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跟着院士去看油菜花

作者:张磊   更新时间:2021-10-15 09:08   来源:吉林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10月上旬,白城市农科院燕麦种植基地的油菜和荞麦进入盛花期,金灿灿的油菜花、红艳艳的荞麦花和绿油油的燕麦相互映衬,成为美丽的风景。

生长在盐碱地上的这片油菜花,吸引了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中国农科院李培武院士,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吉林研究院院长李玉院士的目光,记者跟随院士们的脚步,一同走进这片油菜花海。

燕麦油菜相结合

新种植模式优势显著

在油菜田里,收割机快速地将油菜收割并粉碎,输送到旁边一同行进的卡车中。在油菜田旁边,工作人员将这些油菜碎,与粉碎后的秸秆,按照一定的比例送进机器中压缩成型,打好包装等待运输。这样的一包包饲料,就是油菜收获后,与玉米、水稻的粉碎秸秆混合而成的饲料。

白城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任长忠向大家介绍,饲用油菜具有适应性强、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大家看到的这片田,3月份种的是燕麦,7月下旬燕麦收获,紧接着就复种了油菜,这些油菜入冬前作为青储饲料收获,是牛羊的优质饲料,可有效缓解冬季牧草不足,是推进畜牧业快速发展有效途径。

特别是10月中旬油菜收获后,按一定比例与玉米、稻草、豆科等农作物秸秆进行混合加工成青储饲料,不仅能有效减低油菜青储饲料的含水率,还可大幅度提高牲畜对玉米、稻草等农作物秸秆的消化利用率,实现过腹转化目的。

目前,吉林省正大力推进“秸秆变肉”工程,构建秸秆产业集群,推动肉牛产业大发展。该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可大幅度提高吉林省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和过腹转化效果,这对落实“秸秆变肉”工程,发展壮大畜牧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油菜还田做绿肥

土壤改良效果明显

院士们在一块油菜收割后的土地上停下脚步,翻开一处土壤,仔细查看着土壤里绿肥的情况。

任长忠介绍,燕麦、油菜都是适应性广,耐盐碱能力强的作物。在盐碱、贫瘠的土地上进行燕麦复种油菜,10月中下旬,将油菜进行粉碎翻压还田做绿肥,对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地肥力,修复改良盐碱化土地具有重要作用。

白城市农科院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通过3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燕麦下茬复种油菜做绿肥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砂粒和黏粒含量明显降低,粉粒含量显著增加,土壤的水溶性钙、镁、钠含量显著降低,土壤pH值和土壤全盐量逐年降低。

任长忠继续介绍,燕麦下茬复种油菜做绿肥,可以迅速增加土壤肥力,释放土壤中难溶性磷,改善土壤理化指标,对土壤改良效果明显,是生物修复盐碱化土地行之有效的措施。

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加快吉林西部盐碱地治理与开发利用,推进吉林农业向“生态、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实现吉林粮食产量跃上新台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立合作研究中心

为盐碱地修复提供科技支撑

白城作为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土典型分布区之一,盐碱地面积达1436.4万亩。盐碱地作为潜在的、可开发利用的重要土地资源,其改良治理和综合利用对于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为了突破吉林西部苏打盐碱地生物修复改良综合技术瓶颈,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领衔的油菜科研团队,与白城市农业科学院任长忠研究员领衔的燕麦科研团队,在前期科技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强强联合,共同成立了“油菜燕麦盐碱地修复改良联合研究中心”。有助于我国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与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的联合,更有效的整合国内相关领域顶尖科技力量,共同探索油菜、燕麦生物修复改良盐碱地新品种优选与耕作制度,进行相关成果示范展示与推广开发,将为吉林西部乃至国内类似生态区农牧业协同发展和盐碱地修复利用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作者:张磊
编辑:马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