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浇灌幸福路 阔步前行新征程

  更新时间:2020-10-17 09:28   来源:吉林日报 编辑:马萍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编者按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将变为现实。为生动展现吉林人民干事创业的奋斗热情和共建共享“幸福吉林”的精彩故事,全省党媒联动平台推出“牢记嘱托决胜脱贫——向幸福出发”大型主题联动报道,吉林日报推出以“幸福吉林”为主题的特刊。汗水浇灌幸福路,阔步前行新征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幅美丽吉林、幸福吉林的多彩画卷正在白山松水间徐徐铺展开来。

陌上金秋艳 幸福逐梦行

白城日报记者 翟向东

秋雨初霁,天高云淡。金秋时节,记者走进了大安市月亮泡镇先进村。


曾几何时,这个与大安市区相距不足40公里的小乡村,属大安市重点贫困村之一,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151人,大多数是因病、因残和丧失劳动能力致贫,村民们日子过得很艰难。


而如今的先进村早已变了模样,宽阔整洁的水泥路,随路延伸、造型新颖的路灯,一排排新建的彩钢房,整齐划一的铁艺砖混院墙,美观实用的铁艺大门……村内笑语声声,机声隆隆,水稻在装车,玉米在晾晒,炊烟袅袅中,鸡犬相闻,村民们幸福的笑脸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更加明媚。


“安居方能乐业,我们要把家建好、把环境搞好,让乡亲们过上蒸蒸日上的新生活。”白城市月亮泡水库管理局驻村第一书记张晓峰这样说。


为了整治村容村貌,提振村民的“精气神”,几年来,先进村先后建设村屯道路14公里,修建排水管网2400延长米,栽植花卉树木5.1万株;投资100万元,对原有村部进行改造扩建,完善村部服务功能、增设便民服务设施,对原有村部广场进行扩建绿化,广场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同时组建专业垃圾清运队伍,每户配备垃圾桶,保洁队统一回收,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并全面清除露天厕所。


“现在生活环境变好了,庭院干净了,空气也清新了,我们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了。”村民贾义说。


让村民们感到幸福的还有先进村新建的高效农业园区。占地8公顷的高效农业园区,一期项目建设19栋冷棚、4栋暖棚,二期项目建设暖棚21栋,现已全部投入使用。一座座整齐划一的温室大棚,俨然已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棚”。


“我们的幸福日子都是打这温室大棚里‘长’出来的。”贾义望着大棚里已结出诱人果实的西红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掐着手指算着账,“每栋大棚约550平方米,第一茬种香瓜产量达到了2500公斤。第二茬种植西红柿,保守估计产量能达到3000余公斤,以现行价格每公斤7.5元计算,仅此一项就可收入2万多元,幸福的日子不远了。”贾义咧着嘴,憨厚地笑着。


金风送爽,欢笑声蔓延开来。追寻着这笑声,记者来到了贫困户连佰龙的家。


5年前,腿部患有疾病的连佰龙独自照顾着未成年的女儿,提到当年的生活,连佰龙几度哽咽。如今,阳光斜斜地洒满半个院落,连佰龙舒舒服服地坐在新房里,乐呵呵地看着小女儿在屋中玩耍。“几年前,市里的医院为我做了手术,还减免了各项治疗及药品费用,村里又为我家新建了彩钢房,现在孩子上学的一切费用也都给免了……”这一连串的好事让连佰龙感觉像在做梦,他的脸上有了笑容,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近年来,先进村严格落实医疗政策,加大救助帮扶力度,确保贫困户有病能得到及时救治,能看得起病。他们开展了村卫生室新农合报销工作,使患者小病不离村,大病不出镇,并协调大安市中医院、镇卫生院每个月到村义诊1次,对行动不便的村民上门巡诊,极大方便了村民。


自2016年以来,该村危房改造完成42户,使现有贫困户全部住上了安全住房。同时,村里还对贫困家庭子女入学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减免上学学费、餐费、校车费,并通过驻村工作队捐赠、争取政策倾斜、引导社会各界捐资等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减少因学返贫现象发生,保证不让一个贫困孩子失学。


陌上金秋艳,仓盈稻谷香。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先进村,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幸福祥和的乡村美景。

乡村新貌入画来

四平日报记者 刘爽

美丽整洁的双辽市王奔镇宝山村街道。 董众赢摄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房屋映入眼帘,一条条洁净笔直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早起干活的村民把垃圾顺手丢进家附近的垃圾箱……深秋时节,走进双辽市王奔镇宝山村,一幅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活幸福的美丽乡村图跃然眼前。


“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从来没像现在这么干净过,环境变美了,空气变好了,心情更舒坦了。”63岁村民步宝和曾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说起这些年自己的生活变化颇有感触,“以前我家是土院子,一遇刮风下雨就尘土飞扬、泥泞不堪,亲戚都不敢来家里串门!如今和以前真是大不一样,政府出钱帮我改造了房子,院里铺上了红砖,院外铺上了到门口的水泥路,亲朋好友来串门再也不用挑时候了!”


近年来,宝山村始终将“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创建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抓手,形成了“创建一户、带动一片”的良好局面。自2016年宝山村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村以来,经过4年多的实践,“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已成往事,摇身一变成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吉林省首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这堆不用的水泥袋抓紧时间清理”“院外的垃圾箱外观保持整洁”“院里农具上的泥都清理掉”宝山村的屯长丁发一边巡街一边记录村里的环境情况。“马上就要评选‘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了,大伙儿都上上心,把自己家收拾干净亮堂的,看着舒服,住着也舒服。”他每走一家都提醒着说。


为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群众的参与感,宝山村通过农户自荐、屯长推荐,评审团入户评比,每月进行一次村级“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对当选的家庭给予积分奖励,凭积分可以到村爱心超市兑换商品。奖励机制的全面推行,使村民实现了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观念转变。3年来,宝山村创建美丽庭院55户、干净人家76户,展现出“处处风景、院院优美、家家洁净”的乡村新面貌。


王奔镇宝山村只是双辽市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


卧虎镇东兴村将“十户联保”管理工作机制运用到环境整治、秸秆禁烧、疫情防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中,大大提升了治理能力和水平;卧虎镇协力村大力推行易学易懂的垃圾分类“六归法”,使村民们养成了自觉管理、自律遵守的良好卫生习惯,成为双辽市首批打造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双辽模式”试点村;双山镇百禄村按照“全域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提升村屯人居环境,深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理念,逐步完善了全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近年来,双辽市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有效融合,从治脏、治乱、治差入手,开展垃圾污水治理,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大面积绿化村庄、加强河湖治理、建设“四好农村路”、推进厕所革命,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展示出了一幅“屯净、地绿、水清、路畅、村美”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老旧小区齐“变身” 幸福生活来“敲门”

吉林日报记者 聂芳芳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以后院子会变大、楼体会变新、管网会通畅、家里会变暖……


秋去冬来,四平市水利小区东区居民李光义看着眼前的施工场景,非但没觉得烦心,反而感觉很亲切。这里正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他期待的是他家小区像对面西区一样,通过旧房改造工程,越来越好。


像水利小区一样,四平市今年第1批68个改造小区,在“十一”前完工,第2批35个小区今年完成总工程量80%。从去年到今年年底,四平将完成103个小区、4万余户、626栋、303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


李光义期盼的美好场景,在市民杨晓庆所住的水利小区西区已经成为现实。


走进水利小区西区,记者看到,老人们在凉亭聊天,孩子们在广场内嬉戏玩闹,无论是老人和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四平市四季阳光物业公司党支部书记张新要告诉记者,水利小区分为东区和西区,共计有23栋居民楼,1300多户居民。这里是一个建成25年之久的老旧小区,楼道内线路管线错综盘绕,道路年久失修,整个小区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为了推进城市新治理,推动品质新生活,四平市紧抓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契机,今年4月份,水利小区西区进行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目前,基础设施工程、地下管网工程和楼道内改造工程都已经改造完成。陈旧老化的线路管网被更换,破损毁坏的道路系统被修复,无管理用房、无路灯等问题被一一解决,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变美了,变亮了,变新了,居民幸福感也增强了。


“真是要感谢政府,现在我经常在家门口遛弯,环境好了,心情也好了。”今年68岁的杨晓庆面露笑容地说,“自家小区改造完成后,东区的居民经常来西区串门,他们都投来羡慕的目光。”他还告诉记者,小区改造后,不仅环境好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也越发融洽,就连小区的房价也要比之前涨了很多。


随着改造渐次开花、持续扩容,如今一栋栋老屋焕发新颜,一项项工作创新绽放,一张张答卷百姓点赞,结出了“累累硕果”。然而,老旧小区改造涉及问题多,如何做到居民满意,把实事办好?四平市坚持一个原则:充分听取群众诉求,群众急需什么就改造什么。


“老旧小区改造前,通过征集居民建议,立足小区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需要,改造居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四平市住建局旧改办主任秦岭介绍说,为确保老旧小区改造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尽可能做到满足小区住户“点餐式”改造需求。坚持先行先试,在铁西区和铁东区各选取1个上规模的、有代表性的老旧小区,作为试点小区进行改造,再以小区最破旧的单元楼道作为改造样板,把钱花在刀刃上,先保证实用,再追求美观。


“每个项目施工前都做了民意调查,挨家挨户签订意向书,得到认可后动工改造。”张新要对改造听民意也深有感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改造刚开始的时候,水利小区居民自发成立了监督委员会。一开始,有些居民经常会问,这是什么材质,这么轻,能行吗?渐渐的,问题少了,更多是信赖……”


房屋由“旧”到“新”、道路由“堵”到“疏”、楼道由“乱”到“齐”,紧贴居民需求实施的老旧小区改造,使居民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提升。

用双手创造幸福

通化日报记者 宋晓林

脱贫不等不靠,幸福双手创造,只有贫困户自己有了脱贫的主观意愿,才能获得“留得住的幸福”——这是柞树村村干部的经验和心得。


为了让这些贫困群众真正脱贫,包保单位、驻村干部和各级党组织都没少想办法,各村都有各自的高招。下面就是发生在集安市花甸镇柞树村的故事。


今年54岁的贫困户王强从前在城里修车,收入不低,后来出了车祸,不光一条腿截肢,连妻子也带着孩子离他而去。他只好一个人回到村里,住在从前那栋又小又旧、一下雨就漏的老房里。他对干部们讲,他不在乎自己能拿多少钱、多少东西,他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个贫困户的牌子摘掉,当贫困户实在不是啥光彩的事。后来,在政策帮扶下,王强住进了新房子。


考虑到王强不能再修车,村干部帮他在家对面的山上找了一个看护人参园的活儿。这样,他每个月就有了收入,实现了自食其力。包保单位市残联帮他做了假肢,虽说还是干不了力气活,可他正常行走已经不碍事。于是,重新站起来的他今年申请了无息贷款,买回一公一母两头牛养在山上,小日子又有了奔头。


别看身体残疾,生活不便,王强总是把自己收拾得利利落落的,家里也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一看就是“过日子”的人。他不光自己脱了贫,还鼓励其他贫困户要借着好政策闯出一片天地来。用邻居的话讲,王强这个人虽然穷,但他有志气。这一点,村里人都非常敬佩。看到这个原本就要强的人重新有了底气和自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们打心眼儿里高兴。


过去几年里,柞树村的贫困群众在工作队和村班子的帮助下,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有尊严地生活,有希望地奋斗。刘尔环的妻子患上肺癌,沉重负担曾使她一度有了轻生的念头,是工作队的同志建议刘尔环加工人参增收,并帮助解决资金和技术上的困难,才使这个家庭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在这个村,类似的故事还能讲出很多,他们用双手创造幸福,正走向崭新的明天!

科技馆里尽情“翱翔”

吉林日报记者 陈淼

近年来,在科技馆里过周末已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一项活动。


“我们小时候没有条件,科技馆只有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才有,现在我们家门口也有了免费开放的科技馆,孩子在玩乐中潜移默化地长见识,了解科技的奇妙,太好了!”省科技馆外,和孩子一起等待入馆的家长杨超说。


作为集实体科技馆、数字科技馆、流动巡展以及其他基层科普服务设施于一体的现代科技馆,省科技馆在2016年5月正式开馆,免费对外开放。目前,省科技馆实体馆总面积4.3万平方米,常设展馆有梦想的摇篮、智慧的阶梯、创造的辉煌和我们的未来不是梦、实践梦想5个主题展区,有展品展项460余件套。馆内附设动手实践区、4个特效影院、多功能厅、会议室、实验室等,是一座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科技馆。现在,它已经成为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被长春市教育局授予中小学校外科技教育活动基地。常设展厅传达给参观者的知识毕竟有限,所以,省科技馆充分利用馆内的临展场地自主举办或承办紧贴社会热点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临时展览。像“虫动一夏”昆虫科普展、虚拟现实科普展览、海洋精灵水母主题展等多个临展,就十分受欢迎。


青少年朋友们在省科技馆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妈妈带我参加了‘虫动一夏’昆虫科普展,我不仅看了《蝴蝶的蜕变》《独角仙奇遇记》,还见到了好多以前我没见过的昆虫标本。在蝴蝶房里,我近距离地和飞舞的蝴蝶一起玩耍,我还和妈妈亲手制作了昆虫标本……”长春市解放大路小学学生张秋月说。


“省科技馆里我最喜欢的是力学世界与美妙之音,在这里,我了解了超声测距和水琴,科技馆里的实物展示让课本上枯燥的知识变得十分有趣!”长春市吉大力旺实验小学学生刘鑫说。


“宇宙空间站让我印象最深,展厅全方位打造的太空情景,以宇宙空间站为中心进行营造。我还看到了宇宙空间站内部设施,这种体验太棒了!”长春市机械电子学校学生张昊高兴地说。


通过开展包括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在内的流动巡展,省科技馆深入全省各地的乡镇学校进行科普展览,为孩子们带来精彩的科普大餐。他们的流动巡展每期展览两个月,每年巡展12至16站不等。今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省科技馆融合线上线下力量,开展了3次科普云课堂暨中国流动科技馆吉林线上巡展活动,通过网络拓宽科普的覆盖面,为我省各地区青少年及科技老师零距离接触科学、体验科技、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搭建了平台。


“工作中,最触动我内心的是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每次我在馆内进行讲解的时候,孩子们见到课堂上没见过的东西……那时,他们的眼睛比天上的星星还要亮。通过我的工作,能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让我特别有成就感。”省科技馆培训部科技教师杨超博说。

一窗受理 高效便民

吉林日报记者 李抑嫱

“过去我们要到各个窗口去办理不同的业务,还要多次拿号、排队,现在到一个窗口就能把业务办完,还可以全程获悉办理进度,感觉非常便捷,非常有效率!”


走进省政务服务大厅,不少办事人员会发现,以前面对众多服务窗口,不知如何选择;如今取而代之的是“综合窗口”,过去的“一事跑多窗”,变成了如今的“一窗办多事”。


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坚持“全省一盘棋”,在各级政务大厅(政务服务中心)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综窗改革,加快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进行并联审批,所有的办事流程都能在网上运行。


2019年2月,省政务大厅选择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和草原局、省畜牧业管理局为试点,取消了原有的农林牧各部门综合窗口,转变为农林牧综合服务窗口,标志着省政务大厅“综窗”改革正式起步。


试运行后,办事群众在任意窗口均可办理3个厅局的业务。农林牧综合服务窗口所用系统是在原有行政审批全流程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个人只需提供身份证,系统就能自动读取社保信息,并直接录入;企业只需提供社会信用代码,系统就能自动读取企业证照,并生成图片。通过系统的升级,在纵向上贯穿事项运行,在横向上联通部门业务系统,初步实现了办理工作的全程监督、数据共享。


“去年我们在大厅设立了9个综合服务窗口,将省发改委等33个部门的1101个具体办事事项纳入综合服务窗口受理办理,不再保留原部门窗口,大大节约了行政资源,方便了群众办事。目前,全省全部市(州)、大部分县(市)区‘一窗’分类受理事项占比达到或超过70%。”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政务大厅监督管理处负责人孙世林说。


以往村民办理二胎准生证需要从村到乡再到县层层审核。辽源市通过“权力下沉+综窗服务”改革新模式,村民现在不用出村,只要到村便民服务大厅办理或者通过村代办员进行网上申报,快递送达即可,便民服务事项审批效能大幅提高,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改革给企业群众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给综合窗口的服务人员带来了挑战。我省不断加大对综合窗口人员的培训,增强工作人员现场接件受理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各部门根据各类事项特点,编制了通俗易懂、准确翔实的标准化审批事项受理审核要点,对办事流程再优化、办事时限再压缩。


政务服务有速度、有温度,营商环境更优,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更强。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印发了《2020年度全省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推进政务服务质量效率提升工作实施方案》,对改革各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眼下,我省正以“只进一扇门”“一窗”分类受理和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为目标,采取各方面措施努力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化程度,推动审批服务深层次变革,不断优化办事创业和营商环境,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返乡创业 瀚海掘金

吉林日报记者 王伟

从打工妹到农民企业家,她华丽转身,誓为家乡换新貌;从斑驳贫瘠的盐碱地到稻浪翻滚的米粮川,她笃定前行,带领农民脱贫致富;从一位母亲到“培智”实践基地的校长,她心怀大爱,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孤单的心灵……


深秋时节,记者乘坐客车从长春出发,一路向西,目之所及,田间地头处处散发着丰收的气息,辗转7个小时到达通榆县团结乡。


走进绿野家庭农场,农场主陈艳红热情地打着招呼,一头清爽利落的短发在夕阳的映衬下愈发干练,“姑娘,坐了一天的车累坏了吧,赶紧进屋歇歇。”没有想象中的距离和陌生,像是许久未回家的孩子被母亲迎进了家门。


43岁的陈艳红从小生活在通榆县团结乡的一户贫困家庭里,17岁时,父亲因意外彻底倒下,一夜之间,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望着瘫痪在床的父亲和瘦弱无助的母亲,刚刚参加完中考的陈艳红,不得不辍学养家。


从此,前郭尔罗斯红光二砖厂多了一位“女汉子”,家庭的负担和高强度的作业像两座大山压在陈艳红的肩上,为了留住这份工作,她常常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辛苦,砖厂解体后,她卖过布、打过工、开过店,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艳红发现很多稻田户都把边边角角的零散地和地力不好的地块弃耕不种了,土地就是农民的根,对于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她来说,这是块“宝地”。在6年的时间里,她陆续流转和租下了80公顷别人弃之不用的“烂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将盐碱地改造成了最适合稻田生长的肥沃之壤。


随着事业的发展壮大加深了她对故乡热土的眷恋,在获得丈夫刘庆海的支持后,2012年9月,陈艳红和通榆县团结乡政府签下了300公顷的盐碱地承包合同,开启了让“瀚海变桑田”的传奇。


回想起开荒创业的那几年,陈艳红几度哽咽,虽然中间经历了众人嘲笑、资金困难、股东撤股等难题,但她仍旧眼神坚毅地告诉记者:“我要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只能进不能退!”


终于,在陈艳红的不懈努力下,创造了3年亩产水稻1千斤,年收入400万元的奇迹。此后,她收获了一个又一个金灿灿的秋天。随着我省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陈艳红先后成立了红光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通榆县团结乡铁牛农机合作社、绿野家庭农场。目前,绿野家庭农场有3个分场,累计开发水田面积5000亩,旱田面积3000亩,年产量稳步增长。


“艳红是俺们这的致富带头人,还是县人大代表,团结乡的百姓没有不知道她的。”灶台上火烧正旺,村民张翠香正在给农场的工人准备晚饭。4年前,陈艳红帮助她改造水田,鼓励她养殖肉牛,如今,张翠香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收入翻了几番。受益的不仅仅是张翠香,农场解决周边常年或临时性就业上百余人,为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奋斗目标。


每一位投身农业创业的人,背后都有一份农业情怀。在陈艳红的心里这份情怀就是根植厚土,回馈社会。她拿出几公顷地为县培智学校建立了教学实验基地,定期组织农耕文化实践研学活动,给自闭症儿童提供认知学习、就业的机会和场所,让这些孩子在这原生态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价值。为了使当地彻底摆脱贫困,陈艳红和丈夫与贫困户结成“亲戚”,“志”“智”双扶,让贫困户过上了好日子。


又一个丰收的金秋,满目金黄的田野里,陈艳红又酝酿着新的希望……

田间绽放“好日子”

辽源日报记者 汪琳

丰收的花卉映出夫妻俩喜滋滋的笑容。(资料图片)

钻进花棚里、下到花田间,浇水、除草、剪枝,摘下长势最好的花卉,精心打包装上面包车,送往合作订购的花店,是东辽县凌云乡启富村村民孙宝伟和妻子王玉平每天最乐此不疲的事情。在夫妻俩看来,如今衣食无忧、奔头十足的好日子是从地里长出来,还带着花香的。


今年52岁的孙宝伟曾经是一名靠种苞米为生的农民,但用这点微薄的收入养活全家人,他觉得太难了。1996年,他去梅河口时发现当地种植的剑兰很受欢迎,成本也不高,于是买了些种球回来开始种植。没想到产量和销售情况都不错,陆续有花店与他联系订购。渐渐地,他种植的花卉品种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菊花、玫瑰、百合等成为新的“摇钱树”。


种植品种多了,技术也得跟得上。孙宝伟没事就向有经验的花农请教,研读花卉种植书籍,根据品种的生长习性和生长周期,建立了花棚和花圃,铺设地膜,轮作种植,定期进行田间管理,对温度、湿度进行科学调控。孙宝伟说:“花卉的市场利润不大,但产出的株数多,收入还是挺可观的。现摘现卖,天天都能见到现钱,不管多苦多累,都感觉浑身是劲儿。”


生活有了动力,前行的方向就更加笃定。2017年,孙宝伟承包了村里的部分闲置水田,将其改为旱田,不断扩大花卉种植面积。如今,他的“致富花园”共有5亩多地,产量、产值一年比一年多。除了向本地的花店销售外,还经常销售到东丰县、四平市、梅河口市等地。王玉平说:“我就一心跟着我家老孙干事业,相信更美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呢!”

九号村里的“喜羊羊”

松原日报记者 李秋颖

“头几年政府帮扶咱1200元钱,买了3只羊。第二年,我看养羊有发展,就借钱买几只羊羔,政府还帮忙盖了羊圈。有债咱不怕,只要有营生,就能过上好日子。”长岭县长岭镇九号村村民韦德仁缓缓说道。


今年70岁的韦德仁,由于特殊原因,没有住房也没有土地,2016年以前他一直靠在外打工维持生活。2017年回到家乡,恰逢九号村开展精准识别贫困户工作,将韦德仁纳为新的贫困户。就这样,韦德仁从看什么都不顺眼、满腹牢骚,转变为自主脱贫、热心公益事业的好村民;又从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孤寡老人,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明星,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党的好政策——脱贫攻坚。


为精准帮扶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省行政机关服务中心驻九号村第一书记韩鼎今和驻村工作队的队员找到农业专家,对贫困户进行农业知识培训,并经常来到百姓家中了解情况。队员们和村干部一次次来到韦德仁家中,陪他唠家常,帮他补办丢失的各种证件,帮他申请危房改造政策,建起新房子,让漂泊大半辈子的老爷子有了自己的新家,并将村里盐碱地治理的4亩土地承包给他,渐渐地,韦德仁脸上有了笑容。


2017年,村里帮韦德仁买了3只扶贫羊,他自己又买了4只,7只羊经过他精心饲养变成了11只。作为包保部门的省行政机关服务中心每年还帮扶他一只羊,如今韦德仁已经拥有30多只羊了。他自己富了也不忘乡邻,经常帮扶村里的其他贫困户,积极参加村里的各项公益活动。乡亲们都说,韦德仁真是变了个人。


跟韦德仁一样,贫困户董建臣也靠养羊过上了好日子。多年来,董建臣和老伴由于身体不好,日子过得很艰苦。2017年村里发放3只扶贫羊,头脑精明又要强的董建臣,克服身体的不适,精心饲养,滚雪球似地发展到75只羊。每当听到院子里的羊叫声,看到满圈撒欢的羊羔,董建臣和老伴的脸上就会露出开心的笑容。


“有国家政策帮,还要自己加油干。我养羊一年除去成本,还能剩下两万多元,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好。”董建臣笑着说。


生活的变化让韦德仁和董建臣这样的贫困户更加坚定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致富奔小康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