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大型纪念特刊·初心如磐·答卷丨聚四海之力 成振兴大业

作者:陶连飞 陈婷婷   更新时间:2021-07-01 08:05   来源:吉林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吉林日报2021年7月1日 T11版

纷至沓来的海量包裹被分拣集散通关、口岸里满载“吉林造”的班列鸣笛驶向欧洲腹地……这些每天都在上演的普通瞬间,记录着开放吉林的铿锵步履。

一个地方的发展空间有赖于开放的空间,发展的水平与开放的水平紧密相联。

在吉林振兴发展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汇聚发展的力量。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全力以赴打造对外开放合作新前沿,吉林省以开放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垒土筑台

建设开放平台释放“雁阵效应”

“深陷内陆腹地”的区位曾经让吉林腾飞的翅膀格外沉重。如今走进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开发区,仿佛变换了时空,让人感受到吉林离世界是如此之近。

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创办至今始终致力于提升吉林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推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促进东北亚区域的开放互信与和平发展。

珲春,吉林人海洋梦开始的地方。近年来,珲春打破内陆城市发展模式,依托面向东北亚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包括海产品加工、陆海联运、国际物流等转型产业在内的海洋经济,探索向海图强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项目非常“外向”。水产加工业的率先突破让人印象深刻。珲春近海不靠海,但是其“无中生有”的海洋经济却做得风生水起。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获批以来,赋予海产品加工企业诸多优惠政策,目前,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水产工业园区,吸引了来自山东、浙江、辽宁等沿海地区的100多家加工型、贸易型企业和400多家个体商户“扎堆”发展。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打造了产值近百亿元的海产品加工集散基地。

俄罗斯游客在珲春口岸的免税店购买商品。本报记者 丁研 摄

构建开发开放新格局就要充分发挥特殊功能区的政策资源优势。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扛起让吉林接轨世界这一重大使命。从最初规划的4.89平方公里蹒跚起步,到将经开区北区与兴隆综保区放在一起布局谋划的“大综保区”战略实施;从与青岛、天津等城市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合作,到复制推广上海、天津等自贸区经验,进一步创新开放发展的体制机制;从物流通道的不断完善,到口岸功能的日益丰富。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新高地”、改革的“试验田”。

近年来,我省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中新吉林食品区、长春兴隆保税区、长春新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等,通过打造各类开放平台,将商机“引进来”、让发展“留下来”。这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开发区所释放出的“雁阵效应”正引领我省开发开放进入新高地。

“从业态上看,‘无中生有’的海鲜经济和异军突起的跨境电商,都是依托特殊区域衍生出来的产业‘新星’。”长春海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监管数据看,近年来,我省特殊开放区域贸易辐射半径更大且上下游供应链衔接明显优于其他地方。

登高望远

吐纳全球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挥向北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抓好全方位对口合作、多层次战略合作、紧密型专业合作、前瞻性共建合作、开放性国际合作“五个合作”,面向东、南、西、北,我省着力建设“走出去”的开放大通道。

在东北亚博览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商品展区,来自非洲的工艺品很有地域特色,深受参观者的喜爱。 本报记者 石雷 摄

在全球化贸易的互联互通中,我省一直用不同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运输“史诗”。在“公铁海空”四位一体“通道矩阵”的不断完善升级中,我省吐纳全球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2015年,我省首列中欧班列(长满欧)驶出国门,2000多个日夜里,以稳定的运行态势,在亚欧大陆间上演了“速度与激情”。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欧班列(长满欧)共计承运货物57998标箱,货值达135亿人民币。

今年4月,方兴未艾的中欧班列(长满欧),又迎来了中欧班列(长珲欧)的出境测试开行。互为支撑,比翼齐飞,两条巨龙打通了由中国东北内陆腹地,东联进入西太平洋,西进深入欧亚大陆北端的物流大动脉,给亚欧经贸往来插上翅膀,也为吉林省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提升铺设了高速车道。

珲春跨境电商监管中心。

“过去长春在东北地区开放优势并不明显,中欧班列开通后,打破了省市进口产品只能依赖沿海沿边和空港口岸转关的现状,极大提升了长春对外开放水平和规模。”业内人士指出。

如果说中欧班列是架起东西方向的交流“桥梁”,那么“珲春-扎鲁比诺-青岛”以及“珲春-扎鲁比诺-宁波”两条内贸外运航线则构筑起货物“南下北上”的双向通道。“吉林省、山东省具有经济互补优势,可以形成‘重去重回’的最佳物流模式。”珲春鸿利海运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借助“借港出海”战略搭建的该运输走廊,对我省加速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具有重大意义。

在吐纳全球资源的互动中,“走出去”的短板已悄然补齐。我省相继出台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开拓国际市场的一系列政策,大力培育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优化经济空间布局,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形成新的出口优势。

2020年,全省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25.4%,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和新签约合同额均创历史新高。今年一季度我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39.9%,更为可喜的是,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

厚植沃土

打造营商环境广迎八方来客

驰而不息的营商环境建设,是我省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务实之举。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精神,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显著。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首批货物顺利通关。本报记者 邹乃硕 摄

“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纵深推进,2020年,我省23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100项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政府服务效率提升的背后,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工作方式的改革。目前,我省已经建立了“五级书记抓营商环境”工作机制,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对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事实行“零容忍”。

开放发展,政策有为。我省制定了扩大开放100项政策措施。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降低投资门槛,优化口岸通关流程。推进减费降负,强化金融支撑,培养引进人才。深化最彻底的“放管服”和最高效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清理证明事项,优化营商环境。

中欧班列(长珲欧)出境测试。

今年6月,我省又启动新一轮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工作。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副厅长王淑英表示,本次改革力度较2018年11月1日实施的“证照分离”改革大大加强。“这些改革举措将在外资外贸、农业、工程建设、制造业、交通物流、中介等行业和领域进行,未来,制度性交易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持续改善的营商环境,已是我省招商引资最好的名片,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2020年,全省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25.1%;中国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数据显示,吉林省外净流入资金增长24.4%,金额达到4110.4亿元,居全国第三位。今年第一季度,我省再度实现开门红,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35.1%。

聚四海之力,成振兴大业。在开放发展的道路上,吉林阔步前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作者:陶连飞 陈婷婷
编辑:徐青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