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丨​发挥比较优势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全面振兴
来源:吉林日报—大吉网    作者:孙久文
时间:2024-04-22 07:28:2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主动应变、积极求变之举,是新发展格局下东北振兴的关键性战略举措。当前,东北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基础、有比较优势,用好用足这些有利因素,推动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对于助推东北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全面理解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在精准把握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特征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突破创新。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驱动,将科技创新视为第一动力,在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相互结合过程中,新兴科技催化了科研工具、方法、体系等领域的“基础创新”,推动了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的突破性进步。创新技术在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中展现出强大渗透能力,可以深入影响区域产业发展各个环节。新质生产力中所包含的新生产方法,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必须强化应用。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新兴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融合的最新形态,“新”是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以新质科研为代表的新技术、以新质产业为代表的新业态和以新质企业为代表的新模式的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力。

新技术一般指原创技术,其对精准把控生产过程、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发挥生产要素效率等有重要助推作用;新业态则代表了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维度,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的融入带动了相关新场景应用,有利于形成健全产业网络、持续释放经济红利、有效延长传统产业生命周期等;新模式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的具体形式,体现在企业生产线和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化改造,籍此实现精准品控、柔性化生产和管理效率提升。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 20 多年来,东北地区依托各类政策工具和自身努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企业发展情况等不断得到改善。同时,由于受区域产业政策作用机制等限制,传统要素对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有所减弱。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东北地区应从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产业数字化等方面寻找新的动力源。

东北地区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及重塑

东北地区传统的比较优势。一是东北地区在自然地理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集中体现在东北地区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在巩固国家发展基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二是东北地区具有国家战略方面的优势,《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等文件的发布实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东北振兴的重视;三是工业体系基础等方面优势,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逐步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历史贡献。

新发展阶段比较优势的重塑。毋庸讳言,近年来东北地区比较优势存在减弱趋势。对外贸易发展、劳动力资本资源、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面临新的挑战,必须在发展中强化重塑。一是要在国际贸易中重塑比较优势。东北地区是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尤为重要。虽然当前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全球经济压力持续加大,但东北亚区域仍有较多合作机遇。应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努力开创新的分工、生产和流通模式。二是重塑国内市场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应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冰雪旅游业等产业,并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三是重塑重化工业比较优势。东北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良好。应持续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大文章,积极改造重化工业,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升级提质,努力打造包括航母制造、超大智能原油船制造、“复兴号”动车组制造等国家重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四是发挥绿色发展优势。东北地区持续加强生态建设,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林草丰茂成为地区重要标识,要进一步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五是发挥社会发展优势。党的十八以来,东北地区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人均受教育水平、城市化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之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密度适中,社会发展条件优越,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可期。

东北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路径探讨

第一,构建现代科研体系,打造区域研发中心。东北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汽车、船舶、装备等制造业及重化工、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领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技术积累,应在此基础上充分融合新兴数字技术,构建立足本土产业优势、具有区域特性的现代科研体系,打造东北亚区域制造业研发中心。发挥好新兴技术对科研创新的赋能效果,优化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发挥有为政府作用,推进基础设施与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建设,拓宽各主体创新渠道,降低研发成本。

第二,立足实体经济开展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是东北全面振兴的根基,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应推动高新技术向实体经济领域渗透融合,努力催生新业态,更好激发发展活力。明确地区产业发展特征、确定发展思路,注重产业质量提升、效率升级和动力转换,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一方面,引导高新技术赋能区域产业,鼓励技术供应方和服务商进入生产一线,提升技术与实际生产的匹配程度,循序渐进改造基础设施条件,以点带面推动应用场景落地、拓展。另一方面,加快构建现代化区域产业新体系,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加强对主导、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的规划设计;发挥大型企业引领支撑、协同带动作用,建设上下游关联、横向耦合的产业梯队;强化供应链、信息、标准、产品质量等方面管理,提升产业链各节点企业协作能力和整合程度。

第三,支持企业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企业是经济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主体,优化营商环境对于保障发展主体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应从市场需求出发,创新生产组织和运营模式,提升企业与各类高新技术的融合程度。另一方面,加强多元主体共创共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区域性企业管理平台构建,实现企业信息一网统管、统查、统办,及时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诉求,提高服务效率。

第四,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对外开放、尤其是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合作水平,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以边境口岸为重要平台打造国内市场东北延伸带,实施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际运输走廊打造,降低物流成本;推进与日韩制造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重视与东南亚、欧美国家的经贸往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第五,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形成更为深入的区域分工与合作。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发挥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优势,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发展动能。着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推进旅游交通、营销推广、市场监管和服务标准的一体化建设。

第六,利用要素流动推动新质生产力构建。持续打破影响要素流动配置的体制机制壁垒,畅通国内要素市场大循环。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探索高端科技要素向东北流动的渠道与路径。努力营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健全企业和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和实现机制,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缩小与先进地区在市场化和开放度方面差距,强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交流合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梁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