热度,辟谣再来一波,反思又有一波,三赢就是平台赢三次,赢麻了。
种种因素交织(欢迎大家评论区补充哈),网络谣言便如脱缰野马,处处都是能把它养得膘肥体壮的夜草,最终指向同样的结果:
六子,反正谣言已经管不住了,您老剖腹自证一个呗。
三
因此,借着这次黄老师声称被造谣的事儿,我们也确实该想想怎么做了。
致公党中央拟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交的《关于治理网络暴力,打造清朗网络环境的提案》,其中非常详细地剖析了治理网络谣言等网络暴力行为存在的困难,提出优化网暴案件的溯源取证规则、完善相关法律中的反网络暴力条款等建议,一时引发广泛热议。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理性认清网络乱象特点,不断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确保造谣者“不敢乱来”、平台方“不敢放任”、受害者“及时依法维权”等,各环节需补齐短板,少一些目之所及的治理死角。
说到底,能不能震慑违法行为,强有力维护受害者尊严,逃不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这十二字金句。
当受害者陷入舆论风波时,有关部门和平台当有义务协助证明清白,而不是受害者费心费力,苦上加苦。
站在我们普通网友角度,在看到一些真假难辨的信息时,不妨多留个心眼,想想这会不会是一场“六子自证清白”的闹剧。
更不要无中生有,尝试去丰富细节、脑补所谓阴谋论——这事儿可能把自己拉进违法的漩涡。
六子的死,吃瓜群众也得承担责任,没错吧?
吃瓜,也是要有原则的。
当然了,消除互联网“冤案”,这一过程任重道远。但每当一次次闹剧被证伪、一个个受害者挣扎在自证危机中,便注定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担起的责任。
毕竟,谁能保证自己不成为下一个六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