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林弹雨中唱响英雄赞歌 ——聚焦吉林“三地、三摇篮”之抗美援朝后援地

作者:赵梦卓   更新时间:2021-10-21 09:08   来源:吉林日报

吉报头条
重要新闻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图片精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71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历经两年零9个月,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作为中朝边境线最长的省份,我省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这场伟大战争的重要后援地。在近3年的时间里,全省上下一致、全力以赴,众志成城、奋勇抗争,积极支援在朝鲜前线抗击美国侵略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壮怀激烈的烽火岁月,吉林儿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

最早出征地——我省是志愿军入朝参战的重要通道

位于中朝两国边境的集安市,风光旖旎,有着“东北小江南”的美称。倚城而过的鸭绿江水平静地流淌着,横亘在江上的一座铁路桥默默伫立。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这座桥见证了42万名志愿军集结开赴战场,承载了成千上万节车厢军用物资运往朝鲜,运送了一批批回国救治的伤员,因此这座桥也被称为“抗美援朝第一渡”。

我省地处东北边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的重要通道。在抗美援朝期间,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临江、长甸河口(今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南部)、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4个口岸,是志愿军部队渡过鸭绿江入朝参战的重要通道。1950年10月15日3时,东北军区和第13兵团正式下达志愿军部队开进、集结和准备渡江命令,训令各部队全部到辑安、长甸河口、安东集结待命过江。在此期间,各部队派出侦察分队先期入朝,侦察战场情况,第42军124师370团在副师长肖剑飞的带领下,于16日晚从辑安口岸过江,进入朝鲜境内30公里。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进入朝鲜战场。

正在热映的电影《长津湖》火爆全国,而血战长津湖的第9兵团是从辑安、临江跨过鸭绿江的。1950年11月7日、12日、19日,第9兵团三个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宋时轮率领下先后由辑安、临江入朝,担任东线作战任务。其中,27军于12日由临江一线梯次进入朝鲜,17日,全部到达越上庄、莲堂里、梨上里、梨水坪地区集结待命,之后参加了第二次战役,打击长津湖东西地区之敌。长津湖之战全歼美7师“北极熊”团,粉碎了麦克阿瑟圣诞节前占领整个朝鲜的美梦,使这场战役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电影《长津湖》描写的就是这段历史。

那一年,对于抗美援朝老英雄徐振明来说,可谓永生难忘。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一线作战29个月,参加过“飞虎山阻击战”“松骨峰阻击战”等著名战役,在争夺394.8高地的拉锯战中荣立一等功。

受徐振明老人影响,他的家人们都严于律己,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徐振明的儿子徐永军告诉记者,他是听着父亲的英雄故事成长的。“父亲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视死如归,是我的‘精神偶像’。他打了那么多仗、身上负了那么多伤,仍然坚强地活下来,真是太不容易了。”

最踊跃的参与——全省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前的热潮

前不久,记者到珲春市拜访了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李凤喜。老人年近九旬,身体十分硬朗,记忆力也不错。回忆起作战时的艰苦,李老脸上露出一丝凝重。“当时敌我装备差距十分悬殊,战场上硝烟弥漫,形势严峻,很多战友牺牲在枪林弹雨里。”

经历血与火的洗礼,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全省2.87万名青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郭忠田、徐长富、关崇贵等众多英雄人物。

1951年2月,吉林籍志愿军某部副班长关崇贵,在第四次战役中带领战士顽强坚守614高地,并用机枪击落一架美军战机,创造了用轻武器打下飞机的先例,荣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受到毛泽东、朱德的亲切接见。

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吉林儿女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奋勇杀敌。他们用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用奉献书写人生,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据统计,我省有18499位志愿军指战员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人数为全国第3位,占志愿军烈士总数的10.1%。按1954年各省人口统计,牺牲人数占全省人口比例,吉林省为1.6‰,为全国最高。

近日,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韩永祥只身来到梅河口一家影院观看电影《长津湖》。影片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节将老人的记忆拉回到那烽火连天的岁月,想起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忍不住多次泪湿眼眶,“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最有力的支援——举全省之力服务战勤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吉林人民血脉之中,是一支点燃智慧和力量的熊熊火炬,是一股战胜强敌、保家卫国的精神力量。1950年11月11日,中共吉林省委、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扩兵工作的指示》,全省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出现了许多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前线的动人事迹。

东北人民大学早在1950年10月中旬就有70%以上的同学写了决心书,被批准参加军校的35名同学名单公布后,学校为他们召开了隆重的欢送会;和龙县金仁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失去了3个儿女,这次又把身边唯一的儿子送去参军,被人们称为“革命的老母亲”;怀德县黑林子区的9名爱国青年签名宣誓:“我们将同生共死,为了祖国,为了家乡,为了援助朝鲜人民”……一幅幅感人画面出现在吉林这片红色的土地。在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吉林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社会动员之广泛,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为做好战勤准备工作,全省先后成立了军服加工委员会、军粮加工委员会、炒面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派专人负责,迅速落实人员、设备、场所,及时完成任务。吉林省人民政府遵照东北人民政府的指令,先后建立了长春、吉林、图们、磐石、陶赖昭、蛟河、敦化、明月沟、春阳9个招待站,承担转送伤病员和招待过往部队的饮食用水等任务。同时,吉林省招待站还接待过往部队66万多人,伤病员近10万人,朝方家属2800多人,志愿民工2万余人,共计78万余人。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吉林人民克服重重困难,经受住了战火考验,不怕牺牲、积极支前,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战勤任务,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硝烟已逝,精神永存。从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到和平时期的攻坚克难,吉林人民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精神,担当职责使命,绘就了一幅幅激越沉雄的历史画卷,持续为这片黑土地注入振兴发展的源源动力。看今日之吉林,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人民生活有了新改善,处处展露出生机,时时孕育着希望。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砥砺谱写壮丽篇章。吉林人民将更加自觉地投身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为实现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赵梦卓
编辑:徐青媛