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从龙头到配套的链上新生——看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制造业的融合新脉动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时间:2025-07-22 07:10:54

在松辽平原腹地,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正以制造业为根基、协同发展聚合力,上演着产业融合的生动实践。

在这里,龙头企业以技术为峰引领方向,中小企业以配套为脉织密网络,跨界创新以绿色为魂拓宽维度,三者交织成“硬核实力+柔性协同+生态活力”的产业生态,让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动能在融合中持续迸发。

龙头引领,核心技术夯实都市圈产业根基

制造业的协同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技术领航。中车长客与中国一汽以尖端技术构筑起都市圈的“硬核实力”。

中车长客的动车组数字化装配产线,是智能制造的现实范本。

产线之上,5G与物联网深度融合,每列车4万多个部件的装配效率提升40%。高级技师姚智慧手持终端扫描零件二维码后,屏幕立即弹出三维动画作业指南。“每颗螺丝都有‘身份证’”的全追溯体系,与国家轨道客车工程实验室15分贝的半消声室形成完整技术支撑。

备受关注的CR450动车组,更是技术成果的集中体现。

450公里/小时的试验速度、22%的运行阻力降低、10%的减重幅度、4%的客室空间增量,将“中国速度”与“中国舒适度”推向新高度。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的成绩单,印证着技术引领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一汽则在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中树起标杆。

红旗繁荣厂区的总装车间里,19台工业机器人完成风挡玻璃全自动装配,30%的总装自动化率从源头避免传统人工装配的漏雨隐患。“婚礼工位”52秒完成底盘合装的技术,创下兼容8种车型共线生产的行业纪录。

智能化的触角不仅限于生产环节,更在产业链延伸中勾勒出更广阔的图景。

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开宇表示,以工厂为核心的30公里新能源生态圈正在加速成型,从核心零部件到配套服务,一个高效协同的产业集群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这不仅是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中浓墨重彩的实践,更标志着我省汽车产业从“单一产业链”的线性发展迈向“大集群”协同互促的新格局。

配套联动,中小企业织密都市圈协同网络

龙头企业的技术突破,离不开配套企业构成的产业“毛细血管”输送养分。

在汽车与轨道装备产业领域,这种协同效应正通过区位优势的深度释放,在四平、公主岭等地加速显现。

四平市距长春约100公里,处于长春半小时经济圈内;公主岭市与长春地域相连、交通贯通。这种区位优势让两地成为产业配套的关键支撑,当地企业深耕核心产业链,推动配套体系向细分领域不断延伸。

位于公主岭市的长春天海电子有限公司,因紧邻中国一汽生产基地,能快速响应需求,为一汽红旗、奔腾车型生产高低压线束。

依托集团629项专利技术,这里形成年产40万套整车线束的产能,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领域的突破,精准填补了一汽新能源产业链“神经网络”的缺口,让区位优势转化为实打实的配套能力。

四平市的吉林世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同样受益于区位协同。这家深耕转向领域41年的企业,从为一汽解放提供商用车转向器升级为红旗电动转向管柱配套商,如今客户已拓展至理想、华为、蔚来等新势力,成为中国首家进入汽车转向高端领域的企业。

配套体系的延伸不仅限于生产环节,更覆盖全产业链。

富奥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中国一汽战略布局的回收主体,聚焦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自主研发的电池智慧服务系统已在红旗4S店应用。2024年1.2亿元产值中,既有为一汽配套的电池包,也有远销欧洲的产品,通过对动力电池的全链条管理,让“退役”电池焕发新生。

这种以区位优势为纽带的配套升级,正持续释放着发展红利。

数据显示,公主岭市依托“1369”战略,2024年经济总量达500亿元,跃居全省县域第一;四平市的配套企业通过深度融入核心产业链,实现了从区域配套到全国布局的跨越。

由此可见,区位优势催生的配套体系延伸,既是中小企业成长的阶梯,更是都市圈产业协同网络的坚实根基。

跨界融合,绿色创新拓宽都市圈发展维度

当核心技术突破与配套体系延伸形成有机衔接,跨领域联动共建成为都市圈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形态。

吉林化纤集团以兼具环保属性与技术优势的纤维材料为“绿色丝带”,将材料革新深度融入汽车与新能源产业,为都市圈协同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长丝十二车间里,银亮丝线如瀑布般流淌,机械臂轻巧翻飞码放丝锭,自动运输车穿梭不息,70%产线实现无人操作,宛如一场静默的“工业芭蕾”。这里产出的纤维占据全球34%的人造丝、40%的腈纶纤维市场份额,全部通过欧盟绿色认证,成为欧洲顶级丝绒、印度高端针织的核心原料。

“数智化让传统‘织’造飞跃为现代‘智’造。”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宏说。

与此同时,这种“智”造升级在复材产业园持续拓展。

国兴复材的碳纤维滑雪板轻盈坚固,网球拍刚韧兼具,其风电碳板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5%,无人机结构件占据“半壁江山”,从原丝到复材制品的完整产业链已然成型。

碳化车间内的“黑色黄金”碳纤维,强度是钢铁的七倍,重量却轻如鸿毛,如今正通过一小时物流圈快速对接长春汽车产业。

这根碳纤维丝线与汽车产业的跨界联动更具深意,既为一汽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提供了关键材料方案,又因运输半径的缩短显著降低了碳足迹。这种绿色“减法”,让吉林化纤与一汽在产业链上形成了“1+1>2”的协同效应。

这种跨域协同不仅拓宽了都市圈的发展维度,更让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的产业生态在创新与绿色的双轮驱动下,释放出持续增长的动能。

当协同的力量持续释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制造业焕发出蓬勃生机。这种由内而外的活力,既为区域发展筑牢长远根基、注入持久动力,更在产业链深度融合中,让这片区域的产业未来愈发清晰可期。


来源:吉林日报·彩练新闻

作者:记者 曲镜浔 叶爽

初审:马萍

复审:刘晗

终审:张宇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