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怎样建?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时间:2025-06-26 08:02:03

由中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完成了时速160公里的达速试跑,标志着氢能在我国轨道交通领域迎来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长太高速公路项目”整条线路穿过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我国大型商品粮和油料基地,并辐射内蒙古东部通辽市、兴安盟等多个旗县。


核心观点

●为提升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协同联动水平,探索合作会商机制;依托产业、科技及“冰上丝绸之路”区位优势,拓展跨区域合作,推动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

●现代化都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既包含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智慧系统,也不可或缺传统基础设施的保障。因此,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要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融入现代化的科技元素。

●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需构建分工协同的产业体系,突出“长春高端引领+周边特色定位”的差异化策略;强调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集群双轮驱动转型;创新联合招商、数据共享、跨区合作等协同机制。

●推动跨区域协同立法和政策标准制定,强化各类标准衔接。构建全域统筹的监测预警体系,强化应急监测联动,加强应急监测力量的协同合作。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符合省情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2025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注重同东北地区其他省份的协同联动,形成融合发展的格局。”2月14日,吉林省委常委会提出,要认真做好规划,把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作为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最重要抓手。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怎样建?吉林日报社媒体智库联合省委党校围绕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开展调研。调研组深入发改、工信、人社、自然资源等省直部门座谈,到长春、吉林、四平、辽源等地走访一汽集团、龙嘉机场、兴隆综保区等单位组织交流座谈,听取各方意见,梳理形成报告。吉报媒体智库特别邀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蔡之兵两位专家,就报告提出修改完善意见。

完善协同联动体制机制,形成紧密合作新格局

当前,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作为吉林省经济发展核心引擎,其协同联动水平直接关系到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就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核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以及城市合作制度创新不足等问题,建议如下。

一是科学划定区域边界,高标准定位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总体构建“一中心、三组团,五带、一廊”的“1351”空间布局,即以长春为核心(一中心),整合吉林省中、南、北部三个区域的特色资源,使长春吉林、长春四平、长春辽源(三组团)等交叉赋能,从现代文旅、医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能源(五带)等五个方面优化都市圈内资源、信息、技术等要素整合机制,完善多维度互动模式。以长春外五县为卫星城,都市圈资源向卫星城扩散(辐射),形成“中心—外围”分工模式,重点通过长春发挥中心城的功能,在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卫星城承接长春的制造业和居住功能,缓解长春中心城压力。同时,贯通哈长沈大四市(一廊),即向北与哈尔滨,向南与沈阳、大连进行产业协调,形成高效畅达的通勤网络、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全域覆盖的智能系统,使长春现代化都市经济圈区域综合竞争力稳居东北地区前列,力争在四个领域做出示范:在东北振兴上做示范;在产业升级上做示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型产业;在一体发展上做示范,探索跨行政区域合作治理机制、户籍、公共产品制度的一体化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做示范,选择人口小县改革、林权改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领域进行改革探索。

二是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完善都市圈内合作会商机制。从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来看,需要统筹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产业差异化,如长春聚焦整车制造与核心部件,引导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等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形成差异化配套集群,避免了产业的同质化竞争,有助于提高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建立都市圈内各地方政府间开放合作会商机制,以长春为核心,加强与都市圈内县市政策协同和利益共享,共同制定一些产品的价格策略,以维护市场的稳定和企业的利益。构建高层次开放合作平台,良好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健全统筹协调体系,建议设立省级统筹协调办公室,组建由各地区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工作协调小组,强化统筹推进。在政策制定中增设“区域协同”专章,明确各领域协同发展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以“长吉通办”为样板,推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服务无差别化。深化“一网通办”改革,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实现跨部门、跨区域业务智能协同办理。加快构建“五圈联动”发展体系,着力打造先进完善的轨道交通圈、产业协作圈、就业通勤圈、统一市场圈、品质生活圈。

三是拓展城际、省际合作领域,推动毗邻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顶层设计,以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为主线,可考虑以伊通满族自治县为统筹协调平台,加强跨层级、跨部门协同,建立健全区域权力分配和整合机制,建立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三团原点”,试行长吉、长平、长辽三组团跨行政区域的治理体制,高标准推进跨域数字平台、空间融合、要素覆盖、项目衔接的一体化。服务东北振兴,主动强化与沈阳都市圈、哈尔滨都市圈、辽宁沿海经济带、蒙东地区合作,形成差异互补的跨区域合作新格局,如定期与乌兰浩特、兴安盟商讨生态联保共治;与大庆等地商讨交通互联、农机研发;与沈阳、大连等地商讨高新技术企业扶持、装备制造升级等议题。融入国家发展,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对接合作,开展好吉浙、津长全方位对口合作,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东北三省一区一体化发展,相比于长三角、珠三角等超大型城市群,打造东北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东北亚交通资源等集约性高地。对接国际合作,以“冰上丝绸之路”为纽带,突出东北亚五国,面向欧洲、东南亚,畅通都市圈至大连、营口、天津、珲春等海铁联运通道,加密“长满欧”“长珲欧”等中欧班列,完善TIR国际跨境公路通道,积极争取中短期过境免签等开放政策,打造东北地区开放合作新高地。

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动生活方式现代化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能够为未来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城市能级的提升,更是新时代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支撑,但仍面临着新型基础设施赋能不强,传统基础设施保障亟需提升提速等问题。

一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赋能城市韧性迭代。在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先行一步。如龙嘉国际机场推行的“人脸识别+行李追踪”智慧出行系统,既方便旅客出行,提高机场运营效率,又强化其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助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推动形成安全、有序、智慧、高效的现代化都市圈基础设施设备体系。在此基础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提升城市韧性的关键力量。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都市圈建设,增强各城市间协同发展的稳定性与韧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抵抗风险能力的同步提升。依托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科优势,搭建城市安全预警中枢,在伊通河流域开发洪涝模拟系统,融合卫星遥感与地面传感器数据,在轨道交通站点部署人群密度智能监测装置,实现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同时,不断更新新型基础设施设备,满足年轻人对新型基础设施的需求,为城市创新发展注入活力,全方位赋能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二是强化传统基础设施保障现代发展需求。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中,交通系统至关重要。构建便捷交通圈与轨道交通网是基础,需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布局,提升换乘便捷性,推动其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同时加强区域交通联络线建设,扩大轨道交通辐射范围,满足都市圈居民出行需求。在城际交通互联互通方面,应着力打通城际断头路。通过道路拓宽、改造升级等措施,加强都市圈内城市间的交通衔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实现区域交通的畅通无阻,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条件。在交通运营管理层面,构建一体化交通运营机制,打造立体交通网络。整合多种交通方式,建立智能化交通调度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管理,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完善客运枢纽和货运枢纽的布局,加强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推动客货运输的无缝对接,提升交通综合服务品质。此外,依据“平急两用”设施建设部署,将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升级为多功能防灾基地,实现应急救灾与旅游休闲功能的统一。同时,均衡完善都市圈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共同建设美丽长春、幸福长春、安全长春,吸引更多人才。

强化分工协同,打造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指出:“统筹都市圈整体利益和各城市比较优势,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深化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当前,我省亟须解决都市圈建设中产业分工有待优化、产业协同能力差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

一是明确产业定位,构建差异化产业分工体系。以长春为核心,依据各城市产业基础与比较优势制定《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规划》。长春聚焦高端制造(新能源智能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光电信息、现代服务业(金融、科创、文化创意),打造高附加值产业集群;吉林、四平、辽源等地结合资源禀赋差异化定位,吉林市发展化工新材料与冰雪经济,四平发展现代农业装备与农产品加工,辽源发展“绿电+消纳”与高精铝加工,避免重复建设;建立都市圈产业项目准入负面清单,明确禁止重复投资,限制低端产能扩张,引导资源向特色领域集聚,规避产业同质、行业内卷与资源浪费。

二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培育新兴产业增长极。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设立专项基金、利用“技改贷”等金融工具支持企业“智转数改”;鼓励龙头企业开放数字化技术资源,以“链长制”带动全行业智能化升级;依托吉林省的科教优势,积极开展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加强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设立百亿元级产业创新基金,重点培育扶持以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在长春新区建设“光谷”,发展激光雷达、半导体材料等核心技术,在公主岭市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园,吸引长春应化所成果转化项目。

三是创新合作模式,促进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设立长春市现代都市圈产业发展基金,实施联合招商引资机制,联合组建专业化招商团队,建立统一招商服务网上联动平台和招商项目信息库;搭建长春都市圈工业互联网与产业数据库共享平台,整合企业产能、技术需求、供应链信息等数据,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共享、智能排产,库存联动;完善产业转移合作机制,鼓励发展“飞地经济”,尝试产业项目流转补偿、统计核算机制,实现税收分成与GDP指标共享;探索跨区建园、共建产业走廊等多元开发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借鉴“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经验,推动“长春—吉林长吉产业走廊”“长春—四平高端装备制造带”建设;成立都市圈产业联盟,统一行业标准,推动供应链企业互认互信,降低采购成本。

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打造美丽宜居都市圈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指出:“以推动都市圈生态环境协同共治、源头防治为重点,强化生态网络共建和环境联防联治,在一体化发展中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同步提升,共建美丽都市圈。”对此,我省需要破解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机制不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协同性不足以及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一是推动跨区域协同立法和政策标准制定。围绕流域水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等方面,推动区域协同立法。建立标准协同机制,强化各类标准衔接,聚焦大气污染防治、重要水体保护、跨流域区域联防联控等重点和关键领域,协同推进都市圈统一的标准研究与制定。建立生态环境重点领域规划和重大政策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政策的统一性。推进地区、部门规划的融合与协同,联合编制长春都市圈流域综合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领域专项行动方案。实施差异化环境准入,制定《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产业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明确都市圈内各地区特色产业环境准入标准。

二是构建全域统筹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智慧化共享平台,依托吉林省“数字吉林”建设,搭建长春都市圈生态环境数据中台,整合全省相关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实现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水功能区达标分析、生态红线动态监管等模块的跨域共享。强化应急监测联动,编制《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结合吉林省应急管理体系,明确区域内应急监测队伍响应范围和时间要求,建立应急监测物资储备清单和调配方案。加强与省内其他城市应急监测力量的协同合作,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协同应对能力,保障全省生态环境安全。

三是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纵向转移支付体系,结合长春都市圈保护实际需求,建立基于水质改善、森林覆盖率提升等指标的动态补偿机制。提高中央财政对重点生态地区生态保护投入的倾斜系数。推动横向市场化补偿试点,建立“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产品供给”的横向补偿模型,促成辽源市与受益城市签订上下游横向补偿协议。明确水质超标赔偿、森林碳汇交易等具体标准,充分利用吉林省生态资源优势,探索符合省情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促进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完善生态保护补偿配套政策体系,研究制定长春都市圈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和实施办法、细则,出台生态保护补偿引导性政策和激励约束措施,调动各地积极性。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