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花走千村| 小菌菇 大产业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时间:2025-05-04 15:42:17

近日,记者走进蛟河市黄松甸镇,探寻当地蓬勃发展的食用菌产业。

黄松甸镇地处长白山余脉,森林覆盖率高达91%,属亚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里地势高寒,昼夜温差显著,形成了食用菌生长的天然“温室”,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

如今,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黄松甸镇的支柱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黄松甸镇南顶子村,菌香扑面而来。灵芝种植大户张庆康说,20多年前,他试种800段灵芝便一举成功,此后更是钻研技术、扩大规模。2013年,蛟河市黄松甸康之园灵芝专业合作社成立,如今已发展成年产灵芝20余万斤、孢子粉7.5万公斤,年收益超百万的产业龙头。在张庆康的带动下,80%的村民投身灵芝产业,从种植培育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逐步成型,人均年增收达两万余元,让小小灵芝真正成为村民的“致富金疙瘩” 。      

“像张庆康这样种植大户,在我们村有10余户。”南顶子村党支部书记朱建伟对记者说,村里自1990年起 ,便开始种植木耳、灵芝。多年来,以“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2013年成立的韦东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曾遭遇菌种退化、抗病率低等难题。面对困境,合作社积极与省农科院展开合作,共同开展新品种试种工作,通过科研力量攻克技术难关,并于2024年在南顶子村建设灵芝大棚30栋,年纯收入14万余元,80%以上的村民从事食用菌种植。为助力村民致富,针对缺资金的农户,村里协调国家政策小额无息贷款;针对缺技术的农户,党员和村干部带头开展技术帮扶,推动产业发展与村民增收。

黄松甸镇三合村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良好,种植大户郭奉军是产业发展的缩影。他从最初小打小闹起步,克服技术与销售难题,经培训掌握先进技术、拓宽销路,如今种植基地规模初显。在核心种植区内,三个标准化大棚整齐排列,棚内共计培育18万袋优质木耳,预计今年收入20余万元。

“为了推动产业进步,村里积极协调资源,邀请专家开展技术培训,织种植户交流经验。同时还主动对接市场,通过经纪人、订单等方式,帮助大家把食用菌卖出去 。” 三合村党支部书记曹维生说。在党支部的引领下,三合村于2011年成立了蛟河市黄松甸镇三合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生产车间+农户”运作模式,打造的三合村菌包加工厂成效显著。  

(资料图片)

走进菌包厂,60多名工人在流水线上有序工作,筛料、搅拌、装袋、灭菌、冷却、接菌等环节有条不紊。“今年我们厂接到了很多黑木耳菌包订单,从年前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生产,现在日生产能力达到10万个菌包。村民可以直接订购菌包,还可以带料加工。”菌包生产车间负责人介绍。据了解,三合村菌包厂总投资712万元,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设半自动生产线3条。2024年,生产灵芝12.3万段、春秋耳300万袋,实现营收63万元,为村集体增收20.2万元,带动就业100余人。

近年来,黄松甸镇立足资源禀赋,以特色产业为抓手,通过创新驱动、品牌引领、三产融合,走出了一条以黑木耳、灵芝种植为主导,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目前,全镇95%以上的居民从事食用菌产业,95%以上的经济收入来自食用菌产业。2025年,黄松甸镇计划种植黑木耳1.26亿袋,同比增长22.71%;计划种植灵芝124.4万段,同比增长24%。

为了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他们还积极打造品牌,“黄松甸黑木耳”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黄松甸灵芝”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与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大力发展电商,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将黄松甸的食用菌推向全国市场。如今,黄松甸镇的食用菌产业正不断发展壮大,食用菌正成为撑起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带动当地百姓走向富裕之路。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毕玮琳

初审:刘晗

复审:马萍

终审:张宇

编辑: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